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147小编 来源:undefined
2023-08-19 02:39:11
哥德巴赫猜想作为世界近代三大数学难题之一,一直以来都是各国数学家们耗费心神研究的课题。中国近代也有许多著名的数学家在这一猜想上做出不菲的成就,诸如华罗庚、王元、潘承洞等。
但就是有这样一个人,他对于哥德巴赫猜想的验证超越了前人的成果,是国际上最为优秀的验证,被称为“陈氏定理”,他就是陈景润。
许多人对陈景润的第一印象可能是小学课本上《不知疲倦的人》的课文,知道这位不放弃一分一秒的陈叔叔证明了世界级的数学难题,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数学家,却不了解,生活在这样父亲光环下的陈由伟,同样充满传奇色彩。
1933年陈景润出生在福建福州,家里兄弟姐妹共4人,他排行第二。母亲在他14岁时去世,从小清贫的家庭,让他在念书之余还要帮忙照看弟弟妹妹。
艰苦的成长环境造就了陈景润坚韧耐劳的品质,时刻激励着他唯有发奋图强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1950年,陈景润凭借优异的成绩被厦门大学数学系录取,1953年毕业后受到举荐前往北京四中教书。
但常年痴迷于数学研究的陈景润,在人际交往方面却毫无建树。在讲课时口齿不清,面对正值青春年华的同学,显的有些无所适从,不知如何教书。
四中的校长将这一情况反馈给当时厦大校长王亚南,王亚南不忍这颗研究的金子蒙尘,于是将他调回厦门大学担任助教,可以有更多时间放在研究上。
1956年的一天,埋没在无数草稿纸中的陈景润受到华罗庚的发现与赏识,提拔进入中科院数学研究所任职,开启了他对于数学研究的深入探索。
终于他分别在1966年、1973年和1979年为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发布了几篇重要论文,在这数学家的丰碑之上留下了属于他的名字,但陈景润的身体也在废寝忘食的研究中,越来越虚弱。
1978年的一天,陈景润因为过度劳累被送往医院救治,在这里遇到了他一生的挚爱。将一生都奉献给数学的他,见到比他小18岁的女医生由昆之后,便无法自拔的爱上了她。
“你是我半生遇到的第一个喜欢的人,如果不是你,我宁愿一辈子不结婚,我是不会放弃的。”这是陈景润对由昆告白的话语,对于这个大自己18岁,同时又是全国知名的数学家,由昆一开始是无法接受的。
但陈景润那股从小养成,又在数学领域捶打锻炼出来的执着,为人木讷的他竟然不断主动找由昆说话,抛出爱意的橄榄枝,一直持续着自己对由昆的喜爱与关怀。终于,在陈景润真诚求爱下,由昆被打动了,答应了这个大自己18岁的男人。
就这样,47岁的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娶了29岁的军医由昆。
两人在1980年完婚,婚后第二年便诞下一子取名陈由伟,由字取自母亲的姓氏。原本打算叫做由陈伟,但后来因为太过拗口,才定下随父姓,由此可见陈景润对妻子的疼爱。
由于是老来得子,陈由伟从小便特别受到父亲的宠爱。虽然陈景润自身是一名数学家,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继承自己的衣钵,继续研究数学。但他选择顺从孩子的天性,让陈由伟可以决定自己的兴趣与愿望,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陈由伟和同龄的男孩子一样十分调皮,喜欢在家里乱涂乱画,将各种东西诸如收音机、手表、闹钟等拆开,研究里面的构造。虽然最后留下的一堆烂摊子都是陈景润来处理,但他从来没有责怪过儿子,反而是鼓励开导他,认为这都是小孩子在思考、释放自我的过程。
