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湖北秭归6月22日电 题:屈原祠纪念屈峰千年沧桑
中新社记者 郭晓英
湖北秭归县屈原庙,桌上供奉着兰草,正殿中央矗立着屈原铜像。 他头戴高冠,腰佩长剑。 他身材瘦削,神情肃穆。 古风轻轻地吹动着他的胡须和衣衫,屈原仿佛穿越了千年,乘风徐徐而来。
秭归是屈原的故里。 自唐代起,当地就立祠祭祀,历代多次修葺。 20世纪70年代以来,屈原寺因水利工程建设而易址。 1200多年来,屈原祠一直守候在长江边,等待着屈子回到家乡。
6月21日,海峡两岸嘉宾、屈氏后裔、华商代表和当地民众在屈原祠广场悼念诗人屈原。中新社记者 张畅 摄
又一年端午节,两岸屈氏后裔成批前往屈原庙祭祖。 人们拾阶而上,进入山门,到达前殿、碑廊,最后到达正殿。 在3米高的屈原铜像前,屈氏后裔以传统的三祭祭祀。
“鹅观波带,衣裳飘飘,尤其是眉宇间的忧愁,让人一眼难忘。” 台湾曲氏家族后裔曲金泉说。 拜完后,他绕着铜像来回走了好几圈。
据秭归县博物馆馆长李西海介绍,屈原铜像是由著名雕塑家王福祯设计的。 取材于《史记》中对屈原灭亡的描述“至于江边,色憔悴,形容憔悴”。 屈原低头沉思,迎风徐行的形象。
6月21日,台湾苗栗县工商界人士和基层社区志愿者在屈原庙大雄宝殿祭奠屈原。中新社记者 郭晓英 摄
此前,这尊铜像供奉于贵州屈原庙。 因三峡工程建设,屈原寺迁至与三峡大坝隔江相望的凤凰山。 2010年4月2日,当地群众用红绸覆盖铜像,跪拜烧香,恭送三绿大夫移渡河。
中国屈原学会常务理事谭家斌告诉中新社记者,这尊铜像与明末清初画家陈洪绶《屈子行吟图》中屈原的形态相似。 。 一直被视为经典,被多处抄袭。 2012年,缩小版屈原铜像从家乡出发,《渡海图》供奉于台湾彰化市宝车里屈家村,受到台湾各界人士的钦佩。
事实上,屈原的形象并没有固化。 在秭归县博物馆,记者又见到了另一位“屈原”。 这是一尊石像,也是国内外现存最早的屈原雕像。 这里描绘的屈原神气十足,大脸入云,双耳垂肩,面带微笑,双手交叉平放在胸前。
据碑文记载,石像刻于1537年(明嘉靖十六年)。 当时,商人曹端福的木船在贵州赤滩失事。 其家人被河水卷走,在宝剑峡获救。 他看到当地有屈原庙,想必是受到了屈原的庇佑,于是就聘请工匠雕刻了石像。 石像原安放在兵书宝剑峡屈原大夫祠内。 三峡被蓄水后,石像被移至秭归县博物馆。
明代刻制的屈原石像是国内外现存最早的屈原雕像。 三峡被蓄水后,石像被移至秭归县博物馆。中新社记者 郭晓英 摄
这两尊雕像哪一个更接近屈原的原貌? 谭家斌说,古籍文献中很少有记载屈原外貌的。 千百年来,屈原的肖像、雕像大多融合了人们美好的想象和艺术加工。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屈原,无论是忧国忧民的三鹿大夫,还是守护家园的长江水神,他们都成为了坚实的文化符号,寄托着人们的回忆和渴望。”
“智胜帝豪杰大戏即将来临,忽又来到故乡,奴婢悲痛欲绝生活网消息,蜷缩不已。” 凝视着屈原铜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屈原传奇”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郑承志忍不住背诵了《离骚》中的名句。 他说,屈原的家国情怀,正如已故台湾诗人余光中所言:“乡愁自古有之,见于《诗经》,亦见于《离骚》。”是对整个家庭和国家的怀念。”
“三鹿大夫,你听我说,不要上天,上面有万里黑云。不要下地,下面有九道门……我希望我的大夫很快就会回到家乡。” 古老的“灵歌”响彻夏河两岸。 屈原铜像两侧的墙壁上,绘有生动形象的画作:端午节期间,民间赛龙舟、抛粽子、载歌载舞。 屈原从云端归来,逆风渡江,走向温柔的故乡。 (超过)
本网站转载其他媒体之作品,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权利所有人拒绝在本网站发布其作品,可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将视情况予以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