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炒作“夏天最可怕”?
记者调查暑假期间线上线下“贩卖教育焦虑”现象
● 无论线上还是线下,不少教育培训机构都在暑假期间“贩卖焦虑”。 培训老师(主播)“真诚地”告诉学生家长,“××这个阶段是最重要的”,暑假期间一定要抓紧学习,否则开学后孩子会跟不上,否则他们很快就会被同行超越
● 在短视频平台上,这种“卖焦虑”的视频非常受欢迎,几乎覆盖了从小学过渡到小学的各个年级。 “逆袭”关键节点。这些视频中的导师可能属于不同机构,但他们使用的是同一套演讲技巧,而且视频左下角经常有购买补充书籍或培训课程的链接
● 学生家长应理性看待,增强认知能力,更加关注孩子身心健康,促进孩子全面发展,让孩子度过一个健康快乐的暑期生活。同时,监管各机构要积极落实监管责任,做好宣传引导,确保“双减”政策落实到位
“一年级的暑假是最可怕的,两个月的差距就拉大了,如果不一步步把握暑假。”
“三年级的暑假是最可怕的,如果不这样做,孩子开学就会落后一大步。”
“六年级的暑假是最可怕的,小学成绩不好的学生暑假后成绩都会提高,所以一定要做好衔接工作。”
...
随着暑假的临近,类似的视频充斥着网络。 这些视频中的导师可能属于不同的机构,但他们使用的是同一套演讲技巧,而且视频左下角往往有购买补充书籍或培训课程的链接。 “越看越着急,感觉孩子们这个暑假不好好学习就跟不上。” 北京一位家长王先生说。
《法治日报》记者近日调查发现,无论线上还是线下,不少教育培训机构都在暑假“贩卖焦虑”,培训老师(主播)“真诚”地告诉家长“××阶段最重要”的同学们,暑假期间一定要抓紧学习,不然孩子开学就跟不上生活网资讯,或者很快就被同龄人赶超。
对此,接受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认为,学生家长作为此类广告的受众,应理性对待,增强识别能力,更加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促进其全面发展。 ,让他们真正拥有健康快乐的暑期生活。 同时,监管机构要积极落实监管责任,做好宣传引导,确保“双降”政策落实到位。
“最”视频不堪重负
卖书与现实
今年6月,某视频账号发布的一段短视频中,几乎四分之三的屏幕都被“老师”的脸占据了——他戴着眼镜,手掌随着说话的节奏晃动,眉头微皱,有一股“师长”的范儿。 额头上的大字格外醒目:“一般来说,我要翻成绩,五年级暑假的时候就会这么做。”
视频中,他郑重地说:“五年级的成绩就一般了,到了六年级之后还是一般,初一就更一般了。” 想逆风转怎么办? 这位“老师”把学习比作赛跑,称“小初中”的成绩才是孩子“小学好不好的标准”的最终体现。
很多孩子从六年级下学期就开始准备小学入学考试。 这位“老师”建议他们从五年级开始,早点开始复习。 然后他就转移话题,开始推销某本教科书……
在短视频平台上,这种“贩卖焦虑”的视频正在火,几乎覆盖了从童年过渡到初中的各个年级。 攻击”关键节点。
从课程类别来看,“语文是分水岭”、“英语要提前学好”、“奥数是敲门砖”……各科都要认真对待。 不过,当视频即将结束时,博主会立即给出购买书籍和课程的建议。
不仅如此,在一些视频的标语中,还写着“XX年级最可怕”、“暑假别再玩了,XX年级是一个分水岭”、“如果不好好利用这个暑假”放假了,你基本上就会怀念高中”等等。 夸张的语气,加上紧张的音乐,让一些观看视频的家长表示:感到焦虑。
如果这段时间不把握住,孩子真的“被浪费了”吗? 有网友抱怨,近两年暑假、寒假期间,短视频平台上总能看到大量此类视频或直播。 从一年级到高中毕业,每一年都是一个“分水岭”,仿佛一个孩子的学业成败就取决于一举一动。
记者看到,这些账号大多打开了购物窗口,点击视频左下角的链接,就是各种学习资料和辅导课程的出售。 教材的价格不一,有的卖到三十、五十元,有的卖到一百多元。 根据初中暑假预览数据,已售出38万件。 辅导课程的购买比较复杂。 价格看似便宜,但实际上只是咨询注册费,需要缴纳一定的费用才能开始正式课程。
