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生活网 来源:生活网 大学
2023-08-21 16:08:34作者 | 刘元举
财经专栏作家、多家智库研究员
某大学共获得科研经费1.31亿,实施科研项目862项,取得成果0! 这一惊人数据引发网络热议。
这是广西审计署在对9所区属高校2020-2022年专项经费管理和使用情况审计中发现的问题。
这并不是审计发现的唯一问题。 除了这所零转化大学外,还有一所大学共获得科研经费1.79亿元,实施科研项目702项。 已上市的项目成果仅有5个,占比0.71%。 可谓是难兄难弟。
除了高校科技成果市场转化率低之外,还存在两个问题。
一是科研项目剩余资金闲置问题。 4所高校科研项目净余额6682.28万元长期闲置,未及时盘活; 2所高校22个科研项目结合实际需要编制了科研项目预算。
二是科技项目立项还存在着力点不够的问题。 三所高校实施科研项目2075项,其中预算在10万元以下的小型论文型科研项目811项,占比39.08%。
这三个问题实际上是相关的。 例如,看起来有很多钱。 9项成果、5项成果的高校共获得资助3.1亿元,但项目总数为1564个,平均每个项目资助金额为20万元。 根据审计结果,科研经费其实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但为了雨露均布,项目多,单个项目经费少。 科技项目都是科学与工程项目。 一般来说,费用都不小,不到10万元。 很难想象能够开发出任何有价值的东西。
钱不够,但科研项目总要结束,唯一的办法就是发表论文。 毕竟论文不花钱。 这些毫无意义的论文确实可以发表,学校也认可。 结果科研人员很忙,项目很多,论文也很多,互相引用,引用自己,论文被引用的次数也很高,但是没有创新价值,没有市场价值。 高校的科学研究已经演变为只追求发表论文,而不关注实际价值和应用前景。
当然有很多解决方案。 通俗地说,比如需要扭转仅论文的评价体系,以科研质量和影响力为核心指标,以技术创新和产业化为主要目标,鼓励高校提高科研水平水平和能力; 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定位,优化科研组织模式,促进科研资源有效配置和协同组织。 在项目选择上要更加符合市场需求,在科研成果转化上要更加积极主动; 建立良好的渠道和中介机构,进行成果转化。
但从根本上来说,在现行的科研体制下,高校未必是市场化科研项目的良好引擎。
高校科研经费来源主要有国家财政拨款、社会捐赠和自筹三种。
国家财政拨款是指国家根据高等学校的科研能力和需要,以预算或专项资金的形式向高等学校提供科研经费。 社会捐赠是指社会各界对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支持和帮助,通过捐赠资金或设立激励措施等方式向高等学校提供科研经费。 自筹经费是指高等学校通过自身努力和创新生活网资讯,通过承担科研项目、开展科技服务、科技成果转化等方式,从外部获得科研经费。
当然,财政资金必须评估结果。 一般来说,资金来源越是国家性、集体性,其结果的营利性越少,越倾向于正规考核。 广西审计署本次审计的是高校财政补贴专项资金。
公共财政的钱是纳税人的血汗钱。 大学研究人员花了钱,但不能拍手称没有结果。 以国家对科研的评估为例,打造“手机操作系统生态”,不可能“连续5年每年花费1000亿元投入市场,并允许大规模失败”。 因为即使这样做也不一定能成功,大量补贴骗取项目已经出现。
但考察一项科研成果是否具有市场意义是非常困难的,而且存在太多模糊性。
从时间上看,一个项目从立项到研究、成果、市场接受、试制、投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半年、一年、三年、五年,都有可能。 因此,科技成果本身也难以统计,要求高校在短时间内拿出成果确实很难。
从方法上来看,也是有难度的。 比如,现在有人说高校科研“重研发、轻转化、重论文、轻专利”。 那么,专利审查可行吗? 答案是否定的。
相关数据显示,近五年来我国发明专利产业化率整体呈现稳步上升趋势,2022年将增至36.7%,创五年来新高; 其中,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48.1%,高校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48.1%。 3.9%,科研单位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13.3%。 发明专利距离成果实际转化为市场利润实际上还有一定距离。
专利只要符合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的要求就可以申请,专利与盈利与否无关。 实用的东西不一定有市场价值。 比如一款自动电饭锅,不能说不实用,但如果价格是3万元,那就没有市场价值了。
那么,直接通过市值来判断可以吗? 这也很难。 一项科学研究贡献了多少市场价值也很难量化。 因为一个产品不可能由单一技术组成,所以需要由一组专家作者召开评审会来确定大学开发的技术贡献有多大。 事情最终又回到了原点。
所以,归根结底还是资金来源的问题。 大学和财政资金可能不是科学研究的良好引擎。 大学应该更加注重基础科学研究。 相对而言,企业资金驱动的技术研发将具有更高的转化效率。
通常习惯上将科学技术统称为科学技术,或简称科学技术。 事实上,两者是有区别的。 科学地解决理论问题,就是发现自然界不可否认的事实与现象之间的关系,建立联系事实与现象的理论。 这就是所谓的基础科学研究。 科学主要涉及未知领域,其突破难以预测,通常距离应用还有一段距离,因此不注重回报。 技术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将科学成果应用于实际问题,工作在相对成熟的领域,通常直接应用于市场,注重回报。 因此,国家资金一般用于基础科学研究,但现在企业尤其是大企业已成为技术研究的主力军。
企业只有成为技术研究的引擎,投入资金,对自己的钱负责,才能克服各种形式的考核。 从项目立项之初,就具有很强的市场导向和利润导向。 而且,企业可以坚持多年的投资,冒着失败的风险,只是为了预期的结果。 最终的科研成果能够有更高的转化效率。 而如何让企业敢于创新、敢于创新,则是另一篇说来话长的文章了。
本网站转载其他媒体之作品,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权利所有人拒绝在本网站发布其作品,可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将视情况予以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