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制扫码”不是一件小事,迫切需要有关部门、机构、社会组织的协调和共同努力,实现从治标到治本的有效治理
停车场缴费时,必须先关注公众号才能继续支付,餐厅点餐时,必须先关注公众号才能继续下单……如今,用扫码支付代替人工服务已是常见做法。 然而,这种本应“提高效率”、“方便快捷”的消费方式,由于公众号支付、个人信息强制授权、一些地方频繁出现的日常推送广告等问题的出现,给很多消费者带来了困扰。 不久前,中国消费者协会宣布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反对强制关注公众号”消费者监管工作,受到消费者广泛好评。
强制关注公众号、强制使用某些小程序,这些“霸王式”扫码乱象本质上侵犯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等合法权益。 更为严重的是,“强制扫描”会给消费者带来各种风险。 就小烦恼而言,消费者会收到商家公众号发送的广告推文、促销信息等营销信息,造成信息冗余; 就重大潜在危害而言,消费者的性别、手机号码、生日、甚至身份证等个人信息被商家获取后,可能会流失到第三方平台,埋下个人信息“多次转售”的隐患。 因此,“强制扫码”不是一件小事,迫切需要有关部门、机构、社会组织的协调和共同努力,实现从治标到治本的有效治理。
事实上,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已经明确禁止此类侵权行为。 例如,《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第十二条规定:“公众账号信息服务平台应当规范公众账号推荐、订阅、关注机制……未经互联网用户同意,不得以任何方式或者变相强迫其订阅、关注其他用户公众账号。”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也有明确规定。 一些部门还对网络营销做出了更为具体的规定。 例如,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近期要求经营主体设置“一键关闭”,保护用户免受弹窗骚扰。 有关部门应采取更有力的监管措施,将这些法律法规落细落实,有效防止个人信息泄露,更好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从股票违法行为专项治理来看,主管部门应加强协作,完善体制机制,提高执法效率,采用约谈、罚款、整顿相结合的方式,切实提高不法经营者的违法成本。 例如生活网资讯,互联网信息化、工业和信息化等部门可以探索建立健全微信公众号、二维码的使用标准和规范体系。 同时,将配合市场监管、交通运输等部门建立联合执法机制,严格执行二维码使用识别标准,禁止公众号平台强制收集用户信息,用长效机制保护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
我们看到,一些社会监督力量已经有所行动。 此前,北京、上海、江苏、深圳等地消协已就“强制关注、扫码使用”发声。 通过发布倡议、组织经营者作出自律承诺、开展专项消费监管等维权工作,呼吁商场、餐饮、停车场等商户不要强制关注公众号,在扫码支付过程中不要过度索取个人信息。 此次中消协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督查工作,力度更大、分量更重,让人们对治理结果有了更多期待。
互联网时代,运营商发展数字化业务是大势所趋,但绝不能以牺牲消费者权益为前提。 在发展与安全协调的新形势下,任何企业的任何商业行为都必须坚守法律底线,坚持科技向善,尊重消费者意愿,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才能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希望社会各界齐心协力,共同治理,尽快杜绝“霸王式”扫码乱象,为消费者营造安全、清明的消费环境。
本网站转载其他媒体之作品,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权利所有人拒绝在本网站发布其作品,可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将视情况予以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