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生活网

养老生活更美好

编辑:skping      来源:skping     

2023-09-11 20:04:56 

 

陪同人口出生率下降和预期寿命延长,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大、增速快、高龄化的特征日益突出。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我国老年人口的数量和比重连续攀升,202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到达1.91亿人,占总人口比重为13.5%,即将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从老年人口内部结构看,高龄人口(80岁及以上)占比由2000年的13.61%增长至2015年的17.65%,随着三次生育高峰的出生人口相继进入高龄期,未来老年人口高龄化现象将更加凸显。据预测,我国人口老龄化将步入快速增恒久,2025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数量将突破2.1亿,到205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预计到达3.8亿,占比接近27.9%。

面对与日俱增的老龄群体,老年人的居住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居住形态方面,家庭结构趋于小型化和核心化,老年人与子女同住的比例有所下降,超6成老年人处于独立居住状态(一个人居住或与配偶同住);老年人选择独立居住并不意味着远离子女,超8成老年人与子女住在同一都会,既能包管获得及时照料,又能满足老年人对于隐私和独立的需求。

住房状况方面,老年人整体居住环境一般,半数老年人现居房屋建成年数凌驾20年,尤其是80岁以上老龄群体中近6成居住房屋已过20年;老年人居住现代化适应水平较高,大部门住在中低层楼房中,但电梯配置率不高,居住在两层及以上楼房的老年人中,仅有约12%有电梯;老年人主力居住户型为两居和三居室,占比近68%,且居住空间基础设施日趋完善,通电率和自来水覆盖率凌驾90%,洗澡设施和茅厕冲水设施覆盖率均达60%以上,但高龄老年人房屋整洁度相对较低。

社区生活圈方面,结合老年人的基本需要,从医疗、商业和休闲配套三个方面来看,社区周边一公里范围内的配套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医疗配套方面,北京、昆明、长沙社区医院一公里覆盖率达80%以上;商业配套方面,长沙、昆明九成以上社区实现一公里内买菜自由;休闲配套方面,深圳90%以上社区出家门一公里范围内有公园;都会内部,中心区域社区配套更加丰富,边沿区域社区15分钟步行可达范围相应设施配套不敷

社区内居家养老是未来主流的养老方式,而社区硬性配套建设、软性配套服务的完善,是构筑居家养老体系的重要环节。硬性配套方面,老年人较为关注室内环境的宁静性和活动场合的交往性,室内居住空间对防滑地面、紧急呼救系统、室内扶手三类无障碍设施的需求度更强,而室外对公园/广场、运动健身园地的配套需求强烈;软性服务方面,老年人因身体机能退化而对社区养老服务项目的需求增加,健康监测、送医拿药、紧急呼叫、走失定位的服务需求较高。然而,当前社区软硬件建设与老龄化发展趋势并不匹配,各项配套缺口明显,其中老年服务设施和无障碍设施成为社区适老化改造的优先环节。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营造良好的老年友好居住氛围,需要构建覆盖住宅、室外环境、社区配套三个层面的软性、硬性配套建设。第一,围绕“增量开发、存量改造”建设舒适宁静的老年居住空间;第二,完善设施配套,打造老年友好社区生活圈;第三,以需求为导向,完善社区支持、健康服务等软性配套。

01 我国人口老龄化步入快速增恒久

中国老龄化进程即将迈入深度老龄化。老龄人口基数大、发展速度快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严峻人口问题,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20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到达1.91亿人,相较2010年增长60.3%,且规模增速远远凌驾总人口数变革。从占比看,2000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比6.96%,开端进入老龄化社会;而到202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已达13.5%,即将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 。中国老龄化进程发展迅速,从步入老龄化到深度老龄化仅用20多年时间,远远快于法国(115年)、瑞典(85)、美国(72年)、英国(46年)等国家。根据预测,我国人口老龄化将步入快速增恒久,2025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数量将突破2.1亿,到205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预计到达3.8亿,占比接近27.9% ,也即是每3个人中将大概有1个老年人。

