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147小编 来源:147小编
2023-09-10 06:21:08
封面新闻记者 刘可欣 摄影 雷远东
6月21日,中央财经大学教授莫林虎来到苏东坡的故乡四川眉山,走上“东坡各人讲”的讲台,为观众带来一场题为《苏轼文化性格的形成及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的讲座。
讲座现场
莫林虎认为,苏轼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个象征。他的出现,表明了中国士医生形象和人格气质的最终完成。而苏轼的精神触角所探测到的时代文化困境,其时的人们鲜少触及于此。而他用以化解时代带来的精神剧痛的方式,也大大地逾越了同时代的人。在讲座的尾声,四位热爱东坡文化的志愿者带着疑问,向莫林虎继续请教。
志愿者
志愿者
志愿者
志愿者
讲座中,莫林虎讲到了苏轼的家国情怀。虽然苏东坡32岁那一次离开眉山后,就再也没有回过家乡,但他对故乡的热爱从未间断。第一位来自眉山的苏轼“老乡”志愿者向莫林虎请教,苏轼在外漂泊的这些年,是否遇到过“老乡”,有没有这种“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的故事?
“在苏轼的仕途中,对他有影响的老乡确实有几个。”莫林虎说道。苏轼在凤翔任职时的主官,就是来自眉山的宋太守。几年之后,又换了一名行政官员名为陈希亮。巧的是,这位陈太守也是眉州人。“第一位太守与苏轼的关系处得比力和谐。但是第二位太守是军人身世,所以其时苏轼在凤翔做官的时候,他对苏轼是非常严厉的。实际上,他是通过严厉的方式来教育、引导苏轼。后来苏轼也专门写了文章来纪念他。”
别的,在苏轼一生中还有一位对他来说很重要的“老乡”,就是曹辅。“曹辅听说苏轼在黄州过得很欠好,于是千里迢迢地从四川赶到黄州去看望他,还给了苏轼一个特别好的药方。后来,苏轼就是用这个治疗瘟疫的药方救了很多人。”莫林虎说道。令人唏嘘的是,后来苏轼被贬至儋州,这位热情的“老乡”曹辅也想着要去见见东坡先生。但是其时曹辅已经70岁左右,身体已然无法支持。在路上,曹辅的盘缠被偷了,一时着急之下,就病死在了广东。“曹辅这个人是很仗义的,他和苏轼有着一生的情谊。但是各人发现了吗?除了新党的少数人之外,无论是官员还是老黎民,各人都很喜欢苏轼。因为他跟水一样,跟所有人都和谐相处。这也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传统。”莫林虎说。
莫林虎
第二位志愿者向莫林虎请教,苏轼如何贯穿儒释道思想?在他看来,这三者是否有共同的贯通点?“苏轼的一生都以儒家为主,但在他所处的时代中,如果只有儒家思想,是没有措施完全化解坎坷和不幸的。这时,就需要把道家和佛家的思想有机地融入进去。”莫林虎说道,“而在唐朝,我们就有了中国本土的佛学,苏轼作为一个高级知识分子,他又将这种观点融入进精神中,来化解不幸和灾难。”
第三位志愿者对苏轼积极乐观的心态感到好奇。她认为,人也应该允许伤心、流泪。她很好奇,在苏轼的作品或者是其他的史料记载中,苏轼是一个爱流泪的人吗?“苏轼固然也会伤心。他在乌台诗案后写的作品,也体现了他的‘惊惶未定’。他在《后赤壁赋》中写到,他看到浪花和激荡,内心也是非常惊恐的。”莫林虎认为,苏轼的创作中最伤心的时期,就是他被流放至黄州的初期。后来他将自己的心态调整了过来,从负面的心态调整到“没有雨水”,再到“阳光辉煌光耀”。
莫林虎在讲座中提到,苏轼在乌台诗案之后,从“政治悲悼”变为“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因此,最后一位志愿者向莫林虎请教,这个关于人生、纷扰的目的和意义,苏轼是否寻找到了答案?
“他肯定找到了。他的答案就是‘此心安处是吾家’。”莫林虎说道。苏轼在到达海南的时候,已经认定了自己没有机会再回到内陆了。同时,与本地人之间语言的障碍,也是苏轼生活的一浩劫题。但是如今在儋州,流传着一种“东坡话”,这就是苏轼突破障碍,与本地人交流的一个证明。“即便是再艰难的生活,苏轼也能体会到一种乐趣。而且我认为,中华民族的知识分子在灾难之中都能找到答案,即活下来传承中华文化,就是我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