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生活网

“刷脸走天下”,我们真能完全放心吗?

编辑:生活网      来源:生活网      人脸识别技术   图像识别

2023-08-19 14:04:37 

“刷脸走遍世界”不是社交技巧,而是智能科技。

一夜之间,新老小区都安装了刷脸门禁; 高校、企业纷纷升级考勤系统,刷脸上课取代点名、指纹录入; 更不用说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刷脸场景:刷脸签到、刷脸转账、刷脸支付、刷脸游览景点……

只要您愿意将脸放在屏幕上,就可以在一两秒钟内完成。 刷脸如此简单、如此高效、如此科幻,大大减少了携带卡、按键、拿出手机的麻烦。

然而,当我们把脸投向屏幕的那一刻,我们真的能放心吗?

(一)

“当我露出脸的时候,我总是在心里嘀咕。” 网友这样描述使用人脸识别的感受。

凤凰亲爱网用户中心在哪__凤凰亲爱网用户有多少

人脸识别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用户带来了危机感和压迫感; 尤其是强制的人脸识别让很多人感到被冒犯。 随着人脸识别应用场景的广泛拓展,交错的识别线路迅速延伸到了人们的身边,很多时候进车站、进公司、进小区门口都得刷脸。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这种验证方式的排他性,担心人脸信息被不当采集和过度滥用,进而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权利。

2019年10月,浙江杭州市民郭兵购买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双年卡后,发现原来的指纹识别录入方式改为人脸识别录入方式,且未注册的人脸识别用户无法进入。正常进入公园,于是他将公园告上法庭; 2021年3月,租户顾城入住天津城基经贸中心时,被告知除了刷脸识别没有其他进入方式,遂将物业公司告上法庭; 2022年7月生活网消息,浙江宁波市民于先生将小区物业诉至法院,要求物业删除其人脸识别面部特征信息,保证单位安全出口畅通无阻,并提供其他免费出入通道方法。

与此同时,利用人脸识别技术的犯罪也在不断增加。 我们用脸走遍世界,但有些人却躲在角落里,默默地在我们的脸上算计隐私和社会地位。

2021年,浙江萧山于某某利用“AI换脸”软件,将从互联网等渠道采集的他人人脸信息与一些淫秽视频中的人脸信息进行替换合成,并在社交软件上传播,牟利; 2022年2月,浙江温州的陈先生报案称,自己被骗子通过“AI换脸”技术冒充朋友骗走近5万元。 今年以来,“AI换脸”成为电信诈骗的常见形式。 7秒被骗30万元、10分钟被骗430万元等话题多次登上热搜; 截至目前,公安机关已侦破相关案件79起。 抓获犯罪嫌疑人515名。

在人体生物特征信息中,人脸信息具有最强的社交属性、最方便的采集、唯一性和不可更改性。 因此,它不仅是快速识别个体主体的有力助手,也是精准侵犯个体权益的第一利器。 无论是刷脸赏景,还是刷脸回家,小便利的获取都是以传输极其敏感的个人面部特征甚至更多的生物识别信息为代价的; 人脸识别技术作为犯罪分子的新工具,已经深深粉碎了用户的安全感。

刷脸时代,科技应该造福于人,而不是科技作恶。 一场桩诉讼、一个又一个案件表明,人脸识别与人格、财产和生命安全密切相关,公众对商户滥用其独特生物识别数据的担忧并非多余。

目前很多手机软件所需的权限与产品功能定位无关。 例如,手电筒应用程序需要用户授予通讯录权限才能使用它,这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同样,公众也想问,为什么没有人脸识别就不能进入景区、社区等场所呢?

(二)

网络上流传着一段短视频。 一名小学生上学迟到进不去,他灵机一动,从旁边的布告栏上取下老师的照片,扫描门边的人脸识别设备,门就开了……。 ..

