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生活网

浙产电视剧《富春山居》开播聚焦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之路

编辑:生活网      来源:生活网      乡村   造纸   富阳   振兴   聚焦

2023-07-25 01:07:50 

中新网杭州7月22日电(钱晨飞 邱祥奇 李小鹏)立足中国式现代化进程,聚焦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反映新时代年轻人探索乡村发展的浙江制作电视剧《富春山居》于21日晚正式开机。

在浙江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的背景下,《富春山居》以《富春山居》最初真实拍摄地杭州富阳为地理位置,全程在东子关、龙门等古村落拍摄。 文艺工作者注重什么样的素质? 到底是什么样的故事如此出圈呢?

“富阳的产业转型和乡村振兴进程与《富春山居》想要表达的理念不谋而合。为了呈现出一部具有强烈时代感、艺术性和思想性的优秀作品,我们花了一年的时间采景选景,深入了解这里的山水人文、地域文化以及造纸工业转型升级的内涵和外延。我们希望这部剧能够讲述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故事。” 该剧总制片人刘志江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

如今的富阳山水人文之美,脱胎于“富春山居图”的内在气质,升华于富阳实施“八八战略”和推进“千万工程”的生动实践。

杭州富阳风景图片_富阳全景地图_

杭州富阳东子关村。朱晓晨 摄

剧中造纸厂的撤离,正是富阳这些年发生的真实转变和巨变。 鼎盛时期,富阳有造纸厂近500家,造纸业的税收曾占财政收入的一半,是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 但造纸污水直接流入富春江,严重影响水质。 造纸术带来“金山银山”的同时,“绿水青山”却变色了——雾霾挥之不去,污水超标,就连富春江捕获的鱼也有“柴油味”。

_杭州富阳风景图片_富阳全景地图

进入21世纪,富阳把发展生态经济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20年来,稳步推进“工业兴市”、“工业强区”战略。

金发全原是当地造纸企业老板,也是产业撤离的支持者。 “除了是造纸厂老板,我是富阳人,对富阳有利的事情我是支持的。造纸业的全面撤退,会让家乡的水更清、天更蓝、城市更美丽。”

2017年至2021年,富阳将腾出传统企业1000多家,压减产能800万吨以上,减少废水排放9000万吨,腾出土地2.2万亩以上。 大突破促大理,造纸业的退却虽然让富阳减少工业产值300亿元、税收30亿元,但也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曾经污染严重的富春江南岸,现已改造成崭新的富春湾新城,成为当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阵地。

富阳全景地图__杭州富阳风景图片

从“江南一纸空文”到“江南智造”,现代产业加快建设,是富阳看到的关键之举。

“88战略”强调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 乡村的“改造”,也为富阳增添了底气。

网红村东子关村是《富春山居》中徐家大塘村的真实原型,也是浙江在“万千工程”推进中千村万村改造的生动缩影。

_杭州富阳风景图片_富阳全景地图

东子关村位于富阳市西部。 它曾经作为富春江上的关隘和集镇,有着辉煌的历史。 然而,和中国其他大多数村庄一样生活网资讯,在改革开放后的城市化浪潮中,这里成了青壮年外流、老年人留守的空心村。 村庄破旧,经济薄弱。

2014年,迎着“千万工程”的又一轮东风,富阳新一轮美丽乡村建设唤醒了沉睡的东子关。 今年,东子关村被列入浙江省历史古建筑保护村和第四批国家级古村落名录。 同年,东子关村成为“杭派民居”建设试点村。

一场新旧碰撞融合的实验正式开始。 项目立项两年来,东子关不断搬家。 一方面,结合“美丽乡村精品村”和“三修一拆”建设,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当地濒危古建筑进行修缮,提炼关隘、商埠、宗族、名医等文化元素; “住宅”让所有人惊叹不已。 25亩集体土地上,46栋白屋黑瓦的杭派房屋陆续落成。

江南古村落的复兴,给了怀旧的年轻人一个挥洒青春和智慧的“家”。 村民朱永杰一拿到房子就迅速回到家乡,开了一家民宿。 “我现在过着《富春山居图》里的生活,在风景如画的家乡,和父母在一起,家门口燃着‘旺火’,这就是幸福。”

据了解,在保护修复传统古村落建筑、建设杭排民居网红搬迁房的同时,东子关村还在富阳区委、区政府的总体指导下策划了富春江县大会和富春江钓鱼节。 传统与现代交融,乡村充满生机。

“客流量大的时候,一天要接待上千人,周末更是一房难求。” 东子关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李群也为自己的家乡感到非常自豪。 同时,他也在规划东子关的进一步未来——“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东子关完成转型,晋升为文化旅游新地标;目前,村里正在积极与文化旅游公司洽谈,引进了马场,打造了10个标杆场景。”

东子关村的故事也不例外。 20年来,在“万户工程”的引领下,富阳的每个村庄都走进了公众的视野,共享财富的实践惠及了千万农民。 “七园”生态空间依次呈现; 保留了原生态田园风光的通州岛推出了皮划艇、热气球、骑行环岛等户外活动,成为游客打卡点……

立足时代方向,出圈的杭州富阳做了什么? 发生在富春的生动实践代表了“浙江之窗”,回答了乡村振兴的“时代问题”。 (超过)

本网站转载其他媒体之作品,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权利所有人拒绝在本网站发布其作品,可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将视情况予以撤除。

发表我的评论 共有条评论
    名字: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