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147小编 来源:undefined
2023-08-17 15:42:56
【四种治理模式】
厦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谋划、分类施策、梯次推进原则,根据村庄的地理位置、人口聚集程度、污水产生量等因素,并结合实际情况,形成四种治理模式。
一是截污纳管治理模式,对于距离市政管网较近的村庄,将生活污水就近接入市政污水管网,转输至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
二是分散式污水处理站治理模式,对于无法纳入市政管网的村庄,建设小型分散式污水处理站进行集中处理。
三是三格化粪池治理模式,个别偏远的山区村庄,房屋分散且人口较少,污水通过三格化粪池处理后还田还林。
四是城中村清单化管理模式,对于房屋密集,外来人口众多的城中村,采用重构雨水系统的方式,尽可能分离出雨水,这部分村庄采用清单化管理。
全市1216个自然村生活污水提升治理工程,采用截污纳管的有628个,采用分散式污水处理站的有497个,采用城中村清单化管理的有89个,采用三格化粪池的有2个(主要是偏远村庄)。
▲翔安区澳头社区受益于怀远湖水体水质改善,民宿、农家乐快速发展。图为澳头社区景色。(厦门日报记者 王协云 摄)
受益于怀远湖水体水质的改善,翔安区澳头社区民宿、农家乐快速发展,客流量明显增加;翔安区大宅社区将污水处理站尾水就近用于火龙果浇灌,既发展了生态农业,又降低了农业面源污染的风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境效益进一步显现……
昨日,市市政园林局召开新闻发布会。会上,市污水处理设施高质量高标准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市市政园林局局长蔡伟中介绍我市农村生活污水提升治理工作情况。
据介绍,厦门把农村污水治理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推动乡村振兴。2021年5月11日,我市召开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提升治理现场会后,率先在全省探索推进农村雨污分流,全链条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小、散、乱、污”企业排水、畜禽养殖废水、农业灌溉用水、沟渠水塘等水体的系统治理工作。
一年多来,各区、各部门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围绕“改善农村水环境”这一目标,坚持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梯次推进。相继打造翔安大帽山、大宅、澳头,海沧贞庵、赤土,同安沟墘、三秀山等一批治理成效显著的示范村庄。
目前,全市1216个自然村生活污水提升治理工程已全部完工,整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创新做法获得我市改革创新项目前10名。
市市政园林局表示,下一步,将认真落实省、市部署要求,加强督查考核工作,加快推进已完工项目的竣工验收和工程决算,加强每个村庄污水管网“一张图”的梳理;继续完善农村污水收集处理设施,保障污水达标排放;制定运维标准,明确工作规范,促进全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维管理水平提升,确保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长治长效,为厦门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力量。
同安区军营村清水长流,景色优美
翔安区大帽山社区污水处理站
【主要成效】
流域环境质量大幅提升
本次提升治理后,曾经困扰农民的各类排污口、黑臭水体等流域环境质量问题得到根治,为流域水质改善奠定良好基础。2022年1月-9月,全市断面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为85.5%,较2020年上升13.8个百分点;主要流域国控断面水质优良率100%,水环境质量状况连续6个月排名进入全国前30名“红榜”;内田溪、怀远湖等一批河湖水质由V类提升至Ⅲ类水标准。
村庄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本次提升治理在解决污水问题的同时将村庄排水一并纳入考虑,“山边村”实行高水高排,“城中村”强化低洼区域排水组织,有效解决了一批历史积涝问题。同时,还结合水环境项目建设,对村内空地、闲置土地进行规整,形成一批可供村民停车、休闲的口袋公园、滨水岸线景观,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提升。
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日益向好
