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生活网

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断流的原生文明

编辑:生活网      来源:生活网      文明   中华   西亚   距今   埃及

2023-06-23 23:09:38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有五个突出特点,即突出延续性、突出创新性、突出团结性、突出包容性、突出和平性。 只有充分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准确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点,才能真正建设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

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停止的原始文明

中华文明以其伟大、古老、延续至今而闻名于世。 人类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文明,但最初的文明只有欧亚大陆的中华文明、古西亚文明、古埃及文明、中美洲文明。 欧亚大陆三大本土文明均形成于约5100年前,但古西亚文明和古埃及文明却在3000多年后消失。 由苏美尔人创立的西亚最早的苏美尔文明,距今约4000年前退出历史舞台。 此后,亚非人、印欧人等创造了巴比伦、亚述、赫梯文明,2000年多年前楔形文字就不再使用,这意味着古代西亚文明基本消亡。 古埃及文明也在古西亚文明消亡前后衰落。 先后被希腊、罗马征服,但也仅仅维持了数百年。 公元7世纪被阿拉伯人消灭,成为“失落的文明”。 一百多年前,当考古学家重新发现楔形文字和象形文字时,没有人认识这些死去的文字。 中美洲文明于3000多年前开始形成,15世纪后被西方人摧毁。

大约5100年前,良渚、南左等数百万平方米的城市聚落和几个区域性的土著国家的出现,标志着中华文明的形成。 夏朝建立于距今约4000年前。 至今已历经各个朝代。 政治上,它分裂为许多,但它的文化却从未间断过。 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的民族和语言主体,一直说着与五千年前相似的语言; 距今四千五千年前的汉字也一直流传至今。

作为一个经历了五千多年风风雨雨、至今依然生机盎然的伟大文明,中华文明史无疑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篇章。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必须借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走自己的路。 道路。

周虽是旧国,生活却恢复了

伟大的文明必然是长久的。 它有延续或变化的一面,也有发展或变化的一面。 古代西亚文明经历了苏美尔王朝早期王权形成向专制王权的转变,经历了阿卡德王国、乌尔第三王朝、古巴比伦、新巴比伦专制王权的不断强化到波斯帝国。 古埃及虽然从文明之初就拥有统一的王权,但也经历了王权不断加强、管理制度不断复杂化的过程。 中国大约在5100年前就出现了区域王权,形成了一些原始国家或“古国”。 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过程中,传统文化与文明主体从未脱节,社会形态和政治制度也不断变革,以适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

中华文明中有许多原创发明。 世界上最早的用于烹饪食物的陶器容器(大锅)诞生于2万年前。 大约在一万年前就发明了榫卯木结构建筑技术,并驯化了稻谷、黍、黍和猪。 至今,大米仍然养活着地球上一半以上的人口。 六七千年前,就发明了夯土建筑技术和养蚕丝织技术。 中华文明中还有一些伟大的二次发明。 4000多年前,复合陶铸造青铜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夏商周文明的发展; 以生铁为基础的钢铁冶炼技术已于2800年前发明。 ,引发了东周以后生产力的大发展和社会变革。 此外,还有中医药的发明,几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健康保驾护航。 秦汉以后,出现了更多具有世界影响的发明创造,其中就包括“四大发明”。

早在八千年前,中国就出现了“敬天敬祖”的共同信仰或观念。 以天文历法、八卦数字等知识体系,孕育了整体思维、天人合一、追求秩序、稳定内敛、和合大学等文化基因。 祭天的实践和祭天传统的延续,成为后世中国古代政权合法性的仪式见证和思想源泉,如今已发展成为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理念。 祖先崇拜和宗族观念传承至今,成为中华民族孝道伦理和家国情怀的源泉,深刻影响了东亚的社会建设。

“周虽是旧国,其命乃复新”,“穷则变,变则成,通则长”。 它为中华文明的不断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文化统一、政治统一的大势

6000多年前以来,两大河流域加快了文化融合的步伐,但伊朗高原、安纳托利亚高原和黎凡特之间在文化、人口、语言等方面仍存在诸多差异。 古代西亚有着“多元”的宇宙观,并没有形成中心“统一”的文化格局。 在“城邦文明”中,城邦始终是国家社会的基础。 虽然曾经出现过超越城邦的王国或帝国,但时间较短,没有形成长期稳定的政治“统一”。 古埃及在文化上高度“一体化”,在政治上“统一”,这与西亚有很大不同。

