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生活网

“我有我爸”的爆款视频是怎么炼成的?

编辑:生活网      来源:生活网      性别   视频   成年   思索   新浪

2023-06-28 22:10:47 

这场风暴的起源是一段祝福父亲节的短视频

幼儿园的教室里,老师把男学生和女学生分成了两个阵营。 视频的左边全是女孩,右边全是男孩。

女孩们问:“有房间吗?”

孩子们回答:“我爸爸有!”

“你有车吗?”

“我爸爸有!”

“你有积蓄吗?”

“我爸爸有!”

“那你有什么?”

“我有我爸爸!”

这段令人震惊的对话在互联网上疯传。

来源:新浪微博

这段视频汇集了成人世界最恶毒最刻板的想象:

女人是只知道要车、要房、要押金的钱男,而男人则是跟父亲打平躺着、沾沾自喜的寄生虫。

而且,人们心照不宣地认为,男人的财产继承完全是由上一代的男人来实现的。 记得建国以来,妇女能顶半边天,男女双职工家庭一起工作是很正常的事情。

封建地主小农经济的狭隘价值观怎么会在幼儿园孩子的视频中复活呢? ?

而这段爆款视频也成为了交通密码,其他幼儿园老师和孩子们也纷纷效仿……

错误的性别刻板印象教育

现在去搜索《我有我爸爸》的文案,还能看到很多用同样的方式制作的父亲节视频。

性别角色、台词安排一模一样,孩子们把淘金者和宝男爸爸演绎得淋漓尽致。

显然,《我有我爸爸》已经晋升为流行笑话,在幼儿园圈广泛流传。

然而,直到这段视频遭到广泛批评,仍有家长留言称“这只是一个视频”。

“是的,不需要上网”;

“孩子们可能不明白这意味着什么”;

“看他们扮演小大人不是很有趣吗?”

在这个闭环中,成年人一个又一个地失败。

幼儿园老师在不知不觉中写下了这样的台词。 从拍摄到上映,没有人觉得不合适。 最关心教育的家长们也当成笑话。

那些本应被社会抛弃的性别刻板印象,就这么轻易地被灌输到了孩子们的大脑里。

女人拜金,男人贪老,这成为他们一生中接受的第一个性别教育。

这不是玩笑,这简直就是一个恐怖故事。

当然,这样的恐怖故事并不少见,短视频创作领域也经常出现。

视频中,孩子们说出了他们这个年龄不能说的话,因为大部分文案都是家长写的。

为了跟上火热的潮流,他们排练了一系列更适合中国宝宝的“家庭情景喜剧”。

女儿是父亲前世的恋人;

女儿不夺走母亲的丈夫;

妈妈不应该涂指甲,因为工作不方便……

这些都是这些“家庭情景喜剧”经常表达的中心思想。

孩子在其中所做的也是一种表演,一种模仿,在很多成年人看来是可笑的。

但这并非无害。

很多孩子对成人世界的糟粕的习得就是从这些模仿开始的。

我很好奇,我们什么时候被喂过这种狗屎了?

鸟鸟讲了一个笑话,她小时候和朋友们玩过家家,因为她很懒,很少说话,所以她总是扮演爸爸。

爸爸=懒,少说话,不用干活; 妈妈=做饭、洗碗、照顾孩子。

家庭是我们理解性别分工的最初模板。

当我们变得有性别意识时,我们很快就会分为两个阵营。

当女孩子在外面玩的时候,别人会说:“女孩子不要表现得像个疯女人,要淑女一点”;

当男孩因受伤哭泣时,其他人说:“男孩哭是什么样子,男人一定要坚强”;

每个人都在提醒我们两种性别之间的差异。 连幼儿园都为了所谓的“完美性别意识”而抢夺男幼儿园老师。 歧视怎么办?

