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生活网

四维度拆解消费金融资本链(贷款消费 金融逻辑)消费金融结构,

编辑:品牌世界      来源:品牌世界     

2023-09-11 07:58:58 

 

陈诉出品方/作者:中信建投证券,赵然)

一、消费金融商业模式剖析

1.1 狭义消费金融的概念和特征

消费金融是指金融机构为居民个人提供以日常消费为目的的金融服务,全文所研究的对象为非银行机构的 狭义消费金融。广义消费金融包罗所有围绕消费进行的资金融通过程,或者所有以消费为目的的信贷服务,主 要由个人房贷、车贷、医疗贷、教育贷及耐用消费品贷等,通过“消费金融化+金融生活化”的运作,实现消费 和金融两种资源的互相融通。然而,根据前银保监会定义,狭义的消费金融则是以消费为目的的贷款服务,而 不涉及住房按揭贷款和汽车消费金融,主要指家电、电子商品、家具耐用消费品的购买和旅游出行、育儿教育、 装修家电等支出。本文所研究的狭义消费金融行业主要涵盖以非银行类从业主体为核心的消费金融和信贷科技 机构(下文中统称“消费金融”),到场主体包罗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及其他小额贷款平台 (下文中统称“消费金融公司”)。

由于目标客户和资金用途的特殊性,消费金融在业务运作和风险管理方面具有三大鲜明特征。其一,资金 用途与还款来源相互分离。消费金融的本质是对个人收入预期的跨期配置,消费金融机构是给予对借款人未来 收入状况的预期来为其提供资金支持,以弥补借款人当期持有财产和消费需求之间的缺口,不会直接产生收入。 同时区别于广义消费金融包罗的房贷和车贷,消费金融不存在抵押包管的情况,不具备投资属性;其二,客户 群体条理分布多元。由于消费金融的主要客群上至银行信用卡的高净值客户,下至中低收入群体,致使消费金 融需求端出现出授信额度小、借款频率高、使用期限短、资金用途分散等特点;其三,复杂多变的风险管理体 系。相较于尺度化的商业银行消费金融业务,消费金融借款人的信息不透明度更高,提供虚假信息或故意隐瞒 信息等现象普遍,同时期风险抵御能力和还款能力受宏观经济颠簸影响较大,导致消费金融公司面临更高的风 险控制本钱

风险控制、消费场景、客户体验是消费金融业务的三大基础,相互相互影响作用。(1)风险控制是实现消 费金融精细化运营的根本能力,从产物设计到运营流程等各个环节均需通过征信数据源的沉淀提高对客群的风 险把控,消费金融公司通过借助第三方机构提供的电商交易数据、社交数据、公共记录等大数据来构建动态监 测,精细化识别客户特征;(2)场景生活化是消费金融扩张市场的根本路径,当购买行为与消费场景紧密结合 时,会快速形成恒久的、较稳定的消费闭环,好比在数码、旅游、家装、医疗、教育等垂直消费品类下,消费金 融机构可通过与线下经销商、3C 卖场、娱乐与教育中心合作,为消费者提供分期贷款业务。同时根据消费金融 资金与消费场景是否产生直接联动,可将消费金融分为消费贷和现金贷;(3)体验便捷化是消费金融品牌打造 的独特优势,随着客群多元化拓展,消费金融公司需要快速迭代产物来满足差别用户的差别场景需求,从而增 加重复使用的黏性,最终打造服务品牌。三大基础相互交织关联,消费金融机构在触达传统金融机构难以覆盖 的客群和场景时,便会产生对于产物服务、平台宁静、审批速度、还款渠道等多角度问题,依赖的是高运营效 率+强风控水平的综合优势。

1.2 消费金融市场格局和主要玩家

消费金融市场已形成“30 家持牌机构为核心,互金平台和科技服务机构为辅”的格局。如果根据广义消费 金融的定义,消费金融行业主体包罗商业银行、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消金平台、小贷公司等金融机构。 截至 2022 年底,我国已有 30 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开业,其中包罗 26 家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根据银保监会于 《引领消费金融公司规范有序发展》披露的数据,消费金融行业资产总额达 8844.41 亿元,负债总额 7847.23 亿 元,所有者权益 997.18 亿元。自 2009 年首家消费金融公司建立以来,累计发放消费贷款 7.17 万亿元,累计服 务客户 7.89 亿人次。别的,消费金融市场还包罗如百行征信、朴道征信等征信机构、财险/抵押/包管等增信机 构、百融云创等数据服务商、阿里云等技术服务商以及催收公司等,形成了一条完整的消费金融财产链。

持牌消费金融机构种类众多,市场重叠交织导致客户分层已经相互渗透。1)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如中银 消费金融、兴业消费金融等,主要以信用卡和其他信贷产物为主,信用卡产物模式在线上和线下都已成熟,其他信贷产物为抵押类产物及信用类贷款;2)财产系消费金融公司,主要集中在汽车金融、,以及部门线下现金 贷;3)互联网系消费金融公司以及互金平台,主要集中在线上的 3C 分期贷、装修贷、教育贷、旅游贷等线上 消费贷产物。在差别化竞争的过程中,商业银行产物逐渐互联化,互金平台也提高了场景覆盖面,双方建立了 多方面的合作,好比推出各种联名信用卡等;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大多服务于数据丰富的成熟客户,持牌消金 和互金平台主要覆盖年轻群体和三四线都会的下沉客户,但差别玩家的客户分层已经相互渗透。