快速老龄化源于出生率的下降和人均寿命的延长。20世纪80年代实施的独生子女政策、科学技术与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人口生育观念的改变等诸多因素影响下,出生率下降和预期寿命延长分别从“底部”和“顶部”加剧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根据世界银行数据显示,中国人口粗出生率由1963年的43.37‰下降至2019年的10.5‰,出生预期寿命从1960年的43.7岁延长至2019年的76.9岁。

人口老龄化趋势特征:高龄化、空巢化。从老年人口内部结构来看,2000-2015年我国高龄人口(80岁及以上)从1199万人增加到2099万人,增幅达75.04%,高龄人口占比由13.61%增长至17.65%,增幅达29.67%,均高于同期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增幅。陪同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进步以及三次生育高峰的出生人口相继进入高龄期,未来老年人口高龄化现象将更加凸显。

家庭规模小型化发展配景下,老年人独居或空巢居住模式明显提高。根据普查数据显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中,老人独居与老年空巢户的比例由1982年的25.9%上升至2010年的41.7%;而在80岁及以上人群中,老年人独居和空巢居住的比例在2010年已到达34.2%,近1/3的高龄老人处于独立生活状态。

02 人口老龄化空间分布差别显著

12省份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仅西藏老龄化水平低于7%。区域分布看,我国人口老龄化水平存在显著的省际差别,总体上出现出东北和东部沿海区域较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的空间梯度分布格局,辽宁、重庆、四川等12个省份已经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均凌驾14%,仅有西藏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未到达7%。东北三省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其中辽宁省老龄化水平最高达17.41%,究其原因主要是经济发展不振导致大量年轻人口外流,且早期严格计划生育下人口出生率较低,进一步加剧老龄化水平。受传统生育观念影响,西藏、新疆、青海、宁夏等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口出生率并不低,青少年人口比例均保持在20%以上,老龄化水平处于相对较低水平。广东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为8.58%,仅高于新疆和西藏,主要源于经济超强活力对年轻人口的虹吸影响,以及传统生育观念下居民生育意愿相对较高。

149都会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南通老龄化水平居全国首位。受经济发展、自然环境、生育观念、人口基础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中国都会老龄化水平也出现出明显的空间非均衡性,整体上胡焕庸线东南半壁人口老龄化水平显著高于西北半壁。具体来看,149个都会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凌驾14%,11个都会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已经达20%以上,老龄化水平严重的都会主要分布在长三角都会群中的非核心都会(江苏的南通、泰州、扬州和盐城,浙江衢州)、四川省的绝大部门地级市、辽宁省的全部地级市、安徽的黄山和宣城等,这些都会老龄化水平高是劳动年龄人口外流和低出生率共同导致的结果。

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低于7%的都会有24个,这些都会尚未步入老龄化社会,包括人口出生率较高的青海和西藏大部门都会、新疆部门都会,以及人口流入较多的深圳、东莞、中山、珠海、惠州和厦门。

03 严峻人口形势下养老居住问题备受关注

人口老龄化连续加深配景下老年人养老居住问题备受关注。自2010年以来,我国推行“以居家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政策,逐步形成了以上海“9073”模式、北京“9064”模式为代表的养老居住格局,即90%的老年人居家养老、6-7%的老年人依托社区养老、3-4%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社区内居家养老将是未来主流的养老方式,而社区硬性配套建设、软性配套服务的完善,是构筑居家养老体系的重要环节。然而当前老年人居住环境的适老能力、社区对居家养老的服务支撑能力都还比力弱,有须要对老年群体的住房条件、养老生活圈配套现状、居住需求与痛点等展开详细的调查,共同推动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来提升老年群体的居住生活品质。

