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生活网

无偿献血,为何会遭到反对?

编辑:生活网      来源:生活网      无偿献血

2023-08-04 19:07:56 

何佳似乎陷入了自我认证的陷阱,那篇帖子的浏览量也上升到了3000。 直到有人说,她看到了何佳在某贴吧的原评论,她才意识到,那些质疑其实并不是真正为了她讲清真相,而只是一种网络欺凌的取乐。

她在贴吧上找到了把她“挂”起来的帖子。 千余条回复中,“血牛”、“泰坦”、“小仙女”等侮辱嘲讽词语比比皆是。 还有人认为何佳“连故事都编不出来,只能当救世主”,并分析她的献血经历如何不可信。

何佳遭受网络暴力

事实上,很多人的分析并没有区分“全血”和“成分血”的区别,他们的质疑也没有考虑到各个地区献血政策的差异。 何佳发现,网络欺凌行为最终直指公众对献血的无知,以及一些人对无偿献血的强烈反对。

在人工血液尚未实现的当下,自愿无偿献血仍然是最安全的血液来源,也是临床救​​治的重要保障。 无偿献血这种公益行为为何遭到反对?

“我是来看笑话的,没想到被科普了”

何佳评论的视频总观看量为74.8万,投票数据显示,只有26%的观看者曾献血。 评论区前排,反对献血的声音占了大多数。

献血的人很少,唱脏话的人很多,这让何佳觉得自己应该站出来说点什么。

“我很清楚血液报销的不便和现状,所以我一开始就没有为这些事情献血。” 这是何佳最想表达的态度。 她还提到,自己六年内捐献了60多次成分血,累计超过1万毫升,并在评论中附上了献血证明,让自己的话更有说服力。 “而且我不认为献血的次数和金额被夸大了。别人都献过几百次了,我也不这么认为。”

何佳没想到这样的言论会引发网络欺凌。

关于她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献血量上。 她在贴吧上留言:“这真的是碳基生物捐献的血液量吗?” 何佳说出自己献血的数量和频率的行为,被他们解读为“吹牛”。

何佳遭受网络暴力

质疑的根源在于对献血缺乏了解。 何佳从头到尾看了一千多条回复,发现很多人不知道全血和成分血的区别。 捐献全血的间隔为半年,捐献成分血的间隔仅为14天。 您每年最多可以捐赠 24 次。 六年里她献血64次,“不多”。

何佳一开始对献血也不太了解。 2016年,18岁的她在大学校园内乘坐献血车首次捐献了400毫升全血。

献血的想法由来已久,她一直觉得这是她作为一个成年人应该做的事情之一。 “一人献血,全家光荣”的标语也让她有些感动。 但这次献血经历却有点“恐怖”。 何佳差点晕过去,因为旁边架子上的血让她头晕目眩,或者是因为她的身体无法承受400毫升的失血。

何佳无偿献血金奖(50次献血)证书/受访者供图

献血暴掠_卡特隔人暴扣_

这段经历让她对捐全血产生了阴影。 三个多月后,血液中心给她打电话,说急需B型血小板,询问她是否有时间献血。

通过这个电话,何佳了解到,献血并不是捐全血的方式。 捐献成分血液(血小板)的间隔时间较短,对人体的损害也较小。

“我当时就特别关注这件事。” 下午,何佳请了假,去血液中心捐献血小板。 “后来我才明白,‘急需’其实是此时的急需,并不是说这个时候不献血,这个人就会死。”

何佳发文说明献血具体情况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支持她。

何佳的电子献血证书/受访者供图

很多网友开始帮她向不懂血液成分的人解释。 何佳看到原来的帖子每隔几秒就有新的评论,大部分都是支持她的。 后来她发现贴吧里新出现了三个专门为她澄清的帖子。 有人在何佳的主页上发布了一段过去的献血视频博客,以表达对她的信任。

最初的怀疑逐渐变成了支持。 在何佳的主页上,有网友羡慕她身体健康,继续献血; 其他人感谢她的持续奉献,并抱怨她遭受网络暴力。

也有一些人因为这件事才去献血。 “我来这里是为了看笑话的,没想到它会被大众化。” 类似的言论给何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认为,经过网络风暴后的这一波讨论,会让更多的人了解献血这件事。 美好的。

每个地方的用血方式都有所不同

这次网络欺凌让何佳发现公众对献血的意识缺失,也让她直接暴露在网络上反对献血的声音。

即使在解释了对献血的疑虑之后,仍然有人对她的行为表示怀疑。 有人留言说:“等你老了,你会后悔的”。

如果你在各种社交媒体上搜索“献血”这个关键词,就能看到很多人表达了对无偿献血的反对。

有些帖子的开头是“献血好吗?”的问题。 在这些帖子中,不少网友站出来告诉大家“献血有害”或者“献血没有用”。

社交平台上反对献血的相关帖子

反对献血的理由有很多:献血对身体不好、血站护士态度差、有的人说只想献200ml,但经劝说后捐了400ml。员工。 很多人已经放弃了继续献血,并以此为鉴戒其他人。

卡特隔人暴扣_献血暴掠_

更多的反对声音集中在献血与用血的矛盾上。 在反对者所写的个人经历中,无偿献血宣传中承诺的“血液优先”往往在现实中似乎无法兑现。

“血液优先”是为保障无偿献血者权益而制定的一项惠民政策。 是指在保证临床应急用血的前提下,无偿献血者本人、直系亲属、配偶因病需要临床用血时,血站可以根据自身情况优先考虑符合条件的人员。无偿献血证明及其他供血相关材料。