“互联网+”和普惠化趋势推动传统零售业务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场景+金融”引领精细化 经营模式。随着金融科技的不停发展和进步,银行系消费金融将差别的消费场景进行有效结合,以实现更多消 费者的普惠金融服务。场景金融的发展对于经营理念和模式的转变至关重要,但单一场景的金融建设并不能成 为商业银行良性竞争的决定性因素,以支付宝为例,从电商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发展成为了综合金融服务生态系 统。因此,银行系消费金融的目标是在特定的客户群体和场景为基础上,打造“全景金融场景”,构建“互联网 +”生态圈,将金融需求融入日常生活场景,深度挖掘客群,积极跨界合作。这种惠及多方的新格局,不但满足 客户对个性化金融服务的需求,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普惠金融的普及。

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凭借低资金本钱、海量的原生客群、强风控系统等优势,竞争力领先同业。传统商业 银行主要面向中高净值用户、以线下纸质质料审核为主,接纳“铺网点+搞地推”的营销获客方式,能够全国开 展消费信贷、信用卡等消费金融业务,但是贷款业务以对公和个人房贷业务为主。因此,商业银行开始通过控 股和发起消费金融公司来增补小额信贷领域的空缺,同时也可利用同业拆借、ABS 等低本钱资金,自身海量用 户和 APP 生态,银行母体具备的强大的风险识别和定价能力,进一步丰富消费金融业务范围和生态。三大优势 使得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在培育期较容易实现盈亏平衡,如北银消费金融在第二年即可快速实现盈利。银行系 消费金融公司的主要代表有中银消费金融、招联消费金融、兴业消费金融等。

财产系消费金融公司以消费场景为基础向外扩张,打造“线上授信+线下消费”一站式综合生态。财产系消 费金融公司指的是由实体企业资本为主要股东的消费金融公司,将消费金融业务作为促进其主业发展的重要环 节。例如,海尔消费金融通过在自营家电消费分期业务中,提供比其他消费金融公司更加优惠甚至 0 息的利率, 如海尔家电“0 元购”服务,通过“家电贷”为核心链接了“线下维修+线上还款”等财产交互。另一方面,产 业系消费金融公司通常会把控消费的第一入口,即在获客方面具备先发优势,可以通过一站式生活生态来提高 客户的留存率。例如,一次授信获得的信贷额度可以在多种场景内使用,好比家电专卖店、家居卖场、家装门 店、百货商场等。财产系消费金融公司的主要代表有马上消费金融、海尔消费金融等。

互联网系消费金融公司历经多年演变逐渐形成了联合贷、助贷、自营等三种模式,金融创新下亟待平衡风 险与发展的关系。互联网系消费金融公司主要涵盖以各大互联网电商平台为主导的消费金融机构、电商自营消 费分期及现金贷产物、分期购物平台,主要代表有苏宁消费金融、蚂蚁花呗、蚂蚁借呗、京东白条等。根据 2020 年 11 月银保监会发布的《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措施》,联合贷模式是指持牌金融机构和互联网消费金融 平台联合出资,而助贷模式则是资金方在贷前至贷后对借款人实施完全管理并确定授信额度,互联网消费金融 平台负责导流和客户初筛并不负担信用风险。

互联网消费金融的突破路径在于加强与持牌机构的合作,“断直连”后需连续完善自身的风险防范体系。传 统金融机构在开展消费金融业务时,主要本钱包罗线下物理网点本钱、人工本钱、信息收集本钱。互联网消费 金融机构运用大数据技术和海量的用户数据进行主动授信和推送,通过精准营销提高获客效率,有效规避了以 上本钱。然而,部门互联网金融平台缺少强大的风控能力和预警系统,数据处置惩罚能力无法满足快速增长的用户 “大数据”,同时相关法律制度体系、个人征信搭建与监管体系优化滞后于此风险。《征信业务管理措施》明确 了自 2022 年始,信用信息的收罗、整理、生存、加工等全流程合规管理“断直连”,不得将各类信息直接向金 融机构提供,互联网金融平台的信用数据要全部“同步搬运”至征信机构,征信机构将反向选择风控能力较强、 数据基础较大的互联网金融平台。

1.3 消费金融的商业逻辑解析

需求侧:在“消费促进政策落地+疫情防控计谋转变+居民收入恢复性增长”三方驱动下,居民对于消费金 融的接受度和使用意愿大幅提升。一方面,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和新消费主义的兴起,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 入的增速高于人均消费支出的增速,收入的复合平均增长率达 7.2%,用户的还款能力恢复为借贷行为提供了一 定的支撑。另一方面,年轻化消费意识和互联网电商迭代升级,催生出全新场景的互联网消费信贷需求。互联 网金融平台凭借其客户资源优势,提高年轻群体以及特定消费场景客户的渗透率,后疫情时代中将领先同业布 局短期化、享乐型消费贷款。根据艾瑞咨询的数据显示,未来中国狭义消费信贷余额规模将以 7.9%的年复合增 长率连续增长,2026 年的规模将接近 25 万亿元。