短视频的初衷是为了展示孩子们聪明,但换个角度看,仔细想想就极其可怕。

隐私窥探、财产诈骗、生命威胁……如果不埋下数据陷阱,将会阻碍正在一路运行的人脸识别技术,甚至会适得其反地影响整个智能产业。

只有先进理念才能引领科技向善; 只有好的技术才能走得远。 人脸识别设备不断升级,技术使用的理念也要同步升级,甚至跑得更快。

郭兵、顾城涉案的案件分别被称为“中国人脸识别第一案”和“天津人脸识别第一案”。 在前案中,涉案公司向郭兵赔偿1038元,并删除其照片等面部特征信息; 二审责令后者赔偿顾城费用并删除其面部特征信息,并责令其删除其指纹识别信息。

这两起案件的落锤具有风向标意义。 不仅以鲜明的司法态度支持老百姓对刷脸说不,也给强制刷脸亮出了合法的红牌。

任何一个普通人的脸,都不是任何人想用就可以用的。 然而,要达成这一共识,不能仅仅依靠“郭兵”和“古城”单打独斗。 更需要为人脸识别应用设定门槛,提前消除“丢脸”风险; “面子”是要付出代价的。

2021年11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在公共场所安装图像采集、个人识别设备,应当是维护公共安全所必需的,遵守国家有关规定,并设置突出的提醒标志。 为面部识别技术的使用设定界限;

2022年1月18日,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人工智能国家检测中心发布《人脸识别系统安全评估研究报告》,点名6家企业为首批通过人脸识别系统安全的企业评估。 针对评估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人工智能国检中心制定了技术与应用安全评估标准,为人脸识别技术运营者树立行为基准;

2023年8月8日,国家网信办发布《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规定(试行)(征求意见稿)》。 法规中的最少使用、遵守自愿、最少存储的原则,禁止不必要的信息采集、APP捆绑授权、空中私自采集等,重新审视人脸识别场景的必要性和合规性。 它强化了将安全置于便利之上的技术使用理念。

法律法规对人脸识别技术的态度从欢迎“换脸”转变为谨慎。 很多人在人脸识别设备面前的本能反应已经从“靠近”变成了“躲起来躲起来”。 多部门从单线“作战”转变为联手推动建立人脸信息保护机制……这些是对人脸识别滥用行为的及时纠正,也是推动这一先进技术更好发展的先进理念。技术。

(三)

新技术始终是一把双刃剑。 重磅技术的出现往往会带来应用场景的颠覆性变化,也可能成为更多灾难的根源。 无需因噎废食,万物智慧不可逆转。 没有必要抗拒人脸识别的方寸屏幕,但现在是时候为人脸识别安装隐私保护罩了。

立法和监管的不断加紧,对人脸识别技术的授权、使用、备案、管理尽快步入正轨起到了强有力的引导、推动和倒逼作用。 法治框架下,人脸识别应用协同治理,既是用户的愿望,也是安全的要求,是大势所趋。

然而,这些努力仍然无法维持公众对面部识别技术的充分信任。 破除刷脸瞬间的心理障碍,更顺畅的刷脸认证解除机制、更多的刷脸认证时限选择、更严格的法律红线、更主动的安全表现、更良性的市场竞争,以及更多真实用户口碑。 此外,还可以利用智能技术本身赋能人脸识别技术的筛选、监管和评估,利用新技术规避新技术风险。

作为人工智能技术的细分产品,人脸识别带来的诸多问题并不意外。 它是智能时代拓展和深化的必由之路,也是人类智能进化和提高的过程。 必须克服的障碍。

安全和便利不是多项选择题,它们可以齐头并进。 从天上到地下的智能产品正在不断重塑我们的生活方式,但它们不应该重塑现有的安全发展理念。

我的脸,我做主。 这是我们在面对不可预测的人脸识别线时必须认识到的公法和应用条件。

本网站转载其他媒体之作品,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权利所有人拒绝在本网站发布其作品,可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将视情况予以撤除。

发表我的评论 共有条评论
    名字: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