9月12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安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型营业性演出活动规范管理促进演出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通知》。 《通知》明确,观众5000人以上的大型营业性演出(以下简称“大型演出”)实行实名制购票、入场制度。 演出主办方应当建立大型演出退款机制,并向市场销售的门票数量不得低于核定观众人数的85%。
今年以来,演出市场全面复苏,夏季演出市场更是火爆。 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演出票务信息采集平台数据监测分析,2023年夏季(7月1日-8月31日)全国演出市场(不含娱乐场所演出)演出场次11.02万场,较去年同期增长301.53%; 观众人数3256.19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806.70%; 票房收入102.7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92.41%。
与此同时,倒票、非理性追星、不文明观看等问题在个人演出中也突出。 尤其是“黄牛”倒票现象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通知》发布后,演出市场“黄牛”真的能“绝迹”吗? 普通观众抢票难度会不会降低一些?
实行“强实名”政策,每人限购一张票
《通知》对加强门票管理提出明确要求:大型演出活动实行实名购票、实名入场制度。 每场演出每张身份证只能购买一张门票,购票人和观众身份信息必须一致。 。
上述要求正是目前一些演唱会实行的“强实名”:即人、ID、脸三合一。 网上购票时需绑定身份信息,一人限购一张票。 入场时必须扫描表演者的脸部、身份证以及纸质门票上的表演者信息进行比对。 确认所有信息一致后才能进入。
“强实名”演出的实施,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大量门票不会落入“黄牛”手中。 记者了解到,不少没有抢票的观众询问“黄牛”有没有票,得到的答复基本都是:由于该剧实行“强实名”购票,“黄牛”没有现金票,所以他们不得不等待“高价内部门票”。
《通知》要求,大型演出门票投放市场的数量由“不低于核定观众的70%”提高到“不低于核定观众的85%”。 也就是说,主办方可以控制的工作票、免费票、赞助票、邀请函等“内部门票”数量也将变成“不超过核定观众数量的15%”。 根据《通知》,这15%的“内部门票”还需要在演出开始前24小时与个人信息进行绑定,实现“实名绑定、实名入场”。
今年5月,有媒体发起一项网络民意调查“你是否同意演唱会实名制购票?” 12.3万人参与,其中9.4万人选择“同意,有效打击黄牛”。 另一项网络民意调查“你认为演唱会实名制是好事吗?” 7.3万人参与,其中5.5万人选择“打击黄牛生活网报道,涨价,让真想去看的人买不到票,是好事”。 。 可见,大多数普通观众都赞成“强实名”购票入场。
那么,“强实名制”真能打击“黄牛”,让普通观众更容易买票吗?
记者了解到,在“强实名”规定下,“黄牛”基本不会参与一级票务平台的抢票活动。 他们手中的门票主要来源是15%的“内部门票”。 票源稀缺意味着票价较高。 因此,诚然,普通观众通过“快手”购票的几率较高,但一些热门演出门票“供不应求”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 在“僧多米少”的情况下,无法通过正常渠道买到票的普通观众要么找“黄牛”购买“高价内部票”,要么只能放弃观剧。
不要轻易相信“抢劫代理人”或“拍卖代理人”
今年以来,一些演出实行了强力实名制购票,比如西安演唱会、张学友广州演唱会、周杰伦上海演唱会等,一些“黄牛”也开始为这些开展“抢票”业务。演出采用“强实名”购票方式,即提前收取押金,提前获取购票平台上顾客的账号和身份信息进行“抢夺”。 遇到热门演出,需求旺盛的观众可能会主动加钱,“黄牛”肯定会选择为支付更高“佣金”的顾客服务。
不过,“代抢”也不是万能的,出价最高的也不一定能得到。 “黄牛”推出的“抢票”服务大多会以“抢不到票全额退款”的方式安抚顾客。 选择“抢夺”的人基本上是抱着“得到最好的,但得不到也不损失”的心态去做的。
得不到就真的没有损失吗? 事实上,情况并非如此。 与金钱损失相比,身份信息泄露造成的后果更是无穷无尽。
记者了解到,由于“强实名”人群只能购买一张门票,“黄牛”会在大量热门人群中下单,直接发送购票人身份信息、售票数量和佣金在群聊中向公众传达。
在当前“强实名”购票中,大麦、猫眼等大型票务平台严格执行“一人一ID只能购一张票”的规定。 一旦身份信息成功绑定到一张门票上,其余门票将使用该身份。 通过信息发起的购票订单将被判定为无效,无法下单成功。 这意味着即使通过多个热点下单,最多也只有一个人能抢到票。
此前,大麦网相关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平台已升级防控体系,持续加大对精准识别和拦截“黄牛”能力的投入,最大限度保障普通用户购票的公平性。 比如,逐步建立“黄牛”风控黑名单数据库,可以根据账号、手机号、身份证号进行精准匹配拦截。 同时支持设备、账户异常的实时判断和屏蔽,为“黄牛”抢夺、枪击场景提供有效防御。 今年2月至6月,大麦拦截黄牛订单5200万笔。
不管最终能否拿到门票,购票者的身份信息会暴露在各种鱼龙混杂的人群中已是不争的事实。
《通知》还强调,演出主办方、演出门票销售平台应当加强对消费者个人信息的保护,防止个人信息未经授权访问和泄露、篡改、丢失。 业内人士也呼吁观众通过正规渠道购票,不要相信“抢劫代理”或“拍照代理”,谨防个人信息泄露。
同时,《通知》提出,演出主办方应当建立大型演出活动退票机制,合理设定阶梯退票费用,保障购票者合法退票权益。
记者就退款机制的建立采访了华南两家资深演出公司,但目前尚未得到回应。 某大型票务平台相关人士表示,大部分演出的退款规则都是由主办方决定的,票务平台没有太多发言权。
业内人士预计,《通知》发布后,困扰演出市场多年且无法解决的“黄牛”问题或将迎来拐点,助力演出市场更加健康发展。
本网站转载其他媒体之作品,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权利所有人拒绝在本网站发布其作品,可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将视情况予以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