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生活网

未成年人沉迷游戏仍有不法分子钻漏洞挣钱

编辑:生活网      来源:生活网      法律   法制

2023-06-25 07:44:05 

□本报记者罗莎莎

□ 通讯员 朱晓丹 王新耀

如今,各大网络游戏平台纷纷推出严格时间控制、实名注册、多重“人脸验证”关卡等措施,防止未成年人沉迷游戏。 然而,在如此严格的“限行令”下,仍有不法分子在钻空子赚钱。

近日,江苏省苏州市虎丘区人民检察院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 法院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判处陈某有期徒刑七个月,缓刑一年。 责令陈某删除所收集的未成年人个人信息,在全国媒体公开赔礼道歉,承担公益诉讼赔偿14000余元,并以参与公益的方式修复对社会公共利益的损害。

目前,判决已生效,陈某已向“不爱绽放”专项基金缴纳赔偿金,并完成了第一次修复公共损害志愿服务。

2021年9月生活网消息,虎丘区检察院自主研发的E“新”司法保护平台接到赵某家长的投诉,反映儿子小亮近期无心学习、沉迷游戏。 打开手机后发现,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小亮就花了两千多元租用了一个网络游戏账号。 赵某立即收集订单信息、付款记录、聊天记录等证据材料反馈给检察院。

根据这一线索,检察机关认定陈某涉嫌向未成年人出租游戏账号罪。 进一步询问相关情况后,检察机关认为陈某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将案件移交给公安机关。 线索。

经查,该案并非行业内“内鬼”泄露、APP过度收集个人信息等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常见案件。 向未成年人出租游戏账号牟利。

作为一名游戏爱好者,陈先生的收入不足以支撑他对各种名牌鞋的消费,而且经常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 2021年初,陈某看到有人在某游戏QQ群发布广告,声称可以破解人脸识别,出售“材料”。 陈先生觉得有利可图,于是立即私信群友领取秘籍。 随后,陈某了解到,对方所谓的“材料”包括姓名、身份证号、面部动态视频等全套个人信息。 购买信息后,通过特殊操作即可轻松解锁部分平台的人脸识别。 陈某想到了游戏平台对未成年人的严格管控,想借此“赚钱”。

“购买‘材料’后,最后一家人会帮我改绑定。如果以后需要人脸认证,他们也可以通过人脸识别帮我操作。业内把这种技术称为‘过脸’。” 陈某坦言,当设备登录账号、游戏内消费等发生变化时,会触发游戏平台出现“人脸识别验证”弹窗,此时“尚佳”就会允许远程操作“脸”。 随着生意越来越忙,陈干脆买了一部专门用来“传脸”的手机。 就这样,陈先生在短时间内就拥有了8款最热门游戏的数十个不同账号。 他不仅出售游戏账号,还远程取消了人脸识别弹窗验证。 一时间“生意兴隆”。

据检察官曹聪介绍,“材料”的价格从十几元到七十、八十元不等,一组平均价格在30元左右。 出租游戏账号的收入约为每个账号每小时10元至20元。 不要等待,一两个小时后就会有回报。

据统计,陈某将这些用他人信息注册的游戏账号出租出去半年多,非法获利14000余元。

2022年12月12日,案件移送苏州市虎丘区人民检察院。 检察官审查案件后认为,该人脸信息具有高度的个人生物识别特征,属于个人敏感信息,陈某的行为已构成违法行为。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同时,陈某还规避国家网络游戏实名认证政策,干扰人脸识别认证过程,侵犯不特定多数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和财产权,对社会公共利益造成损害。 。

同时,检察机关对陈某出租游戏账号是否合法经营行为进行公开听证和评论,并向相关网络游戏平台、专门用于“打脸”的手机厂商提出检察建议或法律。以及网络游戏账号租赁平台。 风险提示函将向陈某出售个人信息者的犯罪线索移送公安机关,督促其及时侦查。 涉案信息在全国媒体公开致歉,并赔偿公益损失14000余元。

为保证公益补偿专项资金专用,检察机关还与区慈善总会合作,设立“不爱绽放”专项基金,用于接收公益补偿金,并用补偿金喂养支持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等公益事业。 “除了正式道歉、经济赔偿外,检察机关还创新公益修复形式,要求陈某在缓刑期间每季度参加与个人信息保护相关的警示教育、公益宣传、志愿服务等,进一步对违法行为造成公共利益损害的,检察机关将予以监督。” 曹聪说道。

本网站转载其他媒体之作品,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权利所有人拒绝在本网站发布其作品,可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将视情况予以撤除。

发表我的评论 共有条评论
    名字: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