消费金融行业的盈利逻辑遵循五大原则,按核心竞争力可分为资金驱动、场景驱动、技术驱动三类模式。 消费金融的盈利逻辑驱动主要包罗:1)利息覆盖坏账,风险收益平衡的原则。风险水平和收益水平须保持合理 的平衡,利润最大化的前提下尽力制止损失或坏账风险,因为差别产物的内在风险/收益差别非常大;2)小额、 分散、高频的原则。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大数据征信的创新风控模式,消费金融场景逐渐从传统的 高客单价、低频次的场景向低客单价+高频次转换;3)金控化、平台化的原则。为了顺应多样化的客户需求, 大型消费金融平台往综合化、金控化发展的意愿强烈,建立包罗互联网银行、小额贷款、第三方支付、征信增 信及保险等多牌照体系。4)通过概率进行风险管理原则。由于消费信贷业务的风险体现趋于分散且可用统计学 预测,因此在金融科技的加持下可凭借客户的信用资料、历史行为来控制风险,预测其可能的信贷行为发生的 概率。5)金融科技输出的原则。复杂多样的消费场景、小额分散的业务特征、日益紧密的机构合作均使得科技 能力逐渐成为消费金融的核心竞争力。随着年轻化消费习惯的更新以及移动互联网消费场景的拓展,叠加第三 方支付便利的资金流动渠道,消费金融行业已形成了“消费者+服务商+资金方+基础设施”的完整财产链,根据 其发展的历史阶段、到场主体及竞争优势的差别,可划分为资金驱动、场景驱动、技术驱动等三种商业模式。

第一, 银行系(传统)消费金融的资金驱动模式。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背靠商业银行,以类信用卡产物为 主,包罗信用支付和消费信贷的双重功能,具有“一次授信,循环使用”的特点。相较其他消金机 构,银行系消费金融具有明显的资金优势,因此其产物一般额度更大、利率更低,同时风控审批流 程相对完整规范,客户信用度较高,盈利主要由利差贡献。 但是高信用度的重资本模式的毛病在于服务门槛较高,用户集中于高收入人群,主因银行系消费金 融可以凭借资金及垄断优势,对客群进行更加“挑剔”的选择;大量审批步伐和人工环节导致运营 本钱高,很多日常消费场景难以覆盖,大部门集中于借贷金额相对较大的领域。

第二, 电商系消费金融的场景驱动模式。电商系消费金融公司将金融产物与消费场景高度融合,依托场景 提高获客效率、风控能力和用户体验。其中,消费者不接触资金,由消费金融服务商直接支付给供 应商的代付类消费贷款最为典型,包罗循环授信类和单次分期类。前者只能于电商平台使用,根据 历史行为和信用水平给予总体的授信额度,用户在额度内可自由进行信用支付,甚至申请分期付款; 后者是指部门垂直类平台,针对细分消费场景中的客群,例如装修、家电、教育、旅游等,直接根 据消费对象提供分期付款服务。与场景、支付深度融合的模式可以让消费者在享受商品/服务的瞬 间即完身分期支付,平台也可以掌握消费的真实意图,针对性的开展风控管理,征信手段和数据维 度也更加丰富。 然而,电商系消费金融的场景驱动模式下,场景融合度更高但灵活性较差,电商主要依托积累的用 户数据来发展消费金融业务,垂直类的分期平台更是将获客、风控、服务与特定场景深度融合,对 于其他场景的适用性、灵活性较差。

第三, 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技术驱动模式。随着综合型互联网金融平台依托自身场景建立起数据化、自动化、 智能化消费金融风控及运营系统并实验向外输出,以及部门技术实力较强的消费金融服务机构着力 打造智能信贷决策引擎,广泛开展第三方的合作模式。具体可细分为平台核心架构和纯技术输出两种打法,前者指的是通过大数据风控经验复制到交易和支付等各个环节,例如蚂蚁金服的 CTU 系 统,或者把大数据风控能力向平台外数据,例如京东“白条+”生态圈。而纯技术输出模式是既不 依附场景,也不依赖资金,甚至资金不负担任何贷款风险的独立第三方技术输出,其核心能力是全 流程、自动化消费信贷解决方案。

除自营放贷外,技术驱动下的互联网消费金融历经多年演变逐渐衍生出其他两种模式——联合贷和助贷。 1)联合贷模式:依据 2020 年 11 月银保监会发布的《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措施》,指金融机构和互联网 金融平台联合出资且共担风险,助贷平台收取的技术服务费是基于最终资产风险体现来确定的;2)助贷模式: 2020 年 4 月颁布的《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措施》和 2021 年 2 月颁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互 联网贷款业务的通知》中说明,该模式完全由金融机构出资放贷,互联网金融平台仅负责客户导流和初筛风控 (只提供客户导流的机构被称为引流平台,不属于助贷模式),不到场出资和负担风险,主要包罗融担、分润、 ABS 形式等。

二、为什么关注消费金融的负债端和本钱链?

在“精细化监管+结构化去杠杆+回归本源”的竞争态势中,常态化监管已成为消费金融行业规范的主基调; 普惠化利率肩负着提振实体经济,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使命;数字经济则为构建开发融合的数字经济 生态提供了路径指引。消费金融行业玩家须持牌依法合规经营,向规模与质量并重转换,然而,息差空间压缩, 信用风险犹在,未来消费金融公司和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利润空间取决于负债端和本钱端优化。因此,我们亟需 将视角转向消费金融的负债端和本钱链,专注于获客本钱、风控本钱、资金本钱及运营本钱等摊薄利润的因素, 实现数字经济下的可连续发展。