01 居住形态:独立居住是老年人的主流居住形态

超6成老年人处于独立居住状态

随着家庭结构趋于小型化和核心化,老年人与子女同住的比例逐渐下降,调研数据显示,65.5%的老年人选择独立居住(一人独居或与老随同住),仅26.8%的老年人当前居住状态是与子女同住,甚至在80岁及以上高龄群体中,老年人独立居住比例达48%。老年人高独居比例的外貌原因是其认为自身身体好,喜欢自由,更根本的原因则是养老观念的变革和拥有较富足的经济资源。以50后、60后为代表的这一代老年人,经历了经济实力的增强、住房条件的改善和健康状况的提升,不再仅仅满足于生存型、基本保障型居住需求,开始逐步追求自由、品质的老年生活,在居住形态上则体现为越来越多老年人开始从被动独居走向主动独居。

距离产生美,超8成老年人与子女住在同一都会

老年人选择独立居住并不意味着远离子女,调查显示老年人与子女非同住的群体中,21.3%住在同一个社区,60%住在同一个都会,老人与其子女住在差别都会的比例尚不敷2成。80岁及以上高龄非同住群体中,老人与其子女同住一社区的比例高于其他年龄段,但仍以住在同一都会为主,占比过半。老年人与子女之间的这种居住分离模式,不但能够包管老年人获得及时的照料,又能够满足老年人对于隐私和独立的需求。

养老方式偏好:半数老年人希望与子女住同一社区

住房类型方面,44.5%的老年人更倾向于住在普通居民小区,且这种居住偏好在低龄(60-80岁)老年群体中更明显;而在80岁及以上高龄群体中,33.2%倾向于住在专业的养老公寓,高于低龄老年人,这也体现出高龄老年人对专业养老服务的需求更高。低龄老年人行动相对方便,更愿意选择在普通小区居家养老,因为他们能够从自我社区到场中获得最大化养老需求和心理满足;而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年人身体的感觉机能和运动系统退化,更需要专业化的服务与照料,故而年龄越大的老年人越倾向于选择住在专业养老公寓。 居住距离方面,老年人偏好与子女就近居住,49.7%倾向于和子女住在同一社区,32.5%倾向和子女住在同一都会

02 住房状况:高龄老年人居住条件有待改善

住房年代:超半数老年人现居房屋为2000年以前建成

目前中国都会存量住房建成年份在2000年前后的比例约为3:7,2000年以前建成的小区距今已有20年,在住区设计等方面相对“先天不敷”,设施线路等老化问题也可能导致宁静隐患。数据显示 ,约54%的老年人现居房屋建成年数大于20年, 尤其是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中有近60%现居房屋已有20年房龄,约15%现居房屋已有40年房龄。老年人住老旧住宅,一部门原因是难以负担搬迁所花费的时间、经济和精力等本钱,另一部门则是由于他们对熟悉的环境产生惯性和依赖,不肯挑战适应新环境的风险,基于这样的老年人住房年代现状,老旧小区的适老化改造对提升老年人居住幸福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住房类型:七成老年人住楼房,居住现代化适应水平高

从现居房屋的建筑类型看,约三成老年人住平房(单层),七成住楼房(两层及以上),其中约70%老年人住一般楼房,约30%住独门独户楼房。

受气候条件和文化等因素影响,老年人住房类型在差别地区体现出差别特征。相较于南方,北方地区有更多老年人居住平房,华北地区老年人住平房的比例最高(40.96%)。南方老年人则更多居住在独门独户楼房中,华南和西南地区住独门独户楼房老年人的比例均凌驾40%。华北、东北、西北地区住独门独户楼房的老年人均不敷5%,这些地区的老年人住一般楼房的比例更高,其中东北、西北地区凌驾60%。住房类型影响居住密度,形成差别的社区形态,继而对周边业态、物业管理等方面都体现差别的需求特征。

