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察者
围绕“留学归来”的争议主要在于各地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据海报新闻报道,7月14日,西安市中考成绩出炉。 除了“有的家庭欢喜,有的家庭悲伤”的成绩外,最吸引西安家长关注的还是“返校生”。 有传言称,2023年,西安10万名高中考生中,将有大量回国生。 对此,7月18日晚,西安市教育局表示,参加2023年中考的海归人数为3608人,仅占全市报考人数的3.5%。
以西安为例,“回国生”是指户籍在西安,学籍在外地,但在西安参加考试的考生。 这项政策的初衷是为外出务工、子女随父母出国留学的陕西人服务。 但现在,这一政策与人才引进政策结合在一起,有被剥削之嫌。
因为社交媒体上,有太多引导外省学生“回到”西安参加中考的策略。 这些策略的发布者很多是私立中学和中介机构。 这也说明“留学归来”背后有着完整的产业链。 而且,一些家庭还凭借人才政策落户西安,让孩子成为“海归”。
“海归”的存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服务人才引进政策。 如何防止此类政策被用于“中考移民”,是实施过程中需要完善的人才政策。 要保障引进人才子女教育权利,维护中考公平。
严格人才引进审批、改善人才子女报考中考条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两条途径,但也存在相应的问题。 放宽人才引进居住限制值得肯定和鼓励。 严格审批显然适得其反,不利于人才引进。
同样,对人才子女设置较高的中考准入门槛,一方面会影响人才引进政策的实施,另一方面也会影响其子女的教育和升学。
事实上,围绕“海归”的争议主要在于各地教育资源配置不均、升学竞争程度不同,以及在人才引进领域如何平衡原户籍学生与“海归”的利益。
有效的办法是,人才引进地区应向社会公开人才及其子女情况,根据考生人数变化调整高中教育资源配置生活网消息,这样即使出现“回国生”,中考总体录取率不下降,普通高中录取率不下降。
事实上,公开信息也会引导“留学回国人员”的理性选择。 如果“回国生”数量增多,中考竞争变得激烈,那么经营“中考移民”就失去了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自媒体和机构用“出生在河南,考到陕西”、“出生地你不能决定,但考试地点可以改变”等口号炒作“回国生”。 这也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要加强对此类自媒体的监管,也有必要查处其背后是否存在利用人才引进政策进行违规操作的情况。
将非“海归”考生包装为“海归”,是一种异化的中考移民,不仅影响人才政策的实施,也破坏中考的公平性,尤其是严格治理。
□熊丙奇(教育家)
本网站转载其他媒体之作品,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权利所有人拒绝在本网站发布其作品,可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将视情况予以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