2.1 常态化监管:已成为消费金融行业规范的主基调

消费金融行业自放开准入、全国性结构,到取缔清理、专项整治,最后到常态化监管成为行业规范的主基 调已经历了十余年,回看监管历程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三种类型:1)机构监管,原银监会于 2009 年发表《消 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措施》并于 2013 年进行修订,开始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消费金融领域,将主要出资人最低持 股比例由 50%降为 30%,同时取消营业地域限制,允许通过依托零售商网点的方式开展异地业务。今后 2020 年 银保监会发布《消费金融公司监管评级措施(试行)》,对治理内控、资本管理、风险管理、专业服务质量与信 息科技管理等多角度进行精细化监管;2)业务监管,消费金融公司业务监管框架逐年优化明晰,主要包罗所有 贷款必须明示年化利率、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业务、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要求、审视信息科技外包的风 险等;3)征信监管,个人信息掩护是风险红绿灯,趋严的立法和信息监管环境使得消费金融公司面临更为严格 的与金融消费者掩护相关的合规压力,督促其加大产物设计、内控优化等改造本钱,在一定水平上实现了“行 业洗牌”的效果。

常态化监管推动互联网平台提质增效,引导竞争格局连续优化。1)扩张期:2013 年“促进互联网金融发 展”被首次提及,互联网金融平台凭借线上展业的优势以及政策的“东风”开始无序扩张,滋生了利率畸高、 暴力催收、裸条贷款、隐私泄露等违法违规事件,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严重侵犯;2017 年始,监管开始加大整治力度,对非持牌机构管控趋严以及牌照发放门槛提高;2018 年开始健全互联网金融监管,包罗巩固整治、 清理成效、查漏补缺等。2)整顿期:2018 年 3 月,原银监会发布了《关于加大通过互联网开展资产管理业务整 治力度及开展验收工作的通知》(29 号文),要求缺少牌照的机构须将存量资管业务压缩至零;同年 5 月,公安 部、市场监督总局等四部分下发维护经济金融秩序的要求,开始对非法金融活动实施严厉打击,互联网金融行 业正式进入全面整顿期。3)稳定期:2020 年始,以规范提质为主的行业政策密集出台,好比逐渐收缩牌照审批、 强化机构独立风控要求、提高征信业务的公开透明度等;2022 年后“常态化监管”逐渐对放贷、催收、个人信 息掩护等领域继续进行强压管辖,行业监管保持严格态势,持牌经营成为开展金融业务的前提和常态。互金行 业正式迈入规范期,专项整改完成后鼓励平台健康发展。

尽管常态化监管力度不会减退,顶层政策支持始终贯穿消费金融行业发展。2021 年 4 月开始,央行宣布约 谈头部互联网金融平台,包括腾讯、度小满金融、京东金融、字节跳动、美团金融、滴滴金融、陆金所、天星数 科、360 数科、新浪金融、苏宁金融、国美金融、携程金融等。2023 年 1 月,原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称 14 家互 联网平台企业的金融业务专项整改基本完成,正抓紧解决少数遗留问题。这次跨越 2 年时间的平台整改标记着 消费金融监管进程进入了新的阶段,对支付工具、信息垄断、风险隔离、公司治理、消费者掩护、经营独立性 等领域均提出了详细要求。然而,在平台企业抓紧整改的同时,消费金融规范发展的顶层设计依然贯穿始终, 通过制定多项针对性政策,鼓励消费金融行业发展,支持互联网消费金融创新转型。截至目前,我国已构建起 多条理、广覆盖、差别化的消费金融服务体系,满足了广大消费者多场景、个性化的消费需求。

2.2 普惠化利率:肩负提振实体经济,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使命

消费仍是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后疫情时代有望实现“反弹式”增长。随着后新冠疫情时代逐渐好转,叠 加宏观经济和消费促进政策的指引,消费需求连续回升,不停支撑国民经济稳定恢复。2022 年,根据国家统计 局开端核算数据,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 32.8%,较 2021 年末下降 32.6 个百分点,主因年内多次 疫情反复在一定水平上给消费市场造成了短期的影响。但是,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来看,2022 年同比仅下滑 0.2%至 43.97 亿元,体现出消费需求稳定增长的韧性,为消费金融发展提供了充实的助推力。回顾历史消费支 出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消费在中国经济发展中仍具备基础性作用,在 2023 年有望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拉 动力,实现“反弹性”增长。

市场利率稳定在历史低位,保持合理充裕的流动性;居民杠杆率企稳,为继续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了空 间。疫情时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适当向前摆设市场化政策工具,降低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引导 LPR 利率下 行,有助于稳定信贷总量以及优化信贷结构。截至目前,1 年期和 5 年期以上 LPR 利率分别为 3.65%和 4.30%, 分别较 2021 年末下降 0.15 个百分点和 0.35 个百分点。2022 年新发放企业类贷款平均利率同比降低 0.47 个百分 点。其中,制造业贷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民营企业贷款的平均利率分别同比下降 0.40 个百分点、0.45 个 百分点和 0.62 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配景下,杠杆率 企稳是金融体系继续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的重要基础。根据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中心数据,2022 年末我国居民 部分的杠杆率为 61.9%,较 2021 年末持平,主要得益于强有力的宏观政策以可控的债务增量稳定了经济的基本 盘。

消费金融的普惠化不但体现在扩展客户规模和覆盖区域,降低社会融资本钱同样也是行业使命和趋势。消 费金融主要针对传统金融服务难以惠至的社会新人、中低收入群体、小微企业主等长尾用户的消费信贷需求, 是服务实体经济、提高消费者生活水平、完善普惠金融体系的重要载体。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消费金融专业委 员会数据显示,2021 年新增发放贷款客户达 2.04 亿人次,累计发放贷款人数达 3.92 亿人次。其中,下沉客群是 消费金融公司重点经营的目标,包罗学历为大专及以下、月收入低于 8000 元或居住在三线及以下都会的客群。 例如四川锦城消费金融公司服务的客户拥有大专及以下学历占比凌驾 75%,月收入低于 5000 元的客户占比同样凌驾 75%,95 后“社会新人”客户占比凌驾 50%,三线及以下都会客户占比也凌驾 75%,并均出现出上升趋 势。