分年龄看,各年龄段老年人的住房类型差别较小,相对来说高龄老年人更多居住在一般楼房中,而超四分之一的低龄老年人住独门独户楼房。中国传统的住房类型以院落为主,多为平房和低矮小楼,而在二十世纪上半叶出生的老年人们如今近半数住进了一般楼房,体现出了一定水平上的老年人居住现代化适应水平。

住房楼层:居家老人住房多以中低层楼房为主,超半数住房缺少无障碍通道

调研显示,近八成受访老年人每天至少出一次家门,居住楼房的老年人在出行宁静性和便利性方面有较高需求,约80%受访者理想居住楼层为3层及以下,且对电梯和无障碍通道等设施要求迫切。从总体上看,居住楼房的老年人多数住在中低层,累计九成住在6层及以下,六成住在3层及以下,两成住在底层。高龄老年人住在低层的比例更高,80岁以上居住楼房的老年人近70%住在3层及以下,60-69岁老年人这一比例约为55%。

部门老年人的住房没有配备电梯,居住在2层及以上楼房的老年人中,仅有约12%有电梯。分楼层看,无电梯情况主要集中在中低楼层,住在楼房2-3层、4-6层的老年人分别约94%、85%没有电梯,11层及以上全部配有电梯,而中高层(7-10层)有电梯的比例约为62%。对于老年人来说,爬楼梯是否是一项合适的活动尚存在争议,如果条件允许,在居住配套方面,可将乘坐电梯还是爬楼梯作为备选项供老年人根据自身情况选择。

虽然有超两成居住楼房的老年人住在底层,且有些老年人居住楼房配有电梯,但通往家门口的“最后50米”也有可能并不全是平地,例如单位楼门口的外台阶等,对腿脚未便的老年人也存在着宁静隐患。居住楼房的老年人中,排除通往家门是平地不需要无障碍通道的情况后,有无障碍通道(例如没有台阶的斜坡等)的比例也仅为16%。而在既没有电梯也没有无障碍通道的老年人中,近半数需步行25级台阶以上才气抵家门口。

住房结构:两居、三居室占主导,58%老年人居住房屋有阳台

老年人现居房屋的住房结构为平均2.8个卧室,1.3个厅,1.2个卫生间,1个厨房,0.69个阳台。按居室数算,两居室(37.58%)和三居室(30.38%)是老年人居住的主要户型,2居及以上的比例近似为87%。尽管超六成老年人处于独立居住状态(一人独居或与老随同住),但多数老年人居住的房屋有富余的房间供子女临时探望居住或照料者临时或恒久居住。而在房间功能方面,约56%的老年人现居房屋“五脏俱全”(卧室、厅、卫生间、厨房、阳台),从单项看,96%有厨房,90%有卫生间,58%有阳台。

室内设施:室内基础设施日趋完备,高龄老年人房屋整洁度低

随着对品质晚年生活的追求,老年人居住房屋的室内设施需求也从刚需型向改善型转变。与基本生活保障相关的设施配置覆盖率较高,通电率达99.5%,自来水覆盖率91.4%。中间条理需求的满足度也在逐步提升,室内有洗澡设施的比例约76%,茅厕能冲水的比例约为60%。然而适宜老年人居住的健康环境还包罗很多方面,“看不见”的方面例如空气质量,“看得见”的方面例如室内整洁度。近年来,空气污染问题日益加剧,而老年人家中有空气净化器的比例仅不敷5%。而从室内整洁度看,总体上约四分之一的老年人家中整洁度有待改善,尤其高龄老年人室内整洁度相对较低。由于身体功能逐渐退化,老年人对环境的感知能力不停下降,行动能力也开始受限,但污染、脏乱等因素对老年人健康造成的影响却不会降低,品质养老居住还需要相关配套服务的支持。

