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青鸾传媒 来源:青鸾传媒
2023-09-11 11:04:48
帮客融·发展
消费金融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经历了野蛮生长的消费金融,到今天的初心仍然稳定,那就是助力美好生活
01
消费金融的过去
中国的消费金融公司概念,最早出现在2009年。其时,银监会发布《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措施》,今后第二年,北银、锦程、中银和捷信等四家消费金融试点公司获批建立,发起人分别为北京银行、成都银行、中国银行和外资PPF集团。
首批建立的4家消费金融公司业务快速扩张,但贷款规模仍然不敷100亿元,只占一般性消费信贷中非常少的一部门。而且由于4家消费金融公司有3家是以银行为主导,所以在建立之初,消费金融遭遇了一个尴尬的现实:消费信贷业务基本被银行信用卡覆盖,那些无法申请信用卡的客户也比力难获得消费信贷。在行业发展最初的几年间,消费金融业务模式与业绩饱受争议,到场主体数量也没有进一步放开。
2013年,消费金融公司试点进一步扩大,消费金融公司准入门槛放宽,银监会陆续批复招联、兴业和苏宁云商等消费公司筹建。2014年初京东白条的上线和2014年7月天猫分期的推出标记着大型电商平台介入消费金融领域,另外,互联网金融平台大肆发展消费金融业务,逐渐成为消费金融服务的新兴力量。
2015年6月之后的两个月内,凌驾12家消费金融公司获准开业,这一数量已接近过去五年消费金融公司的总和。在消费贷款规模上,6月份当月,消费贷款在短期贷款中的占比就上升到43%,消费贷款投放余额占比与年初相比,提高了1个百分点。
至此消费金融开始了它的野蛮生长。
02
消费金融的现在
跑得快了,问题也来了。一方面,消费金融到场主体越来越多,但并不是所有主体都在监管范围内,难免会出现一些“劣币”。
一个直接体现是,越来越多的机构涌入消费金融领域,造成供给过剩,直接推高了一部门人的杠杆率。
“以前一些人依靠手持几张信用卡,利用差别账期时间差来拆东墙补西墙。现在则是靠信用卡、花呗、网贷差别平台之间拆借。”一位消费金融公司风控人员提到,因为许多平台数据很难买通,单一一家机构很难看到借款人完整的资产负债表。
这直接导致了消费金融界限被泛化,一些人借钱并不是用于合理消费,一些放贷机构也不去追究资金到底流向了哪里。尤其是年轻人负债过重问题,已经演化成一定的社会问题。
除此之外,暴力催收、数据宁静、隐私泄露等问题和乱象,也夹杂在个人信贷市场不规范的运营过程中,一并影响着消费金融的发展。
在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看来,消费金融行业乱象的根源在于准入门槛低、从业机构鱼龙混杂,导致竞争加剧,为各种违规行为提供了土壤。
尽管仍有不少人望着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跃跃欲试冲向消费金融领域,马上消费金融首创人兼CEO赵国庆却表达了相对谨慎的态度。他认为,短期内外部环境的变革,会给消费金融整体运营带来压力;恒久看,消费金融合规化、持牌化经营是大趋势。
监管层对此早已有所察觉。
无论是关于“校园贷”“现金贷”“套路贷”的监管政策不停落地,还是关于数据收罗、应用风险的排查,以及加大消费金融公司违规操纵的处罚力度,监管层都有意推进消费金融行业告别“跑马圈地”时代,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目前,非持牌机构的业务经营范围相对“宽松”,非持牌消费金融机构的监管主体主要为地方政府金融办,以及行业自律组织如互联网金融协会,地方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监管标准不一致。
对于非持牌机构来说,未来如果监管不停收紧,合规本钱将会增加,达不到监管要求及控风险的目的,一些中小型非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将面临淘汰。
直到2020年的1月10日,光大银行发布公告称,该行近日收到银保监会出具的《中国银保监会关于筹建北京阳光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的批复》,同意该行在北京市筹建北京阳光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下简称“北京阳光消费金融”)。
同日晚间,银保监会官网发布关于筹建北京阳光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的批复,同意光大银行在北京市筹建北京阳光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阳光消费金融”),并自批复之日起6个月内完成筹建工作。
这一消息意味着,第25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建立,别的,北京市将迎来继北银消费金融公司和中信消费金融公司后的第三家消费金融公司。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25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的基本信息:
03
消费金融的未来
在中国高速发展的今天未来是难以预测的,但是,数据与技术两大驱动力一定不可忽视。
以京东白条的风控为例,就可以看出风控的重要性。一个白条的信用风险评分模型数量到达800+,模型中的变量就有150万维以上,这一模型已经历11个大版本30多次迭代。
区力介绍,随着整个算法的迭代,以及积累的风险定价能力,京东数科利用信用模型评估客户数量达6.5亿+。
这是传统消费金融的突破口,以数据主导的数字普惠金融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也是消费金融向更高的条理发展的底盘。
一方面,数字普惠金融改变了消费金融的信贷逻辑,数字即信用的理念成为现实;另一方面,数字普惠金融也降低了传统消费金融的服务本钱,提高了运营效率。
对消费金融机构而言,数据驱动的风险定价能力,可以对差别的用户、在差别场景下精准定价,让风控效率到达最高、风控本钱最低,同时实现规模化。
即便是拥有大批线下业务团队的捷信,也在通过对小众市场的不停发掘,不停积累产物、风险、市场与服务人群大数据,接纳“互联网+”的新手段,建立有效的风控模型,进一步将消费金融业务从线下推广到线上。
另一大驱动力,技术发展更是消费金融不停进化的根源,也是互联网公司进入消费金融领域的底气。
消费金融有小额、分散、大量、高频的特点。针对海量、高频的用户需求,消费金融公司在数据的驱动之下,将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到多个关键业务环节,让精准营销成为现实,真正实现消费金融定制化、智能化、自动化。
未来,许多消费金融机构的技术可能不但为自己服务,还将实现技术输出,也就是金融科技的一种形式。
马上消费金融已经开始将营收结构从单一的消费金融业务扩展至自营+开放平台模式。根据其设想,未来马上消费金融希望技术平台收入能占到三成。
马上消费金融CTO蒋宁说,开放平台主要包罗资产与资金拉拢平台、金融云平台。这些都是基于自营业务能力的风控能力、风险定价能力的输出,核心还是技术能力的建设,从而形成AI+场景+交易的业务模式。
而在技术之上,业界呼唤行业自律的声音也在变强。如许凌所说,“为了良性发展,消费金融行业的当务之急是严格自律,建立审慎的文化,保持对风险的敬畏之心。”
在他看来,金融行业最重要的能力始终是了解你的用户,当机构不再想了解自己的用户,只关心能用多高的利率把资金放出去时,那就是以“普惠”之名行“收割”之实。
归根结底,流量红利逐渐消退,数据和技术,是理解并留住用户的核心能力,“自律”则是行业“拨乱反正”、良性发展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