八千多年前,中国文化交流加速,各种文化体系初步连接成以中原为核心的文化共同体,出现了中国早期文化圈或中国早期文化的起源。 距今6000年前后,多支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交融显着加强,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文化融合成以中原为中心的三级文化圈,形成了“多支融合”的文化早期中国。 ”正式成立。 到距今约4000年前的夏朝建立时,早期中国的文化范围基本等于甚至大于当代中国,远大于秦汉以来大多数王朝的统治范围。 距今约5100年前,中国就出现了具有区域王权的早期国家生活网消息,距今4700多年前,出现了以黄河中游为中心的“天下王国”的雏形。 君主政治,秦汉形成了中央集权的郡县制“统一”国家,并长期发展。

文化与政治的杰出统一是中华文明不断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中华民族不断交流融合的结果。 它植根于中国相对独立的地理环境,以及共同的宇宙观、伦理观和历史观。

水和牛奶混合,不拘一格

古代西亚范围虽小,但文化和人口构成复杂。 尽管内部文化和贸易交流仍在继续,但地区之间乃至城邦之间的壁垒却长期存在。 古埃及文化和人口构成都比较简单,内部基本不存在多支系文化交融的问题。 当然,古代西亚和古埃及彼此之间以及与周边地区相关文化群体之间也有文化和贸易交流,但至少在进入文明社会后,它们很少接受真正的异质文化因素。

中国地理环境广阔多样,文化也可分为多个分支。 文明的起源和形成存在着“北方”、“中原”、“东方”等多种路径或多种子模式。 这些“多支系”文化及其人群不断地相互沟通、交融、包容,形成和谐交融的“一”势; 这些差异较小的社会发展子模式相互借鉴,共同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早期发展发挥作用。 主旋律。 在中国,至少5000年前,中西之间就有了真正的文化交流。 此后的几千年里,绵羊、山羊、牛、小麦、青铜技术、块铁冶炼技术、马车等相继传入中国,成为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 他们对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生产力发展乃至中华文明的形成和早期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突出的包容性,使中华文明充满活力,蕴藏着多种发展机遇,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变化而不断前行。 求同存异、求同存异、包容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稳定发展、长久延续的秘诀之一。

和平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铭刻在中国人民的基因中

早在9000多年前,西亚就出现了具有突出军事特征的石头城堡。 从此,古代西亚文明中出现了许多城邦。 几乎每个城市都有城墙、马面、塔楼等坚固的防御工事。 城邦之间战争频繁。 从四五千年前开始,来自欧亚草原以西的印欧民族就驾着马车,携带各种武器大规模扩张。 无论他们走到哪里,都必然伴随着冲突和战争。 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的灭亡被认为与印欧人(雅利安人)的入侵有关。 古埃及的城堡很少,战争也远不如古代西亚和古代欧洲发达。

中国各地区多元文化、多元人群频繁交流交融,难免发生碰撞和冲突,但和平发展是主题。 中华文明中常见的护城河大多用于区分社会空间,长江流域的城墙主要功能是防水。 中国夏朝之前,特殊兵器很少。 新石器时代最常见的武器弓箭和钺,无非是狩猎用弓箭和伐木工具斧的改良版。 就连欧亚草原上主要用来制造武器和工具的青铜,在中国也大多被铸造成象征社会秩序的青铜礼器。 夏朝以后,历代中国的政治版图都小于文化中国的范围。 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主体范围始终保持稳定。

中华文明的杰出和平与其博大精深的农业基础有关。 中国主体位于中纬度大河地区,气候温和,具有良好的农业发展条件,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农业面积。 农业生产需要长周期和稳定的社会秩序。 久而久之,自然会积淀出追求秩序、稳重内敛、爱好和平的文化品格。 和平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刻进中国人民的基因。 和平是中华文明不断发展的必要条件。

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点,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交流交往、交融融合、包容发展中形成的,古今中外相互关联。 从比较的角度深刻认识中华文明自古以来的突出特点,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历史、把握现在、面向未来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韩建业,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欧亚视域下的中华早期文明进程研究”首席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本网站转载其他媒体之作品,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权利所有人拒绝在本网站发布其作品,可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将视情况予以撤除。

发表我的评论 共有条评论
    名字: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