03 老龄居住生活圈:生活配套资源空间分布不均

医疗配套:北京、昆明、长沙社区医院一公里覆盖率达80%以上

近两年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全面推进社区医院建设,通过分级诊疗使医疗资源下沉社区,成为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一环。在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公布的21个超大和特大都会(以下简称“21城”)中:从分位数情况看,半数以上社区在半径一公里范围内至少有一家社区医院,其中北京、昆明、长沙八成以上社区至少有一家;从均值情况看,平均每个社区周围一公里的社区医院数量,北京最高,有3.05个,昆明、杭州、上海、长沙、天津、武汉等都会有1.5-2个,大连、佛山、西安、东莞等地不敷1个。在都会内部,社区医院主要集中在都会中心区,某些区域几乎每个社区都配有一个社区医院,加上社区密度大,一些社区半径一公里范围内有十个以上社区医院,而一些都会边沿社区距离最近的社区医院也远超出步行15分钟可达的范围。

商业配套:长沙、昆明九成以上社区实现一公里内买菜自由

菜市场不但是老年人生活物料的主要来源,还是老年人社会交往的重要场合之一。21城中有18座都会75%以上的社区一公里范围内有菜市场,平均来看每个社区周围一公里有2个以上。长沙和昆明九成以上社区一公里范围内可达菜市场,全市平均每个社区周边有4个,居于21城中的一、二位。沈阳、哈尔滨、北京在21城中菜市场的覆盖率稍低,但半数以上社区实现了菜市场一公里覆盖,平均每个社区周边的菜市场也大于1个。针对菜市场环境嘈杂卫生落后的现状,很多传统农贸市场正在经历尺度化、智能化的改造,生鲜超市、智慧菜场等新型市场使老年人享受现代化的配套体验。

休闲配套:深圳90%以上社区出家门一公里范围内有公园

社区周边环境影响老年居住幸福感,公园可以起到净化空气、隔离噪音的效果,还能为老年人提供自然的休闲活动场合。21城中总体上南方都会的公园覆盖率优于北方都会,北方都会中公园的社区可达情况较好的是北京和大连。据国家统计局年度数据,广东省以近4000个公园总数几年来一直居于全国首位,具体到社区可达层面,深圳和佛山分别以一公里范围内平均3.6和2.6个公园处于领先,广州和东莞也处于21城的中上游水平。公园也存在着空间分布不均的情况,21城中的多数都会有四分之一的社区在半径一公里范围内没有公园。而深圳90%以上的社区出家门一公里范围内有公园,其中社区公园占公园总数的34%,相比于都会公园,社区公园能够满足老年人的基本需求,更贴近老年人的生活。

01 室内环境的宁静性:防滑地面和呼救系统需求度最高

居住环境是影响老年人生命宁静的重要因素,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陈诉指出,每年有30余万人死于跌倒,其中60岁以上老人占了一半。而在我国,跌倒也已成为造成老年人伤害的“罪魁祸首”,其中家中(56.41%)、公共居住场合(14.36%)等是老人跌倒频发的地点 。调查显示,老年人对室内居住空间环境应配置的宁静设施提出要求,尤其是对室内防滑地面(72.6%)、紧急呼救系统(68.4%)、室内扶手(41.8%)三类无障碍设施的需求度更强;分年龄段看,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的身体机能较弱,相应对防滑地面、呼救系统、扶手的需求度明显高于低龄老年人。

02 活动场合的交往性:公园/广场成老年人首要活动需求场合

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老化、活动能力与活动范围受限,对于社区内部和周边的环境、设施配套需求更加突出。老年人出行频率并不低,近8成受访者在社区内或附近活动的频率为一天一次或一天多次。老年人对公共服务设施有多元化需求,体育锻炼行为占比最高,69.4%的老年群体曾在社区及附近散步或户外锻炼;其次是休闲娱乐活动,47.4%的老年人偏好在社区共公共场合坐着聊天,打牌下棋和遛狗遛鸟也是时常从事的活动;再次是生活须要性活动,44%的老年人经常有买菜等购物行为;老年人自我提升与社会到场类活动较少,包罗去老年活动室读书、到场志愿活动或慈善活动、到场老年教育课程培训等。这也说明老年人比力注重体育锻炼与休闲娱乐活动,能够增强自身健康体质与丰富精神生活。