在“着力扩大内需,提振疫后经济”要求下,消费金融公司不停减费让利,推出低利率个人消费类产物。 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消费金融专业委员会数据,2021 年合计共 17 家消费金融公司平均贷款利率同比下降,其 中有 3 家机构降幅凌驾 10%,各类机构压降贷款利率已是局势所趋,也是消费金融公司回归本源,践行普惠金 融的职责所在。湖北消费金融截至 2021 年末的贷款综合定价同比下降 3 个百分点,2 年内下降凌驾 10 个百分 点;厦门金美信消费金融整体贷款的平均利率已在 2021 年降低至 20%以下,同比下降凌驾 0.52 个百分点,并 推出年利率 4.88%的“放心学享贷”来增补高校助学产物的空缺。另一方面,提振疫后经济亟需消费信贷助力 复工复产,互联网化消费金融机构联合线下零售企业,买通垂类消费场景。例如,根据估算统计,2021 年末我 国有凌驾 3400 万卡车司机,其生活消费市场规模凌驾 1.1 万亿元,因此重庆小米消费金融与北汽福田等公司联 合研发针对货车司机客群的家庭消费金融产物以解决个人车主的融资问题;盛银消费金融与官方供暖缴费平台 推出采暖费分期产物——“暖心贷”,目的是解决低收入群体采暖期供给压力,为民生提供信贷资金的支持,截 至 2021 年末,该产物总注册人数达 2714 人,累计放款人数 473 人,合计放款金额达 110.30 万元。

2.3 数字化经济:消费金融 3.0 时代的路径机会

疫情加速了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的进程,动员平台用户消费习惯厘革,常态化互联网消费需求已成为后疫 情时代的新机遇。2022 年受疫情封控影响,居民减少出行,居家线上消费需求明显增长,例如网络购物、智能 产物、信息通报等新兴消费规模连续增长。2022 年全国网上零售额增长。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速明显 高于线下消费。消费金融在疫情封控期间衍生出新业态、新场景、新模式,加速完成数字化转型,提升了“无 接触金融”的服务能力。2023 年 2 月 27 日,国务院印发《数据中国建设整体结构》,旨在买通数字基础设施的 “大动脉”,流通数据资源“大循环”。同年 3 月 7 日,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中正式组建国家数据局,负责协调 推进数据基础制度建设,统筹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和开发利用,统筹推进数字中国、数字经济、数字社会规划和 建设等。国家数据局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管理。

消费金融科技市场正迎来3.0时代,数字金融为核心的基础设施驱动信贷科技服务下沉至各类商业形态中。 消费金融 1.0 时代的关键词是扩张和结构,银保监会修订后的《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措施》于 2015 年将试点 范围扩至全国,放开市场准入,大量消金机构、小贷平台涌入市场直到基本完玉成国性结构,平台开始积累用 户。消费金融 2.0 时代是移动互联网引领的全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时代,消费金融机构通过线上化进行敏捷化事 业部改革,有效降低企业内部本钱,进而提供消费金融贷前、贷中、贷后的全流程经验的效率提升。银行、持 牌消金机构、互联网金融平台及消费金融科技服务商均加码科技投入,通过科技创新迭代及数字化转型提升封 控水平,探索生态扩张与风险管理的平衡。

消费金融的本质是通过数字科技提高金融服务效率,需求侧改革随着居民生活秩序恢复将领先于供给侧。 消费金融 3.0 的核心则是构建“目标需求+消费场景+数字支付+信贷科技”的四位一体化格局,通过。大消费金 融格局是以商户为支点、以泛金融财产生活生态圈为载体,冲破物理网点的地域限制,快速响应客户的个性化 服务需求。居民外出消费活动稳步增加,实体店客流显著回升叠加线下消费明显复苏,“线上+线下”融合贯通 的步调加速。风险预测方面,消费金融公司和信贷科技平台或可以通过大数据应用对用户的信用、消费习惯等 方面进行分析,提高风险管理和精准营销能力;贷后管理方面,消费金融公司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客户服务、 风险管理、贷后催收等领域,提高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交易宁静方面,通过区块链技术,助贷模式中可以实现 信用评估、交易记录的不可篡改等,提高交易的宁静性和可信度。

