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季来临,“假就业”链条浮出水面
有学校签订“山寨”三方协议,有商家提供有偿“单位盖章”服务
“只能说他很无奈。他很无奈,我们也很无奈。” 不久前,失业的应届毕业生李智和他的辅导员“山寨”了一份三方协议。 毕业生三方协议的签署意味着他们已经找到工作。 学校再根据三方协议的签订情况计算毕业生的就业率。 就业率与主体的“持续存在”密切相关。 根据教育部规定,对于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将减少招生计划直至暂停招生。
一些高校为了追求就业率,层层传递三方协议签署率:有的辅导员为了“方便”,直接代表学生“网上签约”; 一些商家帮助学生实现“假就业”,提供有偿“盖章”服务……一条“假就业”三方协议的“假就业”链条随着就业季“浮出水面”。
签署三方协议前,辅导员大打情感牌
“@大家,请尽快完成协议网签并提交给学院。尚未完成网签的,请尽快联系签约单位。” 在微信群里,我收到了辅导员的催促信息。
四月是应届毕业生决定自己未来的关键时刻。 此前,小紫一直在准备考研,但因未能上岸,她再三考虑,决定二战后再次参加考试。 由于临近毕业时她未能收到公司的offer,按时按规定签署三方协议对她来说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老师却不断催促她。
“一开始,老师给了我‘情感卡’。” 电话里,辅导员告诉小子,“签订三方协议可以为学校的就业率做出贡献,如果数据好的话,对接下来的招生会有帮助。”
“就业反馈表会将学生的就业信息录入系统,所以学生不能选择等待就业。” 看到班级群里辅导员发来的信息后,小紫在《毕业生就业信息反馈表》上填写了个人信息。 信息中,但在“当前就业状况”一栏,她处于等待就业状态时,勾选了“灵活就业”。
小紫签署就业反馈表一个半月后,论文导师突然@了她和石门群的另外三名同学。 老师说:“之前签过灵活就业协议的同学,请重新填写‘就业协议’上的就业信息。” 此时,小子已经毕业回国了。
小子发现群里新出具的《就业协议》和之前填写的《就业信息反馈表》完全不一样:填写的个人信息分为两方,原来可以选择的“就业状况”也消失了。 是的,文件最后一个空白处添加了9项具体协议,需要用人单位人事部门盖章。
小子兜兜转转才知道学院仍然要求毕业生签署三方协议。 “我认为是因为学院就业率太低,才要求毕业生重新签订就业协议。” 随后,她收到了论文导师的私信:“签订就业协议可以避免麻烦生活网资讯,灵活就业还需要提供工资单。你要接受学校省部级的回访和核查,但你填写就业协议时不需要这些。”
小子说,学校从来没有给她留出空间来填写她的实际情况,也没有老师向她解释三方协议是否可以签订。
“我担心三方协议会影响公考或者考研,所以不想签。” 小子对于签署三方协议非常谨慎,抱着“不签就不好”的态度一直拖延。 但论文导师却“主动出击”,直接给小子打电话。
“我不敢直接挂断电话,就装作没看到。” 小紫躲开了老师的第一个电话,没想到后来又接到了“追魂电话”,中午、晚上、第二天、第三天,论文导师频频催促小紫,但小紫选择了沉默。
“最后,老师给我发了一些非常难听的话。” 小紫说道。 北京青年报记者在小子提供的聊天截图中看到,老师说:“作为校友,你有义务配合学校,也应该回报学校……”
从通知签署三方协议到最终毕业,短短4个月的时间,小子从一个失业、未能为学校“做出贡献”的毕业生,变成了一个“不懂得与学校合作”的校友。老师眼中的“学校”。
大多数学校都有具体的毕业生去向落实率指标
这几天,在某大学担任辅导员的J先生正在整理该学院数百名毕业生的三方协议。 每份协议都需要分发、撤回、审核、盖章,最后录入系统。 据J老师介绍:“大部分学校都有对辅导员的考核,都有具体的指标,比如到8月底,毕业生的落实率会达到90%左右。”
“三方协议”的全称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协议》,是记录毕业生就业、发放毕业生档案的关键环节。 每个协议都有不同的编号,对应于每个毕业生。
目前,高校采用“毕业去向落实率”作为毕业生就业统计指标,由协议与合同就业率、创业率、灵活就业率和升学率组成。 三方协议签订的数量直接影响学校每年向社会公布的“就业率”,进而影响每年的专业招生和专业评估。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就业率是当前衡量高校教育水平的指标之一,而以百分比量化的就业率可以让专业评价直观、高效。 2011年,教育部要求:“对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减少招生计划,直至停止招生”。
就业率的压力不会凭空消失,只会逐步转移。 每到毕业季,失业、无法继续学业的学生,轮流成为辅导员、论文指导老师“照顾”的对象。 大学生花花在每周的班会后与班上其他几名学生一起被班主任拘留。 “如果三方就业不符合标准,我们的专业可能会被撤销。” 班主任说完,立即按照名单一一询问毕业生:“你们现在情况如何?三方协议签了吗?未来有什么规划?” 面对老师的建议,花花心里有一种压抑感。 紧接着,班主任就说道:“这件事你可以找关系来签,别跟父母说得那么清楚。”