6月28日,抖音发布第五次打击“利用热点事件炒作炒作”的公告,兜售暑期“教育焦虑”内容成为治理重点。 集中发布“二年级暑假‘很危险’‘最可怕’”、“二年级没做好准备,三年级成绩直线下降”等制造“教育焦虑”的内容暑假”、“暑假即将到来,不要浪费60天暑假”等账号因违反平台规则已被严格处理。 目前,抖音已处理相关违法视频961条,并对81个账号实施禁止发布文章、限制电商发货权等处罚。
记者注意到,经验分享帖也成为传播焦虑的新方式。 一位名叫“希希妈妈”的网友在网上分享了自己的养娃经历,称不需要补不必要的课程,并叮嘱其他家长不要过度着急,但随后话锋一转说:“我的孩子正在看××辅导书,很有用。” 帖子最后直接附上了各种辅导材料的购买链接,不少家长联系她购买。
有网友在评论区留言:一口气给孩子报了七八个补习班和兴趣班,其实是在缓解他们的焦虑,增加他们的压力。 有用户指出,看似分享经验,实则是“贩卖焦虑”、吃丑。
“贩卖焦虑”视频中的博主们自吹自擂,他们的购物环节中的课程和教材效果如何?
很多家长表示,在网上看到各种博主推荐的教材,不知道哪一本好,干脆都给孩子买了。 然而他们发现,很多教科书虽然说是通用的,但实际内容却与当地的有所不同。 教学内容和进度完全不一致,孩子学习起来很不舒服。
培训机构寻找受托人
故意制造群体焦虑
“贩卖教育焦虑”不仅在线上存在,线下也普遍存在。
来自上海浦东新区的沈周(化名)曾从事教育培训行业。 他告诉记者,网上“卖教育焦虑”的说法由来已久,而且都起源于线下培训机构。 其余线下培训机构纷纷转战短视频平台,欺骗了一批家长。”
沈周向记者透露,他所居住的上海浦东新区川沙附近有一些培训机构,存在“贩卖教育焦虑”的现象。 上课、夸大焦虑是这些机构招收学生的主要方式。
沈周表示,教育培训机构通常会动员学生家长向亲友宣传教育培训机构。 一些机构还承诺介绍人每招收一名学生都会获得佣金,或者介绍人的孩子可以以折扣价入学。 于是,不少“机构托管人”就混入了学生家长群体。
“这些‘机构托管人’会利用聊天时间、家长会等场合,向其他家长散布焦虑。这样,周围家长的焦虑就被极大地激发起来,纷纷询问该怎么办。这时候,我会说出机构的名字,有的家长就会很服气,赶紧去交学费。” 沈周说道。
寒暑假期间,家长的焦虑会放大数倍。 看来,如果不趁着这段时间弥补,孩子开学后就会被同班的“学霸”甩在后面,甚至被其他同学“弯道超车” 。
记者发现,这种焦虑从幼儿园阶段就在一些家长中蔓延,线上线下涌现出不少补习培训课程,涵盖从才艺特长到学科辅导等各个方面。 家长们焦急万分,孩子们忙得不可开交。
“老二升小学了,昨天的拼音课‘卖焦虑’,让我家娃补语文和数学,我忍住不报名,打算只教他篮球和游泳。如果这些年轻人不学学了,以后就没有时间了。”上海一位家长说。
来自上海徐汇区的茉莉(化名)在幼儿园一年级,似乎与周围的孩子格格不入。 茉莉的父亲马先生告诉记者,周围的家长已经在讨论如何给孩子选择学前补习班,如何尽快上英语课、美术课。 焦虑在家长中蔓延。
面对家长陷入的“教育焦虑”,学生更是“苦不堪言”。 来自安徽宿州的小宋向记者抱怨,在学校,老师会说“如果不提前预习,就跟不上下学期的教学安排”,并问道家长帮助学生利用假期时间提前自学下学期的课程,因此学生会有两套教材,一套是提前购买的自学用,一套是学校统一发放的正式上课用书使用。
“当我成绩下降一点的时候,父母就得给我报补习班,一对一辅导,晚自习辅导,课间辅导,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假期几乎不存在。” 小宋回忆道,尤其是中考结束后。 接下来的暑假,她仿佛就无缝衔接到了高一,根本就没有任何暑假的感觉。 家长的焦虑比孩子更严重。 他们不会自己消化并将其转移给他们的孩子。
在短视频平台上,一些所谓“老教师”的警示视频也会被家长分享给亲友家长群,造成群体焦虑。
与此同时,线下补救机构也面临着货不对的问题。
采访中,学生普遍反映线下课程存在诸多问题:课程太基础、做题全程没有讲解、老师只是看PPT……不仅如此,师资质量难以保证。 有的“导师”、“名师”甚至没有取得教师资格证,有的还是大学生。
上海青浦区的小杨暑假当起了“黑家教”,探访小学生的作业。 当被问及职业原因时,小杨表示,有的家长因受教育程度的原因,辅导孩子作业有困难,但又怕孩子完成不了暑假作业,就找外面的老师帮助辅导。 我高中的成绩还不错,大学生是要收费的。 如果较低,则由父母雇用。
积极落实监管责任
抵制贩运焦虑行为
记者发现,“推销焦虑”是机构推销课程时的常态。 这种促销活动合法吗?
