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生活网

新农人返乡创新创业

编辑:生活网      来源:生活网      养老产业   创业   农业   三农   周航

2023-07-20 21:04:56 

7月中旬,甘肃省迭部县旺藏镇水泊沟村,丹芝王家食用菌种植基地正迎来食用菌生产旺季。

丹芝王佳,31岁,出生并长大于水泊沟村。 他和妻子卢敏均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 2021年夏天,两人一起辞去城市,回到家乡创业,做起了“新农民”。

每天5点30分,夫妻俩起床,每三个小时记录一次种植棚内的温度和湿度,确保棚内的环境适合蘑菇生长。 观察气候,在棚里降温,采摘蘑菇,给蘑菇棒浇水,他们在种植基地忙碌了一整天。

像丹芝王家、卢敏这样返乡创业的新农民不在少数。 随着乡村振兴的不断推进和生活方式的多元化,大批年轻人带着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回到家乡创业。 新农民正在成为很多年轻人积极选择的“职业”。

这些新农民中,有厌倦忙碌工作回到农村经营生态农场的城市工人; 也有大学生毕业回到家乡,用昆虫转化技术改善环境; 还有内蒙古的年轻人投资购买新型养殖设备,带动村里养殖设备的自动化。 ; 甚至还有外国学生在农村地区经营养老院。 他们在乡村挥洒青春和汗水,获得了内心的平静和成就感。

据新华社2022年9月报道,随着交通、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农民”返乡创新创业、反哺乡村。 在带动当地就业、推动农产品品牌化进程中,“新农民”正在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生力军。

“我想回农村去”

丹芝王佳回乡创业的想法最初来自于他的妻子陆敏。

两人是在大学俱乐部认识的。 丹芝旺嘎,藏族男孩,1992年出生,就读于甘肃农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 2017年毕业后,他在甘肃建投第四集团公司担任建筑技术员。 陆敏本科专业是生物学,硕士研究方向是食用菌。 2020年毕业后,将在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从事疫苗质量检验工作。

下班后,当知道王佳不喜欢朝九晚五、按部就班的工作时,陆敏也觉得上班很单调。 卢敏认为,丹芝王家的家乡海拔高,昼夜温差大,夏季气温低,非常适合食用菌生长。

卢敏把这个想法告诉了丹之王家。 随后,两人又前往河南、陕西、福建等地的食用菌生产厂考察技术和市场。 经过考察,他们发现食用菌产业前景很好,而他们的家乡还没有这样的产业。 而妻子的食用菌专业背景,让丹芝王家吃了一颗定心丸。

他们决定回到乡村。

33岁的西蒙(化名)也从城市回到农村。

她首先在当地卫视编导团队工作了一年。 她经常在录完节目后开会到凌晨2点,作息时间不规律。 在国企工作后,我经常忙于应酬。 西蒙并不赞同这种工作方式。

受重生回到末世前带金手指_

2015年,西蒙在工作中开始接触农产品,从设计包装到品牌孵化和销售。 在随后的工作中,她接触到了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不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生长激素等,回归纯自然价值观。 西蒙同意,“万物都有能量进出,所以可以平衡,土壤也是一样。”

2021年,在考察了云南、重庆等地的生态农场后,西孟决定成为一名新农民。 “在生态农场里种庄稼,就是我向往的生活。”

经过两年的调查,2023年3月,西蒙在重庆江北国际机场附近的银华村花了10万元租了89亩土地建了一个农场,分为种植区和养殖区,还建了一个猪圈。 鸡环。 从此,西蒙过上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简朴生活。

25岁的耿志洲今年刚刚大学毕业,还在读大学的时候就已经成为了一名“新农民”。

耿志洲的家乡是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胡屯镇北王村,毕业于山东管理学院国际贸易专业。 2018年在校期间,耿志洲创业,经营一家文化传媒公司,主要负责为公司拍摄视频、做宣传、运营短视频。

在与各公司联系时,一家处理农业废弃物的公司引起了耿志洲的注意。 耿志洲的家乡北王村是一个畜牧养殖村。 据他记事,村里一直存在垃圾处理不当的问题。 夏天,养殖场周围堆积的家禽粪便臭气熏天,苍蝇飞来飞去。

耿志洲表示,禽粪对农村影响很大。 一是环境被污染,二是当地百姓赖以生存的产业因环保问题受到影响。 2018年前后,村里不少不符合国家畜禽养殖业排放标准的养殖场因缺乏合理的畜禽粪便处理方案而被关停。

当得知可以成立公司处理农业废弃物后,耿志洲想:“先进的废弃物管理模式可以在我的家乡使用吗?”

