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品牌网 来源:品牌网
2023-09-11 11:46:05
I can’t believe how you looked at me With your James Dean glossy eyes In your tight jeans with your long hair
我难以置信你竟然这样看着我,像詹姆斯迪恩一般的光泽眼神,穿着紧身牛仔裤披着长发。
这是一句出自于 Lady Gaga《speechless》里的一句歌词,写道詹姆斯·迪恩的眼神和紧身牛仔裤。喜欢看老电影的观众应该不会对这个名字陌生,拍了三部电影后英年早逝,却成为了一个世纪的文化偶像。但是这家伙轻而易举地迷倒过我,一个旧时代的电影明星,凭什么让人们惦记至今,我也不知道,直到我看了他的电影,以及这部由安东·寇班指导讲述詹姆斯·迪恩和摄影师斯托克的《生活》。
多数人说这部电影差强人意,我却有另一番感受。
追忆詹姆斯·迪恩的似水年华,仿佛你可以看到自己,看到一个世纪,看到一个天才的陨落。
后人对于他的事迹与喜爱总是不绝于耳,那个在《无因的反叛》中穿着牛仔裤,白色体恤和红色夹克的叛逆少年像一把刀一样插在好莱坞的心脏中央,他的出现和早逝都像一本还没来得及写完的书,后续只能是留在想象中。要说他有什么丰功伟绩显然是不合常理的,究竟在他短暂的生命中,他只拍了三部电影,可就三部电影却足以让世界为之疯狂,应该说从过去到现在,再也没有人能像他这般,把个性和天赋赋予在角色之中,又将他的名字赋予了黄金时代最美好的象征。
詹姆斯·弗兰克演过迪恩传,那一年他初出茅庐,举手投足都像极了迪恩。现在轮到戴恩·德哈恩,从各个方面来讲,他是年轻演员中最具有灵性的,虽然外表并不怎么像,但《杀死汝爱》的体现足以让他成为天才演员的代表人物。
而《生活》只截取了迪恩还未成名前与摄影师斯托克的一段事迹来展现迪恩的个人生活,这样的剧本是很不讨巧的,要在人物展现和故事渲染中做到一定的平衡,又不能过于尖锐,究竟迪恩只活了 24 岁,人们的过于关注和他的名字已经太过于鲜明,要说《生活》拍得好欠好,我的答案是好的,能够在大银幕上去探究迪恩鲜为人知的趣事对于影迷来讲已经足够了,那些批评戴恩·迪哈恩故作深沉的演出的人也都可以闭嘴了,不是他不敷好,而是詹姆斯·迪恩这个名字,自己就很难去逾越。
本片把角度放在了摄影师丹尼斯·斯托克这个人物身上,以他的视觉去展现他眼中的詹姆斯·迪恩,自己来讲主角便是斯托克的饰演者罗伯特·帕丁森,这种双男主的角色设置会很吃力,但有趣的地方便是罗伯特·帕丁森和戴恩·德哈恩两人的契合度是完成得很好的,除开把个人魅力与角色融合之外,观众还能看出来导演对于场景的调度和摄影的完成度都是很独树一帜的。
在体现迪恩和斯托克两人之间的情谊故事段落中,我们屡屡可见导演有意把重心放在摄影师斯托克身上,他本是一名为《生活》杂志工作的摄影师,他希望自己能够开一个展览,从而挣脱自己不喜灯红酒绿的好莱坞传统式生活,况且他与前妻离婚,有一个 7 岁的儿子,生活对他来讲很艰辛,他又要保住生活的平衡,又要找寻机会来实现自己的梦想。那天在一个派对上,他遇见了詹姆斯·迪恩,第一眼他便发现了他身上的闪光之处,有趣,透着孩子气,却忧郁十足,他向老板提议要帮他拍摄照片,可那时候詹姆斯·迪恩只是一个等候面试机会的无名演员。
故事间隙发生在迪恩的第一部电影《伊甸园之东》在好莱坞部门影院进行点映,一个月后这部电影将在全国大规模上映,而这个时候迪恩准备面试《无因的反叛》中男主角,他们两相识是缘分使然,两个才华十足却还未被发掘的人相遇相识了,导演在前半段便把故事给讲得差不多了,人物的配景,基本设置都已成形。