差别年龄段群体经常从事的活动略有差别,相应对社区及周边配套设施的需求亦有差别。60-69岁、70-79岁低龄老年人更偏好散步或户外锻炼、打牌下棋、遛狗遛鸟等活动,相应对运动健身园地的需求度高于高龄老年人;80岁及以上老年人因身体机能弱化严重,更倾向于坐着聊天,相应对公园/广场、老年活动室、休息座椅的需求度高于低龄老年人。

03 社区老龄设施服务性:紧急呼叫和走失定位服务需求迫切

社区老龄服务方式多样化已成为老年人生活的必须。老年人对社区老龄服务项目体现出较大的需求,紧急呼叫(68.3%)、走失定位(60.4%)、陪同出行(46.4%)三类服务占比最高。分年龄段看,高龄老年人对社区老龄服务项目的需求度高于低龄老年人。除室内维修和送餐服务外,80岁及以上老年人对紧急呼叫、走失定位、陪同出行、保洁维护、聊天陪伴的需求度均高于80岁以下的低龄老年人,这也反映出高龄老年人在社区老龄服务需求类别方面的复杂度。

04 医疗环境便捷性:健康监测和送医拿药需求较高

相较于年轻群体,老年人的就医频率更高,尤其是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更需要便捷、完善的医疗健康服务。调查数据显示,老年人对社区医疗服务项目的需求强烈,健康监测(59.5%)是各年龄段老年群体最希望配置的社区医疗服务项目,其次是送医拿药(47.7%)和家庭医生(45.8%)。分人群看,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对健康监测、家庭医生、定期体检或保健的需求度明显高于低龄老年群体;60-69岁、70-79岁老年人对送医拿药、康复训练、健康咨询的需求度高于高龄老年人。

05 居住痛点:社区软硬件建设不适应老龄化发展趋势

我国老年人居家养老模式为主的配景下,当前社区软性、硬性配套建设与老龄化发展趋势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住宅室内环境方面,建筑配套设计未能充实考虑老年人的生理变革特点,地面防滑、扶手设置、呼救设施等均没有满足老年人独立生活的宁静方便诉求,调查显示46.4%的老年人认为室内居住空间缺少须要的扶手,46.3%认为室内地面过于光滑易摔倒,42.8%认为住宅内的茅厕或浴室不方便,42.8%表现室内没有安装呼叫或报警装置,由此室内空间宁静性问题是摆在老年人面前的首要居住痛点。别的部门老年群体也面临着居住空间舒适性不敷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室内日照通风欠好(32.3%)、以及室内面积小,居住狭窄(17.2%)。随着老年身体机能的衰退,老年人在生活起居方面更需要舒适惬意的居住环境和宁静的无障碍设施,以包管晚年的生活质量。

老年人活动需求与社区活动场合配套不敷之间的矛盾。随着生活时间结构的转变,老年群体更加关注余暇时间的生活质量,而社区活动空间为老年人休闲游憩、到场社会活动提供了须要场合。老年人日常高频活动行为有散步或锻炼身体、坐着聊天、打牌下棋等,但是当前社区配套建设尚不能满足差别条理老年人的多样化需求,社区内部及周边公园/广场的配套率稍高,仍有36.5%的老年人表现缺少此项休闲配套;运动健身园地、休息座椅、老年活动室的配建比例均不足6成;社区图书馆/书报阅览室、老年大学的建设比例更低,超7成受访者表现并未享受到此类配套设施。