然而现实中,献血者往往无法享受优先用血,梁辉就是其中之一。 梁辉曾在四川省遂宁市两次献血,随后其父亲因贫血在南充市住院,需要输血。 医生表示,目前血库紧张,短时间内无法供应血液。 如果想立即用血,必须有直系亲属曾献血过。

“我妈妈说我以前献过血,但医生说我必须在南充献血。” 梁辉在遂宁市的献血证因此失效。 他也想知道,保单上真的是这么写的吗?

事实上,不同省市在优先血液政策的保障范围和供血方面存在差异和变化。 据南充中心血站发布的信息,只有南充市无偿献血者及其亲属才能享受优先用血。 2023年6月,海南省宣布,将进一步扩大优先血液保障范围,将不在省内的献血者及其直系亲属纳入其中。

为什么献血相关政策存在地区差异? 南风窗记者从深圳、广州等地血站工作人员处了解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对于献血者享受的政策没有统一标准,各地均参照《献血法》。 根据支付能力、血压等实际情况确定献血者享受的具体政策。 比如,临床用血费用的报销往往是“在哪个血站献血,返回相应的血站报销”,有的地区已经实现了省内直报。

梁辉在献血之初并不知道这些具体规定。 从网上的献血宣传和相关报道来看,他只知道,自己献血后,直系亲属在用血上会有一定的优先权,而且会比较方便。 这种优先性和便利性成为他参与献血的动机之一。

电视剧《飓风》截图

这样的用血经历会影响他的献血意愿吗? 梁辉直接说道:“我根本没有献血的想法。”

“这没有任何意义。”梁辉说道。 “如果其他病人需要输血,他(和我)也会遇到同样的困难。我觉得输血和献血没有必然联系。” 以用血为目的的献血这种动机已经不复存在。

“血库满足不了,也没办法优先”

何佳也了解到长期献血时优先献血的不易。 “有时候医院会要求互助来献血。”

“互助献血”是指当血库供应不足时,血液中心鼓励患者亲友无偿献血。 互助献血于1998年正式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无偿献血法》,作为无偿献血的补充,适用于血库供应不足、患者非无偿献血的情况。急诊,可以进行择期手术。

据人民网报道,2018年4月1日起,互助献血全面暂停。 除少数偏远地区外,我国几乎所有医疗机构使用的临床血液都将来自公众自愿无偿献血。

《手术两百年》剧照

献血暴掠_卡特隔人暴扣_

但此后,互助献血仍然比较普遍,处于“真实但匿名”的状态。 2020年1月,华商报就此问题进行走访调查。 据报道,西安市多家医院表示,血库紧张时,需要先献血再使用。 虽然医院不强制患者家属献血,但这种“互助献血”是最快的用血方式。

可见,血库短缺是“互助献血”的主要原因。 2023年4月,综合医疗健康杂志《中国医院院长》(综合影响因子0.28)报道,缺血是我国长期存在的问题。

“我们的血库一直很短缺。” 2023年7月31日,南风创记者以无偿献血为由咨询某市献血站工作人员时,对方也是同样的回答。

作为血站下游的医院,也很难满足其血液需求。 一位市级医院工作人员告诉南风窗记者,该医院收治患者近3000人,用血量约占全市总量的60%。 医院每天都会根据库存量和用血需求向血库申请血液,但血库“无法长期满足这一需求”,每次归还的血液“只够一两天用” ”。

何佳对于血库的紧张状况有着切身的体会。 长期在武汉血液中心江南分院献血,她经常看到护士打电话给献血者询问是否有时间来。 起初,何佳并不明白,献血设备已经满负荷运转,还有人在排队。 难道是血液还紧缺?

2023年3月雷锋日何佳无偿献血纪念照/受访者供图

据武汉血液中心官网显示,血液中心共设立固定献血点39个,采集的血液将供应给160多家医疗机构。 正因为如此,何佳意识到:“即使大家还在等位子,其实血液还不够,献血的人也太少了。” 通过机器收集的献血者。 “有时护士会告诉献血者库存相对充足。” 何佳说,“但是(这种情况)很少见,这并不意味着血小板很饱和,因为它的保质期只有5天。”

献血的人少了,自然导致血源短缺。 我国无偿献血率仍远低于发达国家。 自1998年实行无偿献血制度以来,我国千人献血率大幅提高,从1998年的4.8‰提高到2022年的11.5‰。

