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147小编 来源:147小编
2024-06-25 17:07:50
前几天,我开始观察起了家里桃花的开放情况,而且选了一个小骨朵,计划每日拍一张照片,记录下它的发展轨迹。没想到,前一天晚上还是骨朵的桃花,第二天就已经盛放,露出中间的花芯来。
于是我又选了另一朵,计划以“时”为单元,拍照记录。
我猜你也看出,我闷在家里的无聊了。
这是我完全没有出门的第十天。
编辑部今天已经开始远程工作了,我正在努力让自己投入到正常的生活中,将注意力从互联网收回来,放到普通的生活里。
但大多数时候都是失败的。
每天睡前,我习惯打开微信,将所有群聊的红点都点掉,刷一遍朋友圈,再打开微博,刷一遍分组首页里最新的消息,然后切回微信,打开公众号页面,刷几下,又关掉。
最后打开飞行模式,将手机塞到枕头下,睡觉。
醒来时,眼睛还未睁开,我便伸手往枕头下摸脱手机,关闭飞行模式。打开微信,看看别人发给我的消息,但不回复,刷一遍朋友圈,再切到微博,刷新首页,看看昨天夜里这世界又发生了什么魔幻的事情。
我和互联网紧密联系在一起,我深受其利,也深受其弊。
睡不着的时候,我偶尔开始羡慕爸妈,没有被如此多的信息干扰,于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依旧担心柴米油盐,关心我们每天醒来究竟要吃些什么。
爸爸下午三点多就会开始在厨房准备解冻晚上要吃的海鲜,妈妈搬出她从外婆那里拿来的陶盆,开始准备做家乡传统的粿品。
在我们劝阻她不要操劳太多的时候,她说出了外婆和奶奶的经典口头禅:“难道不消拜神吗?”
就在几年前,她劝阻奶奶不要操劳拜神用品时,奶奶也曾这样生气地说过。
我们笑她,风水轮流,她也酿成像奶奶外婆那样的老人了。
右下角是桃花盛开的时间
家乡稍显平静,但也受到了一些影响,因为疫情,各地都取消了民俗活动。
原本正月十五,老家会有祠堂祭祖和敲锣巡游,今年都没有了。街上社区的广播轮流播放着“戴口罩,勤洗手,不出门”,妈妈的午觉被广播声吵得睡不牢固。
明明发生在我身边的事情,在一些时候,却变得像电影画面一样。它们与遥远的正在另一座都会里发生的事情同时共存于世界上。
远处的另一座都会里,有人在丈量体温,有人被隔离在房间里,有人失去了家人在哭泣,有人在日夜奔赴地施工。
冲破两个时空的,是我在妈妈的微信群里看到一张照片:家附近电影院的街头上,一辆鄂字牌的车上贴着一张纸,上面写着“此人此车已来此地 4 年,最近一年都没有离开过当地。各人莫慌。”
这让我想起,最近翻看非典时期的报道,在一篇名为《非典备忘录》的文章里,看到了一个来自 2003 年的段子:
「“高家庄路口出现了几辆京字牌汽车,站岗的村童立刻放倒了消息树,村支书老高敲响了村头的老铜钟:北京人进村了!乡亲们快戴口罩!” 一则“鬼子进村”式的手机短信流传甚广。」
历史是俄罗斯套娃,魔幻的事情总在重复上演。
过年前老家街上还没人带口罩
在疫情刚开始时,Blake 和我们讨论过相关的话题。他说:“很有可能是我们出生在一个「有解」的时代。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未曾见过太多真正威胁我们生命的未解问题。”
会去翻看非典时期的文章,其实也是因为,我试图从过去的历史中,寻找一个“解答”。
我想知道,过去的人们是如何度过那个时期的。
但遗憾的是,我看到的,更像是如今生活的预言。
「内地六月中旬的雅思考试推迟了,2003 年研究生复试推迟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也无可奈何地顺延了……
一个每天都有新的奇迹的国际多数市,从来没有这么平静过,仿佛时间在这里停滞了下来,仿佛整个都会在一只巨大的口罩下捂着,盖着,压抑着。」
2020 年的我,有时候也觉得自己像被一只巨大的口罩捂着。
白昼的时候,我打开韩剧 app,以 1.25 倍速和时不时的快进看完了 10 集《爱的迫降》,着迷于玄彬和孙艺珍的浪漫恋爱故事中,但睡前我打开微信和微博,刷了一下消息,竟然有一种掉落真实世界的感觉。
仿佛口罩又捂了上来。
这半个月来,我常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心情去面对现在的一切。悲愤或逃避,都好像并不起作用。我只好四处寻找,能让自己恢复正常生活的方式。
年初五短暂地下楼晒了太阳
我实验打开公众号,让自己写下些什么,维持个人的更新。但心中的迷茫化为指间的卡顿,我愣住很久,没能敲下完整的一句话来。
直到那天晚上,李文亮医生的逝世消息刷遍了网络,我和许多人一样,郁郁不平的心情到达了顶峰,整个晚上,我难以入眠。
我终于意识到,无论如何,有些人是再也回不到正常生活了,而我又有什么理由,让自己伪装回正常生活的样子呢?
我必须要认可,我无法再按原来的心情生活了,我需要寻找,一种适合在疫情下生活的方式了。
正如下午,我打开 B 站,看到有美妆博主发了视频,标题上写着“戴口罩不脱妆的秘诀”。
晚上,我在微博上也看到一个视频,是温州的一个小区,一个男生站在自家的阳台上办个人演唱会,拿着话筒说:“小区的邻居们,把你们荧光棒挥起来好欠好。” 接着便唱起了周杰伦的歌,在这样的时期下,他露出一种可爱的乐观。
大概很多人,都正在努力适应和习惯现在的生活吧。
宅在家里的自己就像鱼缸里的鱼
家里的桃花越开越多,我也放弃了记录它们的生长。
回广州的日期一再延长,爸妈倒是高兴,我们可以在家里待得更久一些。我总是睡到 12 点才起床,他们习惯了这一点,不会再在早上叫醒我。
这几日,因为状态不佳,我很少坐在电脑前写稿。他们反倒不习惯了起来,见我在客厅玩手机玩一下午,忍不住问我:你今天不消写稿吗?
我顿觉好笑,这一年下来,原来他们也习惯了,我需要时刻对着电脑工作的模式。
而就在刚刚,我妈走进房间来拿针线,一边瞄着针,一边说:“要对生活有信心,相信生活会越变越好,人才会乐观,知道吗?”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她会突然说出这段话,但在现如今这样的氛围里,倒显得十分合适。
事实上,我心里明白,这一场疫情终究会结束。只是我很难因为这样“乐观”的结局感到开心。
都会会恢复如常,但都会里的人们,可能会今后在心里留下深刻的烙印。历史对我们的影响,只有在未来的日子才气得到答案。
就像这段时间有一个流传的段子:
“这次疫情之后,大概很多年轻人会养成在家备一些口罩的习惯,就像一些尊长不喜欢扔东西,喜欢囤物资一样。
每一代的特定习惯和体现,都曾是伤痕。”
我想,亲身经历过摇号买口罩的我们,可能会在几十年后的冬季,拉住要出门的孙子,颤颤巍巍地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口罩,递给一脸不解的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