小时候的陈由伟对数学并没有那么感冒,反而对于文艺展露出浓厚的兴趣。在父亲的支持下,学习音乐,加入了中央音乐学院小号班,同时也对美术有着追求。
陈景润从来没有要求儿子一定要学习数学,走他这条道路,反而是不断支持鼓励,让陈由伟去追寻自己喜欢的事物。
但这份温和而又沉重的父爱,在陈由伟15岁那年戛然而止。陈景润由于常年在煤油灯下工作,吸入了大量的苯,同时坚韧的性格又让他继续保持着高强度的工作。最终在1996年,陈景润因为帕金森综合征永远的离开了他深爱的妻儿。
虽然父亲在世时对于陈由伟的关爱,可以让他凭借自已的意愿成长,但是数学天才之子的光环,依旧时刻给予这陈由伟压力。
“你爸爸是陈景润,那你数学一定很好吧!”“你是陈景润的儿子,怎么可以选择文科呢?”“哇,你爸爸是陈景润诶!”诸如此类的话语,不断的在陈由伟耳边响起,陈景润之子、数学天才之后等名号牢牢的挂在他的身上,盖过了他自己。
陈景润生前在数学领域取得的成果越大,聚焦在陈由伟身上的各种压力也就越大。在陈景润去世之后,这份独特的关注更是尤为沉重。
部分是出于喜爱,更多是选择逃避,所以陈由伟读书以来虽然数学成绩良好,但却十分抗拒数学,后来走上了文科,选择与父亲完全不同的方向。
在报考大学的时候,陈由伟拒绝了陈景润的母校厦门大学,决定前往加拿大留学,就读商科。
身处异国他乡,天才之子的光环不再,陈由伟逐渐开始了他自己的生活。
“妈妈,我想转系学数学。”当由昆接到儿子越过重洋打来的电话,她的内心是复杂的。
陈由伟去加拿大读商科已经有一年的时光,此时突然说要转到应用数学系就读,对于从小便没有在数学领域探索钻研的儿子来说,这无疑是艰难无比的。
同时陈由伟有一个天才数学家的父亲,无论他将来在数学方面做出何等成就,都免不了拿来与陈景润做比较。
沉默良久,由昆还是答应了儿子的请求。
对于陈由伟来说,转学数学的契机,来源于一次考试。在图书馆备考的他,抱着一本陈氏定论,希望能够保佑他考试通过。这个过程中,却让他对数学第一次有了兴趣。
接触数学,更像是一种与父亲跨越时空的对话。得益于优秀的父辈,陈由伟的数学天赋十分不错,在家时陈景润也会帮忙辅导。小陈由伟也经常可以去数学研究所、大学等地方去找父亲玩,见到父亲讲课做研究。
每当涉及到数学的时候,陈景润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平日里略显木讷的外表变得神采奕奕,虚弱的身体也充满着活力。在陈由伟眼里,数学是父亲的另一面,是他生命的一部分。
因此当陈由伟在深奥的数字中间探索的同时,也是在和父亲交流,在追寻着父亲的脚步。身处国外的他,身边很少有人认识陈景润,更不会有人知道他是陈景润的儿子。没有了外部环境的压力,反而使得陈由伟能够自在的学习数学。
初期的陈由伟十分的煎熬,从小到大直到陈景润离世,他都没有接触过数学研究方面的东西,一下子从商科转到数学系,中间的空缺需要大量的努力来弥补。
但陈由伟继承了父亲坚韧的性格,坚持了下来。
就好像命中注定的那样,陈由伟顺利地取得数学硕士学位。当面对国外科研机构与企业的邀请,他回想起小时候父亲的话语。
“你现在的美好生活都是祖国建设的,你要热爱你的祖国,等你有所成就之时一定要报答它。”
这次,陈由伟选择重新面对过去自己逃避的东西,他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土地,重新戴上了陈景润之子的光环。
“妈,我终于有脸去给爸扫墓了。”这是陈由伟回到家对母亲由昆说的第一句话。虽然数学硕士的文凭对于陈景润的成就不算什么,但对于数学天才之子的名号,算是比较名副其实。