北京中正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孙伟认为,机构通过广告增加曝光度以获得更好的销售效果没有问题,但以广告中的“销售焦虑”的形式寻求营销效果是不合适的。
孙伟表示,《广告法》第二十四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教育培训广告不得含有下列内容:对升学、考试通过、取得学位、资格证书发表评论、或对教育或培训的效果发表任何评论。 “贩卖焦虑”虽不直接体现保证承诺,但反过来表明其教学培训课程或教材书籍正在升学、通过考试、获得学位的过程中通过“如果没有……学位的必要性”等方式,本质上是一种默示的保证承诺,违反了广告法的规定。
同时,广告法第三条规定,广告应当真实、合法,健康地表达广告内容,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弘扬优秀传统的要求。中华民族文化; 第四条规定广告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不得欺骗、误导消费者。 严格来说,“贩卖焦虑”是一种“不健康的表现形式”,其内容具有一定程度的欺骗性和误导性,不符合广告法对广告内容的要求。
对此,网络平台应履行哪些责任? 线下培训班“销售焦虑”广告该如何监管?
孙伟表示,根据广告法第二条的规定,网络平台是广告发布者,对其发布的广告应当承担法律规定的监督审查职责。 《广告法》第三十四条规定:“广告经营者、发布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广告业务登记、审核和档案管理制度。 广告经营者、发布者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查验有关证明文件,并对广告内容进行核查。 对内容不符或者证明文件不齐全的广告,广告经营者不得提供设计、制作、代理服务,广告发布者不得发布。”
“认定某些教育培训广告违反广告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广告发布者明知而继续发布的,主管部门有权根据情节轻重对发布者处以罚款。 “根据情节轻重,按照《广告法》的规定,给予罚款、暂停广告业务、吊销营业执照等行政处罚。”孙伟说。
孙伟认为,广告应该依法具有可识别性,线下培训机构的广告内容应该让家长和学生认识到这是广告,而不是试图从教学和培训课程、教学书籍等方面来解释。 “科学”的观点。 必然,通过“销售焦虑”的引导内容,让消费者产生误解。 对此,行政机关应积极履行监管职责,进一步规范线下培训机构发布广告的行为。
暑期培训机构该如何应对“拐卖焦虑”问题?
孙伟表示,一方面,监管机构要积极落实监管责任,做好宣传引导,确保“双减”政策落实到位; ,增强认知能力,更加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让孩子们真正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暑期生活。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卖焦虑’的方法之所以成功,正是利用了家长长期希望孩子成才的心理。” 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孟强表示,利用假期绕道行驶当然也是一种选择,但利用这难得的假期来提升成绩,却得不偿失。 。 与其让学生和可怜的家长受苦,不如暂时放下成绩,一起寻找正确的方式开始假期。
孟强说,暑假期间,放松、玩得开心很重要,但也应该给孩子一些学习和训练,比如看书、学习新技能。 父母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支持和鼓励,让他们在假期里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同时,他提醒相关视频平台不要因为追求商业利益而放任这种“贩卖焦虑”乱象发生。 更多的人应该认识到这种行为的危害,坚决抵制这种“拐卖焦虑”行为。 (法治报记者 韩丹东 实习生王益田)
本网站转载其他媒体之作品,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权利所有人拒绝在本网站发布其作品,可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将视情况予以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