三、从展业的四大环节中剖析消费金融本钱

根据消费金融行业的盈利逻辑,消费信贷业务的核心环节可以分为:营销获客、风险识别、资金投放、贷 后管理,相对应的消费金融本钱链主要包罗:获客本钱、风控本钱、资金本钱、运营本钱。 消费金融行业的息差利润被冗杂的本钱链侵蚀,优化本钱结构、提升本钱效益成为消费金融稳健增长的关 键因素。常态化的监管和政策的引导的配景下,受司法掩护的借款利率上限调减至 24%,但获客、资金、运营 本钱不停攀升,息差利润被大量侵蚀。(1)获客本钱:可分为线上和线下两类模式,其中渠道平台的信息流获 客和“社群+直播”私域流量获客已发展为主流手段,平台靠提供客户收取金融机构分润费用;(2)风控本钱部门消费金融公司自主风控能力无法满足消费者愈发多样的信贷需求,风险管理本钱被动抬升,数据风控公司、 个人征信公司从中收取风控数据服务费;(3)资金本钱:消费金融公司已形成“同业借款为主,其他融资方式 为辅”的单一融资结构,银行机构从中收取资金本钱费用,过于依赖同业借款的问题亟待解决;(4)运营本钱: 贷后催收是消费金融公司控制风险本钱及预防不良发生的重要部门,目的是处置惩罚严重逾期甚至形成坏账的账户, 催收中介公司将收取回款分润费用,律师事务所可能收取法诉立案费用和分润费用。需要注意的是,差别类型 的消费金融公司的资源天禀差别好比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具有优质的客户和稳定、低廉的资金,而互联网消 费既然你平台具有庞大的潜在客户群和大数据的优势,资源天禀驱动模式的差别会导致最终本钱链各环节占比 差别

3.1 获客本钱

获客本钱:可分为线上和线下两类模式,其中渠道平台的信息流获客和“社群+直播”私域流量获客已发展 为主流手段,平台靠提供客户收取金融机构分润费用。传统消费金融公司通过线下分支机构来吸引新客户,并 维系与存量客户之间的关系,同时与商家建立合作关系,部门接纳署理人机制对场景内的所有潜在客户进行初 步接触,其本钱主要来自于分支机构租金、地推团队本钱产物署理人分佣等。由于线下获客筛选出的客群质 量稳定,审核信息富足较互联网授信更少出现逾期和骗贷的情况,地推团队的薪资和分佣本钱也远低于流量投 放,随着疫情管控政策的放开和消费场景稳步恢复,部门头部消费金融公司重新招募地推团队线下展业,例如 招联消费金融特享贷、小微贷产物;尚诚消费金融的大额精英贷与白领贷;锦程消费金融的烟草贷和乐居贷等。

互联网直播平台的兴起以及超前消费观念的改变,线上获客模式逐渐衍生成三类:1)以蚂蚁花呗、美团月付为首的“先享后付”模式,指消费金融公司先为消费者提供收货后延迟付款或者消费分期等服务,产生的手 续费或利息则由商家返佣至平台,然而目前以自主投放或嵌入电商平台免息分期抢占流量为主;

2)“社群+直播+数字化导流”为主的私域获客模式,招联消费金融率先于 618 大促中与头部主播告竣合作, 通过短信等方式邀请用户预约直播,再通过客户转介绍(MGM)进行用户裂变,在直播间通过福利牵引用户申 请额度,并弹出社群二维码引导用户加入福利社群,日常推送拼团利率及限时秒杀商品,构建私域流量池并持 续将自营分期产物嵌入到日常直播的消费过程中。根据 Questmobile 的数据显示,短视频已成为互联网用户时长 占比最高的应用,总用户时长占比到达 28.5%,同比增加了 2.8 个百分点。用户时长占比来看,腾讯系、抖音系、 快手系、百度系、阿里系分别为 33.6%、24.5%、10.2%、8.0%、6.2%;

3)流量 APP 等信息流获客模式,是目前消费金融公司接纳的最主流的获客模式之一,通过大流量 APP 投 放广告,在获客同时也能够进行品牌宣传。信息流获客渠道包罗几乎所有的社交平台,例如今日头条、抖音、 快手、微博、虎扑、小红书、微信小步伐等。根据中国消费金融专业委员会数据,截至 2021 年末,共有 30 家 消费金融公司开展了第三方线上引流业务,其中有 22 家公司的第三方线上引流投放占比凌驾 50%,18 家公司 线上自主投放比例低于 20%,绝大部门消费金融公司反馈线上自主投放渠道同比出现上升趋势。

自营流量生态决定了消费金融公司发展空间的上限,获客本钱优化能力或将成为最大的竞争力。无论激活 存量客户还是获取新客户,消费金融业务获客步调的关键在于:1)凭借具有吸引力的产物吸引优质潜在客户; 2)掌握目标客群的风险和收益比率;3)通过贷前风控减少欺诈等“可能坏账”情况;4)建立快速、高效、经 济的审批流程;5)最终确定合理的初始信用额度。中国互联网用户市场及活跃用户增速逐渐放缓,互联网流量 红利逐渐见顶。消费者需求逐渐多元化以及细分领域的消费场景发展,例如 3C 产物、教育、旅游、租房、装修、 医疗、医美等相对活跃的市场,已经成为各家消费金融机构竞相争夺的“高地”。助贷机构借助其对客户流量的 垄断地位,通过合同约定与技术壁垒阻断了消费金融公司对客户的直接触达与二次营销,使得消费金融公司无 法通过助贷业务积累客户资源,对助贷平台的依赖进一步加剧。假设以上所有获客步调均依赖外部投放的话, 消费金融公司将无法蒙受流量采买价格的连续上涨的压力,也无法培育自身客群细分和风控模型能力,不得不 被动接受助贷机构推荐客户,形成“流量恶性循环”。