班会结束后,花花的班主任在学院群里更新了班级目前的就业率以及本周新增就业岗位和合格人数。 在老师的催促和无形的压力下,花花决定签订三方协议。
花花在群里下载了就业电子协议模板,让妈妈发给一个和公司关系好的亲戚。 亲戚们盖上公司印章并签字后,将协议书寄回给花花。 花花很快填好了个人信息,签了名,连职位都没填就交给了班主任。 短短几天,花花就完成了从失业到就业的“转变”。
“纸质就业”催生“幽灵毕业生”
与“直率”的花花班主任相比,2023届毕业生荔枝的辅导员则显得更加“善解人意”。
“亲,您网上签证提交了吗?” “有单位吗?没有的话我给你找。” 今年3月,李智的辅导员直接询问李智是否想“加入”他要找的公司,从而解决签订三方协议、盖章等问题。 荔枝立即答应,“因为‘不闹’,老师不会每天给我打电话、发微信催促。” 荔枝说道。
自始至终,荔枝只是发起了网上签约申请,并在网上填写了纸质版三方协议。 “具体事宜由辅导员协助处理。” 一开始,李智甚至不知道与他签订三方协议的公司名称。 他只记得自己在职业职务类别一栏里勾选了“正式职员”。
当然,荔枝并没有真正去辅导员推荐的公司。 很多这样的企业永远都等不到与其签订三方协议的“幽灵毕业生”。
提交三方协议后,花花、荔枝的诈骗行为还有最后一步形成闭环——学生回访调查。
据了解,通常在三方协议签订一段时间后,每位毕业生都会接到学校就业办公室的电话,核实其就业状况。 对此,做出虚假三方协议的学生和老师将“玩做全套”。 “辅导员会提醒大家记住自己在网上签的哪个工作单位。” 荔枝说道。
截至发稿,花花已接到回电。 虽然丽智尚未接到学校就业部门的核实电话,但学校“就业系统”显示,她已与一家公司签订了合同。
(小子、荔枝、花花、J老师均为化名)
调查
花了68元成功“就业”
”
2023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 现实就业形势下,高校就业保障率面临巨大压力。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共青团中央官方微信曾披露,部分高校将毕业证书、答辩、考核等与就业协议挂钩,导致学生虚假“就业”行为。 北青报记者发现,为了满足部分学生的“真实需求”,一条虚假就业的产业链应运而生。 一些网购平台只需要花费几十元到一百多元就可以帮助实现“纸就业”。 “这在大学校园里不再是秘密,也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 多位2023届毕业生表示。
“毕业生三方协议能解决吗?” 通过电商平台上一家名为“全国雇主服务中心”的店面,北青报记者联系到了该店“老板”作为毕业生的微信。
“贸易公司68元,科技公司88元……选择公司,网上签字盖章都可以,支持电话回访、考试和政审,在平台下单。” 商家很快回应称,所提供的公司内所有公司均已注册,“一切都经得起验证,与其他地方的非法诈骗无法比拟”。
北青报记者随后在68元档案中选择了一家公司,编造了一个学生名字“戴敖庆”并发送给商家,并发送了一名大学毕业生准备的三方协议电子版。
支付成功后,商户很快就会反馈所选企业的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企业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单位性质等信息。 对于职业类别,商家表示可以填写:商业和服务人员或其他人员。
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显示,该企业法定代表人为王某某,存在状态为:经营、开业、注册,社会信用代码等相关信息与商户发送的完全一致。 三天后,北青报记者收到了一份盖有某贸易公司公章的毕业生就业协议书。 随后,北青报记者致电该公司,该学院就业部老师询问,“请问,戴敖庆同学目前在(你们)公司工作吗?” 对方毫不犹豫地回答:“作为助理,我们公司所有的员工都是从助理开始的。”
短短三天时间,只花了68元,在报社工作多年的记者就在一家素未谋面的公司实现了“就业”。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教育部已关注高校毕业生“就业”、“虚假就业”等问题,要求不得以任何方式强迫、诱导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劳动合同,且不允许颁发毕业证书 1.学位证书的颁发与毕业生签字挂钩。 不得以户籍托管为由劝说毕业生签订虚假就业协议。
国家统计局还召开专题会议指出,高校造假就业率对高校公信力危害极大。 要遵循“零容忍”的逻辑,把虚假数据挤干水份,将名单公开,确保每一个数据都是硬的、经得起推敲的。
如今,“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就业率背后依然上演着不同的戏剧。
本版文/记者 朱建勇 实习协调员代表紫婷/林艳 张斌
(北京青年报)
本网站转载其他媒体之作品,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权利所有人拒绝在本网站发布其作品,可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将视情况予以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