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147小编 来源:147小编
2023-09-03 08:43:50
只要是茅台镇产的酒就标上“茅台”、东阿镇产的阿胶就标上“东阿阿胶”,还有“小白兔”奶糖、“粤力粤”饼干……“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山寨产物,十足是赚足了消费者的眼球,让人应接不暇。
1月26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2021年消费维权年主题为“守护宁静 流通消费”,把宁静放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而在《消费者权益掩护法》中也有明确规定:“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人身、产业宁静不受损害的权利。”
消费宁静直接影响着消费体验和人身、产业宁静,甚至可以说,消费宁静自己也是一种消费者购买的产物。当前,消费市场整体健康发展的同时,宁静问题也不容忽视。今年1月,防疫产物质量、“直播带货”等衍生出的问题被中国消费者协会列入“2020年十大消费维权舆情热点”。新形势下,如何为消费者营造放心舒心的消费环境,满足消费升级宁静的需求,成为激发消费潜能的重要抓手。
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最高人民法院工作陈诉指出:“运用法治手段治理突出的诚信缺失问题,让虚假报告者付出代价、制假售假者受到惩处……”假冒伪劣、欺客宰客等“顽疾”与消费宁静格格不入,更是降低了消费者购买欲望,即使通过包装、产地、谐音向知名产物靠拢“打擦边球”,往往也是一锤子买卖,甚至还会因此背上极重的代价,逾越法律的底线。好比:有的商家为牟取利益,在未取得注册商标所有人许可的情况下,用低价采购或生产的产物打上知名品牌LOGO并销售,直接冒犯了假冒注册商标罪等罪名。
如果明知是有宁静隐患,谁还愿意往这个坑里跳呢?因此,为了让消费者不再“遇坑”,同步时代需求,对影响消费宁静的问题坚决“零容忍”,需要社会各方广泛的到场,除了各级各职能部分的高效监管,也离不开市场主体的主动继承和行业组织的协同、自律,更需要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
相关部分政策上要不停完善,以3月15日“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为契机,创新建立适应差别行业的消费后评价机制,完善巩固消费领域信用体系建设。同时,监管部分要建立放心消费示范单元的进退机制,对农资、护肤品等领域连续开展打假“风暴”。
消协组织要开展好年主题的宣传,促进形成社会共识,积极开展对商品和服务的社会监督,推进消费领域规则建设和完善。
企业要以“诚信”作为安居乐业之本,只有这样,才气在生产、销售、质保等流程上尽可能消除“隐患”。
消费者要擦亮眼睛,要依法主张自身权益,积极行使监督权,主动到场消费后评价,主动投诉、举报失信经营行为,同时呼吁形成重视、鼓励、掩护消费者监督权的社会氛围,让“劣币驱逐良币”无处遁形。
征途漫漫,唯有奋斗。只有在全社会的共同到场和努力下,才气形成舆论监督热潮,才气共同营造让消费者更加放心的消费环境。
(来源:东行记事 作者:蜻蜓点水)
责编:牟奕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