3.2 风控本钱

风控本钱部门消费金融公司自主风控能力无法满足消费者愈发多样的信贷需求,风险管理本钱被动抬升, 同时数据风控公司、个人征信公司也从中收取更多的风控数据服务费。消费金融公司的目标客户主要集中于中 低阶层消费群体或者社会新人,也是央行征信系统和个人征信公司中缺乏信贷行为记录的群体,客群定位决定 了其“三低一高”的特征,即收入稳定性低、抗风险能力低、金融基础素养低,且内生信用风险高。因此,消费 金融公司的风控成原来源主要分为三类:1)传统风控模式加重了运营本钱部门消费金融公司仍接纳基于消费 者线下交易数据的收罗和分析的传统风控模式,但随着经营区域的迅速扩张,线下信贷审批工作导致运营成本 居高不下;2)现金贷业务脱离消费场景,进一步导致坏账率高企,消费金融公司的坏账中有相当一部门来源于 用户欺诈,且欺诈手段愈发多元,防范难度逐渐提高。现金贷无法像消费分期业务一样可以掌握用户借款用途, 从而针对性接纳风控步伐和追偿手段,风控难度和本钱较高;3)助贷机构对于客户消费行为数据的垄断,头部 互联网平台在向消费金融公司推荐客户的同时提供辅助风控服务,接纳推荐贷款定价与贷款额度、设定审批通 过率下限等方式主导风险决策与贷款发放,但消费金融公司无法获得用户的底层基础数据,导致无法验证客户 的真实风险水平,也无法提升自身的风控模型,对于助贷平台的依赖使得数据费用高企。

防范金融风险已成为消费金融业务的重中之重,监管机构逐渐引导各类金融主体加大不良资产处理力度。 根据银行业协会消费金融专业委员会数据,2021 年消费金融公司的不良贷款总体余额已达 149.90 亿元;不良贷 款余额的增速达 26.46%,远小于贷款余额增速的 44.21%。尽管新冠疫情对于消费者还款能力和意愿均产生了影 响,但随着业务规模连续增长,整体风险仍处于宁静可控的范围内。2022 年 12 月 30 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 开展第二批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工作的通知》,加速不良贷款转让试点,中邮消费金融、湖北消费金融分别于 2023 年 2 月 17 日、2 月 23 日开立不良贷款转让业务账户;同年 3 月 2 日,中邮消金挂单第 1 期消金个贷不良资产 包,包罗 1280 户的 3046 笔个贷不良债权,本息合计 3154 万元,平均逾期凌驾 950 天。该不良资产包以 102.5 万元的价格在银登中心公开多轮竞价,起拍价仅为本息总和的 3.25%。截至 2022 年 2 月末,根据银登中心数据 显示,共有 19 家城商行、4 家农村中小银行、5 家消金机构(捷信消费金融、中银消费金融、中原消费金融、 中邮消费金融、湖北消费金融)、2 家金租公司以及 1 家汽车金融公司等 31 家机构已开立不良贷款转让业务账 户。另一方面,为了增强疫情期间极端情况下风险抵御能力,消费金融公司的贷款减值准备计提在不确定的经 济环境中更加审慎,2021 年,行业平均拨备覆盖率达 295.84%,同比提高了 85.53 个百分点,已凌驾监管要求 的最低限额(130%)的 2 倍,同时平均不良贷款率压降至 2.11%,连续 3 年出现出下降的趋势。

风控能力是消费金融可连续运营的重要支撑,也是发展过程中的痛点、难点。如果消费金融机构不停获客 但是贷款不良率连续上升,最终只会拉低资产质量,由收入转化为坏账费用蚕食利润。消费金融业务链条中的 贷前、贷中和贷后的各个环节均需借助风控能力,贷前需要进行防风险欺诈、防冒申请人的识别,贷中需要核 实申请人信息、实名认证、申请用户数据收罗、信用模型评估等,积极防范信用风险,贷后还需要进行客户回 访、账单检测、还款提醒、风控模型改善等,防止逾期风险。因此,如何在全流程风控体系中积累大量用户数 据,借助大数据、AI 等科学技术,完善风险定价模型成为了消费金融机构亟待完善痛点和难点,最终根据差别 信用评分的人群给予差别的风险定价,降低信贷风险,提高连续运营的能力。

个人消费征信体系和互联网大数据库的建设成为降低风控本钱的破局关键。消费信贷是启动居民消费支出 的有效举措,需通过健全消费者信用信息共享机制,汇总统计电商交易数据、社交数据、基本资料、公共记录 等“互联网大数据”,使消费金融公司和征信机构对消费者授信有据可依,有效实现消费者风险识别和潜在违约 风险降低,最终打造一个良性、可连续的消费信贷生态体系,充实释放消费潜力的长效机制。根据银保监会数 据,消费金融公司设立至今已累计向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上传客户首次信贷记录超 4000 万条,不停填补部门中低 收入人群征信信息空白,拓展互联网消费金融交易群体的覆盖面。

3.3 资金本钱

资金本钱:消费金融公司已形成“同业借款为主,其他融资方式为辅”的单一融资结构,银行机构从中收 取大量资金本钱费用,过于依赖同业借款的问题亟待解决。根据银行业协会消费金融专业委员会数据,2021 年 消费金融公司的平均资本富足率为 14.36%,同时资金需求和总体融资余额明显提升,截至 2021 年末,消费金 融公司的融资余额同比上升 61.21%至 6351.45 亿元。2023 年 3 月 20 日,央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 布,保持 1 年期 LPR 为 3.65%,5 年期以上 LPR 为 4.3%稳定。自 2022 年 8 月降息以后,贷款市场报价利率 LPR 已经连续 7 个月稳定稳定,保持在近年来最低水平,但是平均融资本钱仍然高企。2021 年消费金融公司的融资 本钱主要在 4%-6%的区间,其中 9 家公司的融资本钱在 4.5%-5%之间,11 家公司的融资本钱凌驾 5%,尽管银 行系消费金融公司凭借母行市场信誉及资金支持具备一定融资优势,但融资本钱仍明显高于上市商业银行。

