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深度聚焦·关注高校毕业生就业)
又是一年的毕业季,站在人生的重要十字路口,使命、责任、梦想,这些人生关键词对于广大大学毕业生来说变得越来越真实和深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到基层、到人民群众中去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谱写精彩人生”。 “立足实际岗位选择职业和工作,热爱劳动,脚踏实地,在实践中一步步成长”。
广大2023届大学毕业生立志奋发图强,主动将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 他们中有的走进军营勇担使命,有的扎根海岛教书育人,有的磨练技艺报效国家。 本期教育版,我们记录了他们几位的故事,展现了新时代大学生踏实、拼搏的青春面貌。
- 编辑
浙江师范大学毕业生马一清——
上岛教书育人
本报记者 黄超
再过一个多月,马一清就将到浙江舟山岱山县教育局报到,成为岛上的一名乡镇信息技术教师。 这几天,她从学校乘坐两趟火车,花了10多个小时回到了位于重庆石柱县偏远山村的老家。 “我父亲身体不太好,我回家看看生活网报道,教学前的准备。”
22岁的马一清是浙江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23届毕业生。 教师一直是她最喜欢并确定的职业方向。 “小时候,家乡的教育资源比较匮乏,但我遇到了很多好老师。当时县里的小学老师大多有初中或中专学历。我的语文老师本科毕业却选择扎根山村,初中物理老师也是知名大学,毕业后也选择到山里教书。
一次实习经历更加坚定了她从教的决心。 “去年,我到衢州龙游县一所中学实习,那里属于浙江省山区,孩子们很淳朴,非常渴望知识,渴望看到山外的风景。每次看到他们求知的眼神,我就觉得我的工作很有意义。” 马一清说道。
为什么要瞄准基层? 为什么要去一个条件比较困难的地方授课呢? 谈起自己的就业选择,马一清十分坚定:“小时候,我还没有接触过电脑,直到我初中毕业那年,学校刚刚完成了机房的建设,我“我想用我所学到的知识来教岛上的孩子们信息技术。这门课程让他们了解计算机科学知识,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招聘会上,马一清带着简历走到岱山县的展台前。 “找工作对我来说是一个重要的人生选择,扎根海岛,成为一名乡镇教师,是我无悔的选择。” 马一清说道。
该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辅导员杨东介绍,近年来,他们积极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特别是针对家庭经济困难等重点群体的毕业生,推出了“远大志向助航”就业援助计划。 “马一清就是其中之一,我们了解她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组织培训,不仅提高了她的求职能力,也帮助她实现了职业梦想。” 杨东说道。
前不久,马一清骑行来到岱山岛,提前了解当地风土人情。 “这里的生活条件比想象中要好,基础设施非常好,硬化的道路、居民的健身器材等都是全新的。” 她对未来充满憧憬。
以教育报国,坚守初心,甘心做岛民。 从山城到海岛,虽然相隔万里,但对三尺讲台的执着与热爱,会像一盏明灯,照亮马一清的人生成长之路,永远激励她在教育事业中努力拼搏、发光发热。她热爱的事业。
遵义医科大学毕业生吴华佐——
参军锻炼青春
本报记者 丁亚松
“青春有很多种颜色,但我忘不了的是军绿色。” 大学毕业,再次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遵义医科大学珠海校区本科毕业生吴化佐仍然选择回到军营磨炼青春。
大一时,吴华佐自愿入伍。 考核结束后,他穿上了期待已久的军装。 “当一名军人是我儿时的梦想,每当看到军人挺拔的身影,听到他们的先进事迹,我都会从心底里感到钦佩和尊敬。”吴华佐说。
当兵,既甜又苦。 吴华佐第一次参军是在广东。 “训练场上很热,训练时我全身都起痱子,每一滴汗都让人难以忍受。”他回忆道。 但环境越是困难,意志和性格就越能得到磨练。 吴华佐的日记里,有这样一句话:没有克服不了的坎,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只有把每一次磨炼都当成一次机会,才能成为钢铁。
两年后,吴华佐退伍回到学校继续学业。 回到学校后,他不忘军人本色,积极参加征兵宣传、讲解征兵政策、组建国旗护卫队、成立橄榄绿军事爱好者协会等工作。
吴华佐非常自豪能够成为珠海校区国旗护卫队的指导员。 “我们组建了30多人的队伍,每周进行3天左右的训练,如何起立、踢腿、展旗、收旗,每个动作都不能有丝毫懈怠。” 他说,“当我们的国旗护卫队第一次参加学校的大型活动并顺利完成升旗任务时,我心里感到无比荣幸。”
回到学校,军队的号角声还时不时地萦绕在吴华佐的脑海里。 今年上半年,他再次申请,回到军营,来到成都综合训练基地。 有人不明白,当兵那么辛苦,为什么要去呢? 吴华佐的回答非常坚定:“为了祖国的和平稳定,为了人民的幸福安康。”
如今,吴华佐又将自己投入到新的训练中。 他一直以老将的身份要求自己。 他不仅在训练场上精神抖擞,还主动担任队列和体能指导员,为战友们讲解示范动作要领。 “第二次入伍,又是一次新的征程。” 吴华佐说,“我希望用自己的忠诚、责任和奉献,为实现强国强军梦贡献力量,让青年生活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这个地方闪闪发光。”
(石磊参与采访并撰稿)
内蒙古民族大学毕业生魏红宇——
自主创业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报记者 严一桥