将经过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过的尾水,就近引入农田灌溉,既可以缓解农民无水灌溉的困境,又可以“变废为宝”,让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具备景观补水条件的澳头社区受益于怀远湖水体水质的改善,民宿、农家乐更是快速发展,客流量明显增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境效益进一步显现。
【主要措施】
系统治理 多部门齐抓共管
高位推动部署,市主要领导抓总统筹;强化部门协同,上中下游各单位同步发力。
规范建设 制定治污新标准
我市编制了一套符合农村实际的生活污水处理标准,并制定验收办法;坚持“雨污分流”和“因地制宜”两大原则;狠抓“技术创新和行业指导”“材料和施工质量把关”“污水全收集”“验收考核”四个环节。
精细管理 打造运维新范本
推行排水管理进村庄,确保建成后能够顺利移交、正常运维,建立建设和管养无缝衔接的新模式,同时强化尾水检查监测,推进尾水资源化利用。
立法立规 形成长效机制
2022年,以市政府令形式颁布实施《厦门市排水管理办法》,把农村排水管理纳入其中,并定期规范检查,形成“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的长效机制。
翔安区大宅社区污水处理站
【典型案例】
大帽山社区:“三根管”截污 尾水资源化利用
在翔安区大帽山社区,每家每户布设着源头截污“三根管”,分别用于收集卫生间污水、厨房污水和洗涤池污水,并加贴了不同颜色标识用于区分,便于管养。同时,对“三根管”实施“明改暗”,既有利于保护建筑外观、美化村庄环境,更重要的是避免日晒雨淋,延长管道使用寿命。这是由翔安率先提出并实施的创新污水治理方法,解决了污水“收集难”的核心问题。
大帽山社区还采用“人工湿地处理回灌农田”的尾水资源化利用模式——在确保水质达标率稳定的前提下,优先将尾水提供给村民作为农灌,为农田耕作的用水提供了保障,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缺水的情况,富余部分又能用于景观补水,确保污水零排放、全利用。
澳头社区:尾水用于生态补水 实现变废为宝
翔安区澳头社区的生活污水处理后主要用于怀远湖生态景观补水,补水的同时增强水体流动性和河道自净能力,实现变废为宝和资源化利用。污水处理厂的补水排放口处还安装了环保在线监测设备,对中水各项指标、出水流量实时监测,精准控制中水的流量、时长和流向,真正做到了按需补水、按时补水、精准控制。
三秀山村:管网“一张图” 管理更高效
同安区三秀山村依托区级排水智能化管理平台,从平台上可以清晰地调取管网位置、建设资料、管养状况、维修记录等信息,实现管网“一张图”。更为重要的是,平台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实行“一户一图一码”。居民只需通过手机扫码上报排水问题,平台会安排专人处理,实现“一码查询、一键反映、一图管控、一网送达、马上解决”的智慧排水管理模式。
军营村:养殖点微治理 恢复生态景观
同安区军营村针对村民鸡鸭养殖需求,开展鸡鸭养殖点雨污分流改造,利用闲置老宅,将散养鸡鸭圈养于室内,通过硬化边沟收集、化粪池沉淀、接入污水管道排入处理站处理,避免废水直排、雨水冲刷造成水沟黑臭。
针对九龙溪水体污染问题,村党支部号召,41名党员带头响应,800多名群众踊跃参与,有力推动九龙溪河床整治983米,种植柿子树、枫树497亩,整治裸房138栋,清理杂堆7000立方米;营造跌水景观、建设滨水步道等,绿化提升,恢复自然生态溪流景观,营造特色溪流。
西塘社区:坚持以人为本 细节处解民需
同安区西塘社区坚持以人为本的污水治理原则,以惠民、利民、便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污水收集“毛细血管末梢”微循环上精准施策:一是设置公共倾倒池,满足周边商家及流动摊贩的排水需求,疏堵结合;二是设计商铺地面污水收集系统,满足部分商业排水户日常地面清洗等生产经营活动需求;三是充分考虑垃圾桶定点清洗需求以及雨天雨水收集问题,创新性提出垃圾投放点的雨污分流措施。
洪塘社区:坚持目标导向 力求做到“六要”
海沧区洪塘社区赤土社坚持目标导向,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提升治理,力求做到“六要”:一是村庄排水户生活污、废水接户比例要达到90%以上;二是村庄污水处理设施进水浓度达标比例要在90%以上;三是雨水排口要晴天不流水;四是对整治效果进行评估要达到95分以上;五是要达到排水管理进村庄的接收标准;六是要实现排水管理智慧化、信息化。
为保障农村污水治理项目施工质量,海沧区建设与交通局成立了农村生活污水提升治理工作专班,对农村生活污水提升治理项目开展了“双随机”检查,针对一线发现的问题第一时间下发整改通知书,要求施工方严格按照要求整改,确保按图施工,按规范作业,严控工程质量关。
(文/厦门日报记者 吴海奎 谢嘉迪 图/市市政园林局 提供 (除署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