从融资余额的角度来看,消费金融公司的同业借款规模占比接近 80%,股东存款余额约占 10.3%,银行同 业融资是目前消费金融公司最主要的融资渠道,包罗线下同业借款、线上拆借及银团贷款,2021 年末银行同业 融资规模达 5144.23 亿元。为了包管流动性宁静,2022 年以来,消费金融公司开始加码金融债、ABS、信贷流 转等方式积极拓展融资渠道。例如,中原消费金融发行了 2023 年首单 ABS——鼎柚 2023 年第一期个人消费贷 款资产支持证券,底层资产为个人消费贷款“提前花精英贷”产物,合计发行规模达 11.98 亿元,其中优先档 ABS 达 8.90 亿元,占比 74.28%,成为今年自马上消金后第 2 家发行个人消费贷 ABS 的机构。银登中心信贷资 产收益权转让业务时非标债权资产,融资本钱较高,目前极少的消费金融公司会选择此类融资方式,截至 2021 年末,信贷资产收益权转让业务余额仅为 76.40 亿元,只有 5 家消费金融公司使用此融资方式。 消费金融公司高度依赖同业融资,ABS、金融债等尺度化融资工具渠道仍需拓宽。尽管资产证券化和金融 债融资本钱相对较低,但对于建立及连续盈利年限需要满足三年的准入要求,同时对公司规模、内控流程等多 方面条件有一定要求,目前能够到达展业尺度的消费金融公司数量较少。因此,亟需政策支持资产证券化工具 盘活存量资产,快速实现资金回笼以支持新一轮的信贷业务,对于提升消费金融业务的经营效率,促进业务风 险的有效管控都有积极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的健康发展必须建立在良好的基础资产质量 和有效的市场机制基础上,否则反而可能加剧系统性风险的积聚。

3.4 运营成本

运营本钱:贷后催收是消费金融公司控制风险本钱及预防不良发生的重要部门,目的是处置惩罚严重逾期甚至 形成坏账的账户,催收中介公司将收取回款分润费用,律师事务所可能收取法诉立案费用和分润费用。如果基 于本钱考虑而不设立催收部分,虽然可以在短期内节约本钱,但是需要非常谨慎地选择信用评分高、信贷行为 极好的特优级客户,尽管坏账率降低,但是客群目标市场急剧萎缩,最终导致借款客户量和利润大幅减少。因 此,具有强大催收能力的消费金融公司可以通过经营高风险客户获得竞争优势,尤其是正在扩张的消费金融公 司需要在提高贷款规模之前做好坏账增长的准备。从早期的“分诊”到展开催收,再到最终的核销回收,催收 本钱和核销金额可能会占运营本钱的 9 成。尽管部门坏账在账户被核销后的几个月或几年内被收回,但此过程 中花费在催收部分、外部律师事务所、催收中介公司、不良资产处理公司等机构上的费用会十分高昂。

近年来,监管对个人信息使用的催收行为加强规范,逾期客户的信息修复界限收窄,AI 智能催收计谋兴起。 2021 年 11 月 1 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掩护法》正式实施,以“告知+同意”作为核心处置惩罚规则,规范 了个人信息处置惩罚者在处置惩罚敏感个人信息的流程,对催收环节提出了更高的合规性要求。别的,由于消费贷款小 额、分散的特点,传统的人工催收周期长、本钱高、效率低,行业内逐渐孕育出智能催收计谋,在提升客户体验的同时降本增效。1)AI 智能化催收系统极大降低贷后本钱,通过搭建智能一体化的催收系统,根据客户逾 期的差别阶段进行智能提醒,同时规避暴力催收和语言不妥等违规行为,大量减少了人工本钱。例如,兴业消 费金融公司在部门自营产物的早期阶段接纳催收机器人,辅助催收评分卡、自动外呼来提升作业效率;哈银消 费金融使用 AI 智能机器人,结合催收模型、账龄计谋、客户行为等方式,实现差别催收计谋的批量自动外呼催 收;2)互联网众筹和调解通道提高催收执行效率,相较于传统诉讼,互联网仲裁和调解具有无空间限制、流程 清晰简单、尺度化合规、客户认可度高的特点,极大提高催收效率,回收率和执行效果得到明显提升。

在数字化经济浪潮下,科技水平决定了消费金融公司的运营能力上限。随着互联网媒介与渠道的不停裂变、 平台数据的从封闭到开放,触达消费者的交互方式不停更新,消费金融公司开始能够收集和利用散落在营销的 各个环节的每个触点数据,从而推动了数据营销的厘革。截至目前,已经有 17 家公司实现业务线上化管理,贷 款审批自动化决策,提供 7×24 小时不间断的纯线上数字驱动的金融服务,占行业全部机构的比例到达了 56.67%。 到了 2022 年,消费金融公司累计发放线上贷款 2.47 万亿元,占全部贷款的比例高达 96.17%。消费金融公司借 助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推动,已经乐成冲破了物理网点的地域限制,不停扩大其服务半 径,能够智能识别并快速响应客户的个性化服务需求,逐步提高客户体验。别的,消费金融公司也建立了自动 化和尺度化的风险识别、反欺诈、贷后催收和系统运营体系,提高了运营效率,数字科技和金融业务的融合程 度也不停深化。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陈诉原文。)

精选陈诉来源:【未来智库】。「链接」

发表我的评论 共有条评论
    名字: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