社区老龄服务项目普及度不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和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变,老年群体在日常生活照顾、紧急救助、精神慰藉等方面出现出日益增长的需求。但是当前社区老龄服务体制不健全,各项服务项目配置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并不匹配,调研数据显示,社区保洁维护、室内维修、紧急呼叫等多项老龄服务项目的提供率均不高,其中57%的老年人表现社区没有提供走失定位的服务,55.1%的老年人表现社区没有提供陪同出行的服务。

06 社区适老化改造优先增加老年服务设施和无障碍设施

人口快速老龄化配景下,老年人居家养老过程中存在的摔倒、居住生活未便等难题日益突出,居住环境适老化改造已成为今后存量更新的重要议程。调研发现,针对居住环境的适老化改造,增配老年人服务设施是最迫切的需求,占比58.4%,单调的社区服务设施较难满足老年人对户外活动的需求,社区改造需提供多样化的活动场合,满足老年群体的精神需求和价值实现需要;其次是安装无障碍设施,占比45.6%,好比室内空间加装扶手、社区内部安装指示灯等;第三,44.5%的老年人表现迫切希望对多层住宅楼梯进行改造或家装电梯。别的,公共设施不敷或缺少维护、社区公共空间不敷、室内公共区域修缮等也是老年人反映需要改造的问题。

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大、增速快、高龄化特征对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带来挑战。一方面,社区居住环境的不适老化问题突出,当前都会住宅规划设计更多是从中青年角度出发以满足健康人的需求,并未考虑到老年人的实际生活状况和精神需要,难以适应规模日益壮大的老年人口居住需求;另一方面,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对老年人居家养老的服务保障能力单薄,无法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复杂的需求。因此,需要构建覆盖住宅、室外环境、社区配套三个层面的软性、硬性环境建设,以改善老年人现有的居住条件,营造良好的老年友好居住氛围。

01 围绕“增量开发、存量改造”建设舒适宁静的老年居住空间

老年人居住空间改善重点从两方面展开:其一,新建开发居住区内应配建适量老年住宅,建筑规划设计充实考虑老年人居住的舒适性与宁静性,接纳无障碍设计,减少地面的高低差,设置防滑地面,在走道、门廊、卫生间等区域预留或安装扶手等,且应重视居住空间的可连续性,能够使住宅建设进行灵活性、可改性调整,满足差别生命周期老年人对室内空间结构的多元需求;其二,通过政府补贴、家庭自负等多种形式鼓励居民家庭开展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改善居家老人的居住条件,缓解老年人因生理机能的退化而导致对现有居所的不适性。

02 完善设施配套,打造老年友好社区生活圈

社区作为老年群体居家养老的重要载体,需要高度优化与整合社区生活圈范围内的助老资源。逐步完善老年社区生活圈范围内的配套设施建设,基于老年群体对户外散步、体育锻炼、休闲娱乐活动的高频需求,在社区内部或周边增设公园/广场、健身园地、休息座椅等适合老年人的配套设施,为老年群体创造适于居家养老、户外活动的空间场合与环境。同时,加强社区内外部公共空间或设施的无障碍改造,对照明设施、监控与求助设备、收支口坡道扶手、出行门路等进行须要的优化,为老年人营造便捷宁静的出行环境。老年友好社区生活圈建设应当遵循适度适老原则,充实考虑到社区内部差别年龄段人群居住需求的差别性与兼容性,构造能够适应住区全龄化的公共服务设施结构制止社区成为老年住区。

03 以需求为导向,完善社区支持、健康服务等软性配套

区别于过去依靠家人照料的传统养老模式,当前居家养老更多需要依靠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障、精神慰藉等社区养老服务项目,满足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需求。加快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与服务网络建设,构建涵盖保洁维护、健康咨询、定期体检、家庭医生、送餐服务、陪同出行等多类别服务项目,为老年人提供便捷、全面的养老服务支持。同时,充实利用现代化智能信息技术,将智慧养老应用于老年人的衣食住行、医疗、休闲娱乐等方面,提高老年的居住生活质量。

发表我的评论 共有条评论
    名字: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