当我们走进校园的时候,男女的差别对待就正式开始了。

男孩之间有矛盾,会用暴力来解决问题。 在大人眼里,他们都是男孩,打架是很正常的;

女孩们之间的冲突,由于攻击行为受到抑制,往往会演变成一场地下战争。

就智力而言,男孩被认为天生比女孩聪明。 即使女生没考好,老师也会定义为“太粗心”,而女生“是通过努力做到的”。

女生不擅长理科,男生不擅长文科。 这种刻板印象贯穿了整个学生生活。 甚至还有数学教材区分男女版本生活网资讯,这就是所谓的“因材施教”。

所以当大家得知牛津数学系的第一名是一位中国女孩后,就有不少自信的男士质疑真实性,甚至向牛津第一名提出了一个问题:“让我考考你”。

来源:新浪微博

从小到大,我们收到的媒体总是反复强调男孩应该是什么样子,女孩应该是什么样子。

在影视动画图书游戏中,奔赴冒险的主角大多是男性,而女性要么扮演看护者的角色,要么住在城堡里等待救援。

男孩子玩的玩具是机甲战车,无所不能; 女孩们玩芭比娃娃,还有各种美容、烹饪、清洁套装,模拟从小家庭主妇的生活。

甚至我们的形容词似乎也有性别。 勇敢是男性,温柔是女性; 理性是男性,感性是女性。

她们被编织成一个严密的性别榜样,叫做“男人征服世界,女人照顾男人”。

这种模式被复制、延续了数千年,让一代又一代的孩子成长为循环中的定型成员。

完全缺失性教育

错误的性别刻板印象教育的另一面是完全缺失的性教育。

最近还有一则消息,让人震惊。 一家幼儿园组织了健美操,所有的孩子,无论性别,都脱掉了上衣。

很难想象老师是如何让他们按照性别扮演淘金者和爸爸男孩的,同时却在身体层面忽略了他们的性别。

然而,这就是目前我国孩子面临的教育现状——

成人的性别偏见可以模仿,但真正的性别知识却无法学习。

社会新闻中,妈妈带男孩去女厕所、女厕所的事总是引起轩然大波。

母亲们抱怨婚姻对女性的排斥,导致她们崩溃,但她们忘记了,她们的孩子也是这种排斥的受害者。

在性别意识树立的关键阶段,孩子不应该受到如此模糊、无序的对待。

来源:新浪微博

大多数父母没有能力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就像小时候我们问父母我们从哪里来时,得到的答案总是“垃圾场里捡到的”。

当学校教授性别知识时,有的家长赶紧捂住孩子的耳朵:

“孩子还小,怎么能听这些话呢?”

当性教育书籍《珍惜生活》描述了孩子可能遭受的侵害时,一些家长惊慌失措,反映该书已被下架:

“你怎么敢写这么色情的东西?”

另一位读者《成长的脚步》用插画来解释性行为,再次严重冒犯了家长:

“这只是一部色情漫画!!!”

本应在童年完成的性教育,却被贴上了“不雅”、“露骨”、“过大”的标签,难以前行。

事实上,儿童是最容易接受性教育的群体,因为对于他们来说,性并没有受到太多色情的污染。 让他们接受男女尊重异性的观念就像节约用水一样简单。

然而,由于成年人普遍存在性羞耻感,性教育总是受到限制和保密。

没有接受适当性教育的孩子,一方面会转向不正当的渠道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色情网站上充斥着扭曲的性幻想,将孩子大量培养成下一代变态。

更可怕的后果是孩子没有性知识,因此对性犯罪没有警惕性。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至2019年,检察院起诉涉嫌性侵未成年人犯罪分子4.34万人,实际数字只会更高。

据非政府组织To Light估计,十分之一的未成年人可能遭受过性侵犯,其中70%至90%是熟人实施的。

因为从来没有被告知自己的私处不能被别人随意触碰,很多孩子都被亲戚、长辈哄骗,成为了猎物。

针对幼儿、小学生的性侵行为屡禁不止,甚至幼儿园也成为猛兽滋生的场所。

来源:新浪微博

家长们极力保存孩子的“纯洁之心”,殊不知孩子的“纯洁”也可能成为犯罪分子潜入的空隙。

之前看到一则新闻,说一个13岁的女孩因为痴迷追星,想让自己的偶像爱上自己。

然后,因为她对性知识的无知,她被一名大学生欺骗,说可以帮她种下“爱情巫毒”,让她的偶像爱上她。

所谓“种蛊”,就是发生性行为。

三个月内,该大学生以栽蛊为由,四次引诱女孩。

来源:新浪微博

如果对孩子的性教育早点实施,是不是可以避免一些灾难呢?

为什么这样

为什么在明明最需要早期性教育的情况下,成年人却选择保持沉默,不去应对,假装孩子长大后会奇迹般地获得正确、科学的性知识呢?

为什么在性别刻板教育不应过多干预的情况下,成人却总是过度管教,将“男孩必须成功,女孩必须服从”铭刻在孩子成长的方方面面?