耿之洲了解到,美国有一种生物,叫黑水虻,以前作为餐厨垃圾处理生物被引入中国。 “餐厨垃圾和畜禽粪便都是废物资源,农村能利用吗?” 耿志洲和他的同学们将此项目作为大学科研与创业竞赛项目。 经导师推荐,获得山东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刘玉生教授的植物技术指导。

黑水虻的品种很多,有的以腐烂的瓜果为食,有的以厨余垃圾为食。 通过刘玉生的养殖技术和品种选育指导,耿志洲和同学对黑水虻进行了本地化改造,并通过实验成功杂交出适合处理畜禽粪便的品种。

2021年,耿志洲将在家乡北王村建设昆虫养殖场。 目前,耿志洲和同学有两间昆虫饲养室,投资约120万元,每年可无害化处理粪便3000多吨。

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近年来,本科毕业生学习农业、从事农业工作的意愿不断增强。 《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数据显示,近五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农林牧渔”行业就业比例呈上升趋势, 2021届相关行业本科毕业生(1.0%)比2017届(0.7%)增加了43%。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扎根农村,成为一名“新农民”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

2021年夏天,丹芝旺嘎夫妇回到水泊沟村,开始了他们的创业之旅。

第一个困难是财务问题。 两人向银行借了20万元,又向亲戚朋友借了一些,凑了46万元启动资金。 最初,他们建造了5个种植棚。 迭部县农业农村局给予大棚建设补贴10万元,丹芝王家将大棚数量扩大到20个,随着后期资金的不断投入,贷款增加到50万元以上。

回忆起创业初期的压力,丹芝旺嘎说,他有时晚上睡不着觉。 “看来我心里有一块石头。” 起初,家里并不支持两人创业,父母也希望他们能够考公务员,有一份稳定的工作。

创业的工作强度也比两个年轻人想象的要辛苦。 他们每天5点30分就要起床,晚上12点以后才能休息。 “比鸡起得早,比狗睡得晚。”

丹芝王家表示,种植基地有猴头菇、榆黄菇、平菇、平菇等品种,需要记录和比较各个品种的生长状况和环境。 记录不同气候、不同时间蘑菇的生长状况。 经过比较就可以判断什么时候采摘的蘑菇质量最好。

“菌种培育、菇条制作、蘑菇生产管理、营销销售,全部工作都是我们自己完成。” 卢敏说道。

特别是夏季6-8月,是当地蘑菇的高产期。 蘑菇怕高温。 气温高了,谷物就收不到了。 但迭部县地处高原,夏季种植棚内温度应始终保持在30摄氏度以下。 而再往南到陇南、西安,因为气温太高,夏天没有控温大棚,不可能出蘑菇。 丹芝王家的蘑菇大棚正好实现了反季节种植。

现在,丹芝旺嘎的种植基地雇佣了十多名当地村民。 村民采摘蘑菇放入冷库后,第二天一早,批发商就将蘑菇拿走出售。 丹芝王家说,迭部县是唯一种植蘑菇的县,即使日产量千斤以上,仍然供不应求。

谈起自己回到农村的创业历程,丹之旺嘎说,“我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门外汉,到亲手参与了种蘑菇的全过程。 在门口找到一份工作特别有价值。”

卢敏回忆说,上大学的时候,她吃喝穿穿都比较自由,也比较富裕。 但自从她创业以来,她就没有买过几件新衣服了。 他们赚到的钱被用来偿还债务和购买新设备。

经过两年多的日夜努力,种植基地的收入越来越稳定,他们的努力也得到了回报。 去年,这对夫妇生了孩子,并建造了一座新的两层楼房。

鲁敏表示,下一步,他们希望继续扩大规模。 鲁敏发现,当地很多野生品种很有销路,但产量却很少。 她希望通过实验驯化更多野生品种,进而实现大规模人工种植。 他们还想尝试电商、直播销售等方式扩大销量。

