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生活网 来源:生活网 内蒙古草原
2023-09-02 08:41:51图为王吉拉牧场航拍。 邢美玲 摄
中新社锡林郭勒8月29日电 题:浑善达克沙地深处的“追沙人”:边放牧边治沙25年
作者:敖兰邢美玲
已近八月底,内蒙古草原草原开始迎来放牧季节,牧民们正在为牲畜准备过冬的饲料。 牧民王吉拉的家在浑善达克沙地的西端。 今年生活网资讯,他预计能砍掉7吨草,足够他的牛羊过冬了。
“能长出草,说明草原生态好。草这么多,以前想都不敢想。” 王季拉今年75岁,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桑宝拉格苏木宝日温杜尔嘎人。 据牧民介绍,他家的一万多亩牧场是典型的沙漠牧场,全部位于浑善达克沙地。
王吉拉皮肤黝黑,身体强壮,能干,话很少,工作时总喜欢戴一顶小帽子。 为了重新绿化浑善达克沙地里自己的草原,25年来,放牧后的他变身“追沙人”。 每当有荒漠化的时候,他就会捡起树苗去追。
图为王吉拉在牧场巡逻。 邢美玲 摄
“当时风沙很大,一吹天就黑了。” 王吉拉的追沙绿化之路始于1998年。当时,草原沙化越来越严重。 看着周围邻居秋天收割的草料越来越少,王吉拉再也坐不住了。 “我家的情况也差不多,我怕这里会变成一片荒漠,寸草不生,我们的子孙后代就没有办法生存了。”
1998年,王吉拉开始在自己牧场的荒地里种草种树。 经过反复试验,他掌握了半移动沙丘和固定沙丘的分布。 此后,他对草原进行沙土覆盖、种植绿化,并尝试种植榆树、杨树、锦鸡儿、沙枣等旱生植物。
“荒漠化防治的例子都是从广播、报纸、杂志、电视里找来的,然后结合我家的情况来研究。” 王吉拉总感叹,荒漠化防治需要很多年,需要默默坚持。 “因为需要做的事情的结果可能要很多年才能实现。”
图为旺吉拉。 邢美玲 摄
因地制宜,一区一策。 面对“能跑”的移动沙丘,王吉拉告诉记者,不要盲目追赶,而是利用“中国魔方”草方块技术将其锁定,使其“难以逃脱”。 多年来,王吉拉在流动沙丘地区种植草方,固水、稳定流沙、坚固沙面,改善土表生态环境。
1998年以来,王吉拉植树绿化沙丘、沙巢2300余亩,种植梭梭、锦鸡儿、沙枣、榆树、杨树等十余种抗旱树苗,共计22000余棵。
“种植幼苗和树木,然后想办法保护它们是非常困难的,”旺吉拉回忆道。 在这里,树苗不仅要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还有爱啃树根的兔子。 为了防止野兔袭击,王吉拉特意用瓦片搭建“小方格”来保护秧苗。
图为王吉拉为防止野兔“偷袭”,用瓦片护苗搭建的“小方格”。 邢美玲 摄
与1998年的荒芜相比,王吉拉的牧场如今郁郁葱葱,绿油油的,肉眼可见。 进入牧场,映入眼帘的是茂盛的植被和比人还高的灌木,绵延在道路两旁。 以前像筷子的各种树苗,现在都粗如碗口了。 站在山坡上远远望去,一簇簇沙质植物点缀其间,成片锦鸡儿、灌木郁郁葱葱。
记者从采访中了解到,25年来,王吉拉不仅追沙植绿,她的老本行——放牧也没有一刻停歇。 为了实行草畜平衡制度,保证收入,他将草原划分为七区,实行轮牧。 同时,我们坚持“少养、多集”的科学思路,逐步淘汰曾经饲养的劣质牛和苏尼特羊,改变自有畜群结构。优质西门塔尔牛50头,一级苏尼特羊30余只。
图为王吉拉的牲畜。 邢美玲 摄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王吉拉还带领周边牧民积极开展荒漠化防治工作。 大家共同努力,在沙窝腹地形成了一片相连的“绿洲”,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牧民的生态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像王吉拉(防治荒漠化)这样的典型牧民还有很多。” 桑宝拉格苏木党委书记苏恩宝尔告诉记者,多年来,如何让牧民在参与基础经济、稳定收入的同时,成为当地政府投入精力治沙的重要任务。 。
图为旺吉拉骑马在牧场巡逻。 邢美玲 摄
一直以来,儿子巴亚斯拉一直是王吉拉的好帮手。 如今,他毅然接过这根生态“接力棒”,成为第二代“追沙人”。 “我会像父亲一样,种好树、养好树,在荒漠化防治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 (结尾)
本网站转载其他媒体之作品,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权利所有人拒绝在本网站发布其作品,可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将视情况予以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