当陈由伟来到厦门大学参加校友会,看过陈景润讲课的教室,追忆着他在这所学校经历的过时光,最后来到陈景润的雕像前,感受着曾经与父亲的点点滴滴,不禁潸然泪下。
他加入了景润志愿者团队,在雕像前与父亲合影,作为自己回国后实业路程的起点,以此激励自己。
陈由伟回到国内之后首先在银行工作了一段时间作为过渡,适应了国内的环境之后便开始了自己的创业路程。
当初母亲由昆在和陈景润结婚之后,本想辞去工作专心在家里照顾儿子和身体虚弱的陈景润,但被果断的拒绝了。
或许是察觉到自己的身体状况不好,希望自己走后妻儿也能自食其力好好生活,陈景润希望由昆可以有自己的事业,继续在她喜欢的军医岗位上工作。或许是这份前瞻,让他在去世之后,由昆可以独自抚养陈由伟长大。
青年时期的陈由伟在母亲的抚养下长大,常常需要在医院度日,对于医院的各类病患与医疗环境耳濡目染。
于是陈由伟决定创业方向定为医疗企业,过程中还能向妈妈这位多年的老军医寻求建议和帮助。
2021年,陈由伟的公司被选为福建省创新型民营企业100强,同年又被评定为中国网络安全企业100强。
陈由伟凭借着自己的商科知识加上母亲的指导,在医疗企业方面与时俱进引进大数据研发与人工智能技术,在2022年他的公司被选入“科技改革示范性单位企业”名单。
如今的陈由伟担任美亚柏科背景总部副总经理,在工作之余经常受邀到各地参加演讲。
2022年这一年,他多次回到父亲的母校厦大进行演讲,向大学生们讲述自己的创业历程与家国情怀。每当谈论父亲,陈由伟总是带着追忆与向往。
“我的父亲陈景润可能是很多进入厦大学生的学习榜样,但对我来说,他是我内心最柔软的一面,相比于科学家,他更多是我的父亲。
我能有如今的成就,离不开父亲儿时的教导。”
在加拿大取得硕士学位的他,本可以留在加拿大生活,但却选择了回国创业,原因也是由于父亲的一段经历。
1970年代末,陈景润受邀去美国讲课,当时也有大学开出丰厚的条件希望他能够留下,但他坚持把论文寄回国内发表,还将获得的报酬全部捐赠给国家。
70年代,7500美金是一笔巨额的财富,在当时人均收入只有几十块的中国,这无疑是极具诱惑力的。但家国情怀让陈景润毫无怨言的做出了这一决定。
同时,陈景润在两次受邀前往国际数学联合会时,因为捍卫中国主权与领土完整,而拒绝出席。
这些事迹都在陈由伟心中留下不小的触动,也促使了他家国情怀的增长。“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这是陈由伟在厦门大学“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大思政课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上所说。
贯彻了这一信念,陈由伟还创办了陈景润科学基金会,用来帮助当初像父亲一样家境清贫的学生进一步深造,出资建设相关教学设施来改善学生环境,让父亲的身影换了一种形式活跃在科研领域。
陈由伟能有如今的成就,离不开母亲由昆当年独自一人的辛劳哺育,更离不开父亲陈景润爱的教育。
如果陈景润当年因为自己的数学成就,强迫儿子研究数学,造成陈由伟对于数学的抵触。可能如今中国就缺少了一位勤勤恳恳的实业家,缺少了一位能够报答祖国的企业家。
陈景润之子的名号会一直伴随着陈由伟,但是这一次,陈由伟不再抗拒,而是欣然接受它。如今这个光环带给他的不是压力,而是一股不辜负父亲姓名的动力,一种对于父亲爱的追忆。
至此,陈由伟也算回应了当年父亲对于自己名字的美好期盼,成为一个对社会和国家有贡献的伟大的人。
1、中国新闻网:《妻子:陈景润绝不是学痴 儿子:一生牢记一句福州话》
2、人民网:《数学家陈景润之子陈由伟: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