受重生回到末世前带金手指_

西蒙在农场也经历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每天6点以后,她就起床去农场干活。 先开荒,春季播种,然后种植玉米、红薯、大豆、黄瓜、南瓜、茄子、辣椒、番茄、空心菜、芋头等20多种农作物。

今年6月,该农场种植的西红柿三分之二都出现裂口、枯萎现象,因没有采纳专家建议的棚内种植方式而不得不被拔出。 西蒙反映,可能是第一年土壤的健康状况没有恢复,所以很容易出现病虫害。 她做了一些土壤修复措施,准备搭棚明年继续种植。

西蒙的另一部分工作是拍摄视频。 她把遇到的问题作为创作灵感,视频内容主要包括种植管理、生态技术、农场改造等。 短视频中,西蒙经常穿着纯色T恤,戴着宽边草帽,微笑着分享如何科学施肥、防治病虫害、种植西红柿等,“我认为能够传播技术是最有成就感的。”

在城市工作时,西蒙常常陷入迷茫,“我很累,常常不得不和我不认可的人做一些我认为毫无意义的事情。” 但现在,接触大自然越多,她的内心就越平静。 每天农事结束后,我抬头就能看到美丽的日落,我养的鸭子和鸡在我身边盘旋。 我心里有一种成就感。 “自己种的蔬菜,吃起来有一股清香。”

为乡村注入新思维

90后成都女孩周航走了另一条路:在农村开养老院。

2017年,周航毕业于纽约大学博物馆学硕士学位,职业方向是拍卖和策展。 但周航骨子里却有着成都人自由不羁的性格,她向往悠闲自在的生活。

2017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周航踏入了养老行业。 当时,周航的高中同学戴嘉琳从澳大利亚回来,她想为爷爷选择一个适宜居住的养老院。 他们在成都和重庆找了不下20家养老院,但没有找到一家令他们满意的养老院。

他们觉得这些养老院非常封闭,老人不能自由进出。 “感觉就像他们在限制老年人。” 好玩,还不够好玩。”

刚刚回国的两人,正好都在寻找创业目标。 他们认为,老龄化社会已成为趋势,养老行业存在诸多短板。 “你为什么不自己创业,开一家疗养院呢?”

两人一拍即合。 两个刚毕业的女孩找到行业专家谈合作。 他们的专业与养老领域无关,还被质疑是否专业。 “很多人认为这只是我们的一时兴起。”

周航和戴加林用五年的坚持打破了疑虑。

2018年,他们在四川省雅安市天全县找到了一所公办民办养老机构,并利用亲友资助的启动资金开始建设养老院。 周航觉得,他们所期待的养老院应该冲破围墙的束缚,还给老人自由和尊严。

_受重生回到末世前带金手指

为了摆脱养老院沉闷无趣的标签,周航和戴嘉琳做了很多独特的改造。 老人信息牌上的照片并没有采用传统的证件照,而是老人笑着、拿剪刀比手的头像。 养老院的外墙装饰着卡通喷画,镜子上装饰着彩色花边,角落里摆满了各种玩具,就连井盖也装饰着鲜艳的画作。

他们还聘请00后运营短视频账号,为养老院设计卡通IP形象,用年轻活力的态度感染老年人。

周航表示,说到养老院,老年人往往被认为是弱势群体、需要照顾的特殊群体。 养老院是与世隔绝、与世隔绝的环境,老年人与社会脱节。 但她认为,“除了全面的医疗服务支持​​外,养老院更应该注重满足老人的精神需求”。

在养老院拍摄的短视频中,处处可见老人家的“老孩子”精神。 有玩泡泡机的爷爷,戴着气球帽笑断门牙的老人,戴着滑稽墨镜的婆婆,还有永远不摘衣服吊牌的漂亮婆婆。 你怎么知道我穿了新衣服?”