而后半段主要集中在两个主角对于现实生活的探讨,斯托克在面临巨大压力下仍然想为迪恩拍摄个人图集,而迪恩,这个叛逆的演员不肯意为了拍摄而拍摄,极力躲避着斯托克,而就在斯托克准备放弃时,迪恩邀请他和自己一同回一趟自己的家乡,那是个农场,他觉得斯托克可以在那里拍下自己想要的东西。两人最终在《伊甸园之东》上映前一个月回到迪恩的家乡,迪恩是很被动的,他知道自己在成名后便没有了多余的时间来享受自己的生活,所以他一心激动,掉臂经纪人和电影公司的摆设,和斯托克私自逃离了好莱坞。
回到农场后,他们的距离拉近了,一起用饭聊天,一起去到场本地的高中结业舞会,更重要的是斯托克在迪恩身上看到了自己,他没有什么大彻大悟,只是觉得这家伙的生活方式和为人态度令他改变了自己的初志,他曾一味想放弃这段旅程,却又因为这段旅程找到了最完整的自己。
其实电影永远都是被动的,观众有权利喜欢或不喜欢,可导演和创作的人却永远都是主动的,他们有权利去权衡电影在他们心中的位置,所以他们会在电影中展现他们心中的想法。所以本片导演安东·寇班一定是詹姆斯·迪恩的影迷,谁又不是呢?没有人不爱詹姆斯·迪恩,他 24 岁便因意外早逝,24 岁前,他只拍了三部经典的电影,《伊甸园之东》、《无因的反叛》和《巨人传》,两度提名奥斯卡,只不外人们没有看到他走到聚光灯下的模样,他的性格就像他的星座水瓶座一样,光怪陆离,令人难以捉摸,他喜爱自己在农场的童年生活,他做演员只出于他对电影的喜爱,死后他成了流行文化的代表人物,音乐殿堂中的大咖们都通过歌词来表达自己对他的喜爱。
而电影《生活》只是他 24 年平凡而耀眼的人生中一个小插曲,影片最后迪恩冲到斯托克家楼下问他:“丹尼斯,来吧,我们一起离开这里吧,抛开这一切,什么都不要管,我不需要那些首映礼来证明自己,就算我不去首映礼,世界有什么会变得混乱吗?我们一起去洛杉矶。”斯托克没有和他一块儿去,或许如果他没有家庭的束缚他是会去的,究竟迪恩在他心中,或者他在迪恩心中,两人早已把对方看成了知己。
电影结尾处是一段詹姆斯·迪恩坐在飞机上的独白:“我们必须回到故土,已经离家太久,度日如年,思乡之情如荆棘丛生,我们疲于侧耳,外界的讽刺如悲吟,外界的歌声惨白无力,我们必须回到故土,回到故土。我们必须回到故土,在那里一切都是如此平静,爱的抚摸划过眉毛和头发,昏暗的房间,柔光在浮动,母亲与孩子之间丢失的爱,其实都藏在那首歌谣里,我们必须,必须风尘仆仆,泪流满面,在痛苦中慢慢往回探索,为了寻找生命的终极,比幸福更幸福的祝福,我们必须回到故土,必须再次回到故土。”
这段台词就是对詹姆斯·迪恩最合适的注解,他的生命和灵魂孤独而自由,像蒲公英,像无尾草,随风而落,随心而飞。
回到詹姆斯·迪恩,这是一个孤独的人,他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成为演员是对他内心最大的释放,他像孩子般的笑容是他对生活自由的向往,他极端叛逆的性格是他向世俗世界的挑战,人们对他,永远都将是记忆之中的人,他是垮掉的一代中,最不可磨灭的印记。
回到电影,它算不上那么刻骨铭心,或者只有懂詹姆斯·迪恩的影迷才更为容易理解,拍这样一个传记片,很容易遭到观众的反感,一旦人们觉得这和原形不符,便恶评如潮。可《生活》还是有可取之处的,他挖掘了迪恩更为复杂的心理条理,也勾勒出了他和斯托克的另一段深刻友情。
罗伯特·帕丁森,这位从《暮光之城》走出来的吸血鬼偶像,在大卫·柯南伯格等一系列欧洲大牌导演的调教下,演出愈来愈淡化,不再那么好莱坞,而是做回了他自己是个演员最本质的一部门,这些年他脱离了好莱坞商业大众,一头扎进独立文艺片当中,《生活》中他的演出纯粹,热情,有温度。最重要的是他和戴恩·德哈恩的气质相得益彰,有良好的化学反应,这使得片子不再沦落为一部普遍的传统传记电影。
我喜欢《生活》,不但单是因为詹姆斯·迪恩,更重要的是,它唤起了我对于人与人之间距离的重新看待,那种距离,看似相隔甚远,实则近在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