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生活网

“炼有火眼金睛的定海神针”研究员孙柏涛

编辑:生活网      来源:生活网      地震   地震预测   研究员

2023-08-06 23:05:12 

中新网北京8月4日电 题:孙伯涛:坐“冷板凳”攀登地震科技高峰,奔赴“前线”履行防震减灾使命

作者 郭超凯 秦亦舒

作为中国国际救援队的结构专家,他始终奋战在地震现场的最前线,参加过阿尔及利亚地震、汶川地震。 他就是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工程所”)研究员孙伯涛。

近日,孙波涛荣获中宣部、应急管理部颁发的2023年度“最美应急管理工作者”称号。 自1989年参加工作以来,孙伯涛一直奔赴灾区救援第一线,全身心投入地震研究事业。 他用自己的行动,履行了防震减灾的使命,助力了我国地震科学技术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深入灾区救援第一线,用知识与死亡较量

走进工力学院古色古香、庄严肃穆的办公楼,人们会被文化墙上的一张照片所吸引:震后的断壁残墙中,黑皮肤、卷发的救援人员围着一位中国专家。 身穿国际救援队橙色制服的他正在专心向当地人员讲解。

这位专家正是工学院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孙伯涛。 图为他作为中国国际救援队专家参与2003年阿尔及利亚地震现场指导工作。

攀登科技高峰_攀科技真的_

_攀科技真的_攀登科技高峰

2003年,孙伯涛作为中国国际救援队专家在阿尔及利亚地震现场指导救援。应急管理部供图

当地时间2003年5月21日,阿尔及利亚发生里氏6.7级地震。 孙波涛跟随中国国际救援队赶赴灾区。 面对条件困难、语言障碍、文化差异等多重障碍,孙伯涛带领中国救援队在高温下持续奋战,努力搜救被埋人员、查明受灾房屋安全。

阿尔及利亚强烈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孙伯涛说,“参加地震灾区救援工作,首先要做的就是克服对死亡的恐惧。” 当他前往灾区为当地居民进行房屋安全鉴定时,他和救援队遭遇了一波强烈余震。 在他冷静处理下,队员和居民安全逃脱。

与其他国家救援队积累多年经验相比,中国国际救援队成立仅两年,首次走出国门开展救援就创造了“奇迹”。 当时参加阿尔及利亚地震救援的38支国际救援队中,只有2支队伍成功搜救幸存者生活网资讯,中国国际救援队就是其中之一。

近年来,孙伯涛活跃在国内外地震灾区,用知识与死亡较量。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后,孙百涛奉命带领研究所10名科技人员赶赴现场进行救援和灾情评估。 当时,救援队正在努力营救一名妇女。 倒塌房屋的横梁紧紧地压着被困的人,废墟中埋藏着一大具尸体,而且周围还有幸存者,根本无法清理废墟。 孙百涛迅速判断了周围环境,一一排除了结构倒塌的一切可能性,立即指挥救援人员用千斤顶顶起横梁扩大空间,最终将被困人员救出。

攀科技真的__攀登科技高峰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后,孙百涛(右一)在地震现场指导救援。应急管理部供图

作为联合国灾害评估和协调小组评估专家、中国国际救援队专家,孙百涛曾率队赴新加坡、印度、瑞士等近2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国际救援技术演练、地震现场应急救援等。救援、灾害调查评估及强度。 评估、地震识别和应急知识培训等,积累了大量建筑结构震害现场调查数据和经验。

同时,他还是中国地震灾害损失评估、安全鉴定和科学调查组组长。 先后主持了汶川8.0级地震、芦山7.0级地震等国内十余次特大地震的现场应急和科学调查,并作为评估专家参与了多个国家的灾害核查评估工作。九寨沟7.0级地震、玛多7.4级地震、泸定6.8级地震等国内破坏性地震。

致力于科研和教育,培养地震科学技术人才

“做好地震事业的科技支撑工作是我的工作,也是我们地震科技工作者始终坚持的信念。” 几十年来,孙伯涛在地震工程、防灾减灾工程、结构工程等研究领域努力耕耘。 将其转化为行动。

一系列成果展现了孙伯涛这些年的初心和努力:成立软件系统开发评估专班,建立模型和方法,编制技术标准,支持完成省、市、县地震灾害风险评估和分区; 他牵头探索城市巨灾场景构建,为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地震安全提供科技支撑; 提出并发展了地震灾害模拟评价理论及关键技术系统、多因素耦合地震灾害风险区划与分级评价理论,开发了国内首个HAZ-China(灾害中国)智慧云服务平台,向政府、行业和公众免费开放,实现全过程、一体化的地震灾害预测、模拟和评估,为政府、行业人员和公众提供防震减灾服务。

攀登科技高峰__攀科技真的

2017年,孙波涛联合谢丽丽等12位两院院士和30多位业内知名专家,发起成立了“中国防灾协会城乡防灾减灾专业委员会”委员会”,希望聚集全国地震工程领域的优势科技力量,开发防震减灾新技术。 科技不断提高我国地震安全水平。 经过多年积极努力,“韧性城市”建设理念已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

劳动力研究所是国家首批硕士、博士学位授权单位之一。 一代代人始终保持着科研实力,培养了一批批知识结构完整、实践能力强、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专业地震科技人才。 火炬代代相传,弦歌延续。 作为地震灾害风险排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技术组专家,孙波涛带领同学们深入实地考察、老旧小区、脆弱性高、抗震性能差、自然环境恶劣的地区,深入了解地震灾害风险排查、重点隐患排查工程技术组专家。全国不同地区的房屋。 国家建设特点,写关于祖国土地的论文。 目前,孙伯涛已培养博士18名、硕士48名。

攀登科技高峰__攀科技真的

孙伯涛(左一)与学生讨论项目。应急管理部供图

“用人类的智慧来对抗自然灾害,是我们必须做出的选择,也是最明智的选择。国家交给我们这个担子,很重,我们必须承担。这是死者的呼声。”以及生者的希望……” 孙伯涛曾经这样教导过他的学生,这种精神渗透在年轻学子的心中,他们带着责任和梦想走上不同的工作岗位,如今,他培养的一批批优秀学生已逐渐成长为国家抗震事业的“排头兵”和抗震救灾的“排头兵”。科研创新“领跑者”。(上)

本网站转载其他媒体之作品,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权利所有人拒绝在本网站发布其作品,可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将视情况予以撤除。

发表我的评论 共有条评论
    名字: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