年轻人不仅为老年人引进新思想,还利用创造力和新技术改善周围环境和生产方式。

在耿直洲的昆虫养殖场,家禽粪便也能“变废为宝”。 首先,将周边养殖场的家禽粪便进行回收利用,并通过自主研发的滚筒烘干机进行烘干; 固体粪便被黑水虻转化为有机肥料; 黑水虻繁殖能力强,寿命短。 、冷冻、干燥,也可用作家禽、鱼类的饲料添加剂。 这种模式不仅解决了垃圾污染问题,而且将垃圾转化为宝贵的资源。

昆虫饲养室是两座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暗温室,每1000平方米需要2至3名劳动力,进而带动当地农民就业。

年轻的新农民也在影响着老一代农民。

今年32岁的辛超是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德胜台村为数不多的从事养殖业的年轻人之一。 他在山东蓝翔学了三年汽修,修了一年汽车,当过司机,又在杭州当过一年牛奶推销员。 外面的世界并没有让辛超感觉美好,他想要回到那个熟悉的地方。

新潮代表了新一代饲养员的特点:愿意投入。 他的养牛设备是村里最先进的,基本实现了自动化。 饲料粉碎机、搅拌机、电动撒料机、自动水箱、装载机、监控探头,整套设备造价17万多元。

村里的老农民都来看望辛超购买的设备。 后来,几位老农民也购买了新设备。

年轻的饲养员仍在努力寻找扩大销售的方法。 新潮经常通过短视频在网上看到全国各地农民分享的经验。 他会看直播、购买饲料添加剂。 趁着端午节,6月22日至23日上午,辛超的妻子还在短视频平台直播卖牛肉,向网友介绍牛的品种和牛肉的部位。 从早上6点到中午11点,两天内就活卖了4头牛。

辛超和妻子都觉得网上卖肉效率更高。 他们计划未来继续卖活肉,并多开几个平台一起直播卖肉。

_受重生回到末世前带金手指

“新农民”新标签

从事养老行业五年,周航体会到了养老行业的社会价值。

有网友评论道,“看到这样的养老院,看来变老也没有那么可怕了”。 她希望继续向年轻人传递正能量,缓解大家对于变老的焦虑。

现在,周航的目标不仅仅是经营一家养老院,更是要改变人们对这个行业的刻板印象。

周航记得,当家人知道她开养老院时,就问她:“你为什么要照顾老人?” 她还发现,由于社会地位、薪资标准、职业认同等问题,吸引年轻人进入养老行业并不容易。 “一个行业如果没有年轻人就很难快速发展。”

为此,他们通过举办展览,用照片来呈现真实而多样的退休状态。 周航表示,希望通过这样的展会,提升养老行业从业者的社会地位,让工作变得“洋化”,并进一步影响年轻人的职业选择和职业方向。

2023年初,周航、戴家林从天全县敬老院退出。 他们在雅安的一个村庄租了一个院子,计划建造一所更加开放的养老院。

院子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 院内有古树6棵,院外青山环抱,空气清新,舒适宜居。 新的退休社区也将更加开放。 他们正在筹划“青年驻地计划”,吸引年轻人入驻,打造代际和谐空间。 周航希望这个小社区能够连接年轻人与老年人、城市与乡村、人与自然。

带进农村的不仅是多元化的养老理念,还有生态农业技术。

西蒙将生态农业的种植方法带入银华村。 她与村集体达成合作,负责技术和销售,向村里的农民传授生态农业技术。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2023年4月的报告显示,像西蒙这样有乡土情怀、学习能力强、有互联网思维、利用新媒体平台展示农业农村的群体被称为“数字农民”。 ”。数字农民工具先进、传播力强,利用数字新媒体平台管理农业、展示乡村,利用直播、短视频等手段表达乡村特色、乡村文化、土特产快速传承面向全社会,持续吸引各类人士关注“三农”。

数字农民只是返乡创业的一种形式。

据新华社2022年9月报道,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邓小刚介绍生活网报道,农村创新创业日益活跃。 全国建成农村创新创业园区和孵化培训基地2200多个,累计约1120万人返乡创新创业。 平均每个实体带动6至7人稳定就业,15至20人灵活就业。

与面朝黄土背天的传统农民相比,高学历、工商管理、管理、技术等关键词正在成为这群“新农民”的标​​签。

安徽大学社会政治学院教授徐华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表示,“新时代农村的环境和条件正在不断改善和改善。对于‘新农民’来说,这也是一个广阔的天地,潜力巨大。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乡创业的同时,各地要尽力营造更加友好的氛围和坚实的条件,确保他们能够真正进来,留下来并做得很好。”

本网站转载其他媒体之作品,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权利所有人拒绝在本网站发布其作品,可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将视情况予以撤除。

发表我的评论 共有条评论
    名字: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