“把毛皮和彩石一一缝在一起,这就是我们鄂温克文化中象征幸福吉祥的工艺品——‘太阳花’。” 内蒙古民族大学2023级毕业生魏红宇向游客讲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向日葵”背后的故事。
在呼伦贝尔草原长大的魏红玉还记得小时候妈妈、奶奶教她缝制“向日葵”的情景。 2018年,刚刚进入大学的魏红宇在实地考察中了解到“向日葵”工艺品生产面临的困难:传承人老龄化、技能培训难、产品缺乏创新和推广平台……”一个热爱传统文化的年轻人,我想用自己的力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做出一份贡献。” 魏红玉心中下了决心。
在学校的支持下,魏红宇与50余名学生共同组成了精巧的内蒙古民族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团队。 他们利用假期前往各地调研,收集整理民间艺人制作的“向日葵”半成品,帮助产品更好地匹配市场需求。 。 “我们在设计中加入驯鹿、雪花等文化元素,制作出越来越多的创意产品。同时,我们帮助一些手工艺人开通了线上销售渠道,为‘向日葵’手工艺品的传承和传播创造了更多可能。” ”。 如今,在同学们的努力下,“向日葵”已逐渐成为呼伦贝尔草原上的网红产品。
得知当地冬季极其寒冷,不利于劳动,魏红玉和同学们请来了制作“向日葵”的能工巧匠到各地授课,帮助更多人掌握这项技艺,增加经济收入。
“一开始,培训流程长、工作量大,很多人无法静下心来学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面对这样的困境,作为队长,魏红宇积极与农牧民沟通,向他们介绍“葵花”工艺品生产的发展前景。
如今,数百名当地妇女参与了“向日葵”的手工制作,实现了家门口的就业。 “一边聊天,一边干活,学技能,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还赚了钱,多好啊!” 66岁的张翠英学会了制作“向日葵”,她的人生发生了。 种类。
几年过去了,从一开始无人问津,到现在越来越多的县联系魏宏宇,邀请有才华的非遗团队到当地进行培训。 魏红玉越来越坚信自己已经找到了自己一生的追求:“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我必须担起责任,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下去。我会继续努力,做大做强。”我的文化自信,担负使命,努力奋斗!”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陆婉——
修炼技能,成才
本报记者 吴越
面对激烈的竞争,你能找到自己想要的工作吗?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陆万非常积极地回答:“经过学校几年的培养,我不仅找到了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也更加坚定了自己成为一名有技能、服务型人才的决心。”有技能的国家。”
炎热的夏天,在广东立德橡业精密组件有限公司的车间里,卢万穿着无尘服,仔细检查试模情况,并与技术人员沟通项目细节。 工艺参数如何设置? 模具需要调整吗? 22岁的她是工程团队中最年轻的成员,但在谈论技术时她非常自信。
成为一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一直是卢万的心愿。 “刚进入大一的时候,班主任向学生们介绍了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老师的研究方向。下课后,我冲上讲台自荐,‘老师,我想参加科研项目。研究项目!’”陆婉笑着回忆道。 抱着学习更多知识的想法,她加入了专业老师的课题组,阅读了大量可降解包装材料研究项目的文献。
如何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并提高技能? 学校第四训练楼见证了卢万流下的汗水。 “我大二的整个暑假都是在训练楼里度过的。” 卢婉介绍,为了研发出理想的生物降解薄膜,她和团队运用所学知识制备了双向拉伸薄膜,然后进行性能测试。 测试、数据分析,然后进一步调整加工参数。
经过反复的产品制备和工艺优化,最终在老师的指导下,卢万和团队中的学生研发出了具有耐高温等性能的可生物降解包装膜。
今年3月,卢婉和同学们在“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获得银牌。 当时,她也顺利收到了自己喜欢的工作的邀请。 “学校注重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在大学里的科研、创新、创业经历为我求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未来,我希望能够脚踏实地工作,发挥所学,成为一名技术骨干。” 陆婉说道。
不久前,陆婉回到学校领取毕业证。 回望实训楼,我想起了在大学里为梦想而奋斗的经历:“一天晚上,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实训楼的。看到我,学院的老师说了四个字:未来。”可以预期。”
“那时候我还有些无知。” 卢婉说:“现在我明白了,作为一名高职学生,有远大的志向、过硬的本领,前途是光明的。” (人民日报)
本网站转载其他媒体之作品,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权利所有人拒绝在本网站发布其作品,可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将视情况予以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