为什么每次都完全绕过正确答案?

正是因为其背后有一套复杂的资本主义和父权制的运行逻辑。

这套逻辑曾经指向成功,如今成功学的叙事已经破产,但却影响不了千百年来落后的性别教育。 男人和女人都成为这套异化信条的受害者。

来源:豆瓣读书

只有符合传统男子气概的男孩才会得到奖励,除此之外——

一个性格温柔、喜欢粉色、不愿意表现出攻击性、不擅长科学、喜欢打扮的男孩,会被困在性别气质的牢笼里,得到的只是负面的四面八方。

对于女孩来说也是如此。 不鼓励他们行使、竞争或对抗权力。 他们不能有野心或竞争性,也不会在公共场所表达抵抗或消极的表达。 要求他们温柔、大度、听话、给别人面子。

这样的教育环境,实际上是对孩子天性的压制和改造。 无论男性还是女性,没有人能够自由成长。

只是把人塑造成工具,更好地为市场提供劳动价值(女性为家庭提供再生产劳动)。

男人不能示弱,女人永远要坦荡,还有什么比“强大而不会反抗的工具”更适合融入滚动的社会生产线呢?

《资本主义与父权制》

至于完全空白的性教育,也嵌套在这个精密的体系之中。

既然人不被当作人来对待,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倾听、谈判、身体界限自然不是最重要的。 重要的是劳动力产生新的劳动力。

那么关于东亚家庭的两大神话是——

小初高不被允许谈恋爱,大学要求他像魔术一样变出男女朋友。

你不能一辈子谈论性,但你可以生下来,假装不知道生的起点是赤裸裸的插入性。

发现这一层真相后,我感到特别害怕。 这种异化的制度一一剥夺了我们作为人的价值、尊严和意义,然后制度下的我们成为加害者,剥夺了下一代。

由于疏离逻辑如此有效地运作,它被无缝地融入到儿童的成长教育中。

就像现在流行的抖音视频套路一样。

父母、学校、老师、社会环境……一切都遵循着固有的模式而不加思考,就像镶嵌在巨大异化机器中的小螺丝一样。

阿伦特在《邪恶的平庸》中解释说,当邪恶的链条足够长,以至于无法看到整个链条时,每个环节的人们都有理由感到无辜。

阿伦特,平庸之恶的背后是根本之恶

这就是很多孩子无奈自杀后的怪异舆论场。 人们指责孩子“太脆弱,无法承受压力”,家长“不关心孩子”,老师“不懂教育”。 ...

总有人要责怪,没有一滴雨滴认为是洪水造成的。

《下一个素熙》女孩死了,庞大体系中的每个人都感到无辜

但我从来没有想到整个系统是有毒的,我们都可能在某个时刻参与暴力。

毕竟,看似温柔善良的成年人,还是会毫不犹豫地说,“男孩就该有男孩的样子”、“女孩就该有女孩的样子”、“什么年纪都该做什么样的事”。

他们依然会做出否定孩子的选择,压抑他的兴趣爱好,不倾听、不沟通、不尊重孩子的界限,只是为了给孩子留点面子,把教育变成了权力游戏(权力斗争)。

她们依然会在网上高举双臂高喊“下一代教育拒绝娘们”,热情讨论“女性受教育程度越高,生育率越低”,依然不把人当人看。

“女性独立的一个副作用是……”

尤其是面对实力比我们弱的孩子。

所以,教育不应该以成人的引导来教育孩子。 相反,成年人必须首先修行一种平等的修行。

从小事中学会互相尊重、平等沟通、认真倾听、体谅他人、以人为本。

至少不要再重复上述错误的性别观点、性别刻板印象的过度干预和性教育的彻底谎言。

不假思索地照搬这种教育文化并任由暴力继续下去,这种思维的背后其实是一场微妙的算计。 成年人表面上“没有想太多”,实际上却享受着权力的快感。

刘宇:谨防强权下的胡思乱想

教育的目的从来不是让世界变得更有生产力。

正如柳青教授所说:人不是工具,而是目的。

不要接受这种疏远,不要加入疏远他人的行列。 反思我们的教育,必须从小事做起。

本网站转载其他媒体之作品,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权利所有人拒绝在本网站发布其作品,可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将视情况予以撤除。

发表我的评论 共有条评论
    名字: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