不过,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全球血液安全和可得性状况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的数据显示,高收入国家的献血率中位数为每千人31.5次, -中等收入国家是每千人的31.5倍。 人均16.4次,均高于我国。

按世卫组织区域划分的人口和献血分布(百分比)

除了总体捐赠率之外,定期捐赠者的数量也很关键。 据《中国医院院长》2023年4月报道,过去12个月内至少献血3次、至少献血一次的定期献血者数量仍然很少。

另一方面,献血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有一定的要求,客观上将部分人群排除在献血者之外。 何佳曾尝试和身边的人一起献血,但他们要么太瘦,要么血管太细,要么血压不在合理范围内,最终达不到献血的要求。

即使是定期献血者也可能因暂时指标不合格而无法献血。 黄琪是一名定期献血者,参加献血已经三年多了。 他总共献血了一次,也有4次指标不合格。

“最近一次是因为转氨酶升高,”黄奇遗憾地说,“少救了一个人。” 为了保证定期献血,他非常注意维护自己的健康。

黄琪献血后收到的短信通知/受访者​​供图

就血压而言,现有库存仍应以保障临床急救急救用血为主,其次是无偿献血者。 虽然这是写入血液优先造福人民政策的大前提,但却很容易被忽视。 上述海南省优先用血政策试点也特别提到要“保障临床应急用血”和“合理范围内的血液库存”。

献血者的优先用血权不能得到100%的保障。 上述医院工作人员告诉南风窗记者:“血库满足不了,也没办法优先。”

“我们基本上还是要满足那些曾经献过血的人,但有时我们别无选择,只能先满足那些家属刚刚献血的患者。” 工作人员说道。

献血者很难优先用血,因而不愿意参与献血,进一步导致血液库存不足、用血困难。 无偿献血由此陷入恶性循环。

“一个人献血,全家受益?”

献血者对优先用血的期望与血站的宣传方式有关。

“‘一个人献血,全家光荣’,我觉得血库还是不要这样宣传比较好。” 在何佳看来,这样的口号让人们对无偿献血的回报抱有很高的期望,“如果一开始就放弃期望,大家都自由了,其实也没关系。”

如今,不少血站仍挂着“一人献血,全家光荣”、“一人献血,全家受益”的标语。 坐等福利。

2021年1月27日,江苏常州无偿献血文明宣传卡

何佳一开始也觉得这些口号听起来不错。 直到真正了解相关政策后生活网资讯,她才意识到实际执行中存在一些麻烦和困难。

宣传中将献血与利益挂钩,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无偿献血的公益性。 早在2014年,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景俊毅在研究中就指出,优先用血的政策以及“一人献血,惠及全家”等宣传语,捆绑用血出于自身利益的献血,明显背离了自愿无偿献血的基本原则。 这也使献血的基本取向从利他转向利己。

此外,无偿献血相关科普的缺乏也容易导致人们对献血产生误解。

黄奇自称是“献血宣传员”。 2023年7月12日,他在小红书上连续发布了三篇献血科普笔记,笔记2000多字,内容涵盖献血种类、间隔时间、饮食和作息注意事项等。

黄琪献血记录/受访者供图

发表科普的想法源于他看到的一篇帖子,内容是献血者本人抱怨献血后身体不适。 那篇帖子的评论区里,掀起了一场关于“女孩该不该献血”的争论,这让黄奇意识到了科普的必要性。

“全国很多地方,有的护士科普工作做得不好。” 他曾在不同地区献血。 一旦血液初筛不合格,护士就让他走了,没有解释原因。 “如果是在北京,护士会告诉我哪个指标不合格,要等多久。”

黄琪希望血站护士能尽可能地把科普工作做好、做好,给首次献血者留下好印象。

为了更好地普及和交流献血知识,经常献血的乐贤在小红书上建立了献血交流互助群。 自2023年3月以来,已有128名献血者加入。 大家会在群里分享献血注意事项,帮助经验不足的献血者避免一些常见的错误。

在献血交流群及群内交流时,群内成员将备注改为血型+地区,方便互助/受访者提供图片

“比如,女性献血时要避开经期,献血前不要吃太多东西,如果一早吃太多油,献血时可能会无法通过检查。”乐贤说。

除了具体的注意事项外,他们想宣传的是献血的“自由性”,不求任何回报。 采访中遇到的定期献血者都向南风窗记者强调了这一点。

“不能说我们献血是因为以后需要用血。” 乐贤说道,她并不担心以后用血可能会遇到困难。 在乐鲜的献血群里,来自世界各地的献血者也会转发自己在网上看到的求助用血的信息,核实患者信息后,帮助有需要的患者献血。

2020年11月29日,深圳,献血站的献血车

在黄奇看来,献血就是“捐出有限的血液,造福无限的生命”,这句话也被放到了他的朋友圈后台。 每次献血后,黄奇都会收到通知短信,告诉他血液合格,送到哪家医院,这让他有一种帮助更多人的成就感。

而何佳在第一次献血时就注册加入了中华骨髓库,并留下了自己的血样进行检测。 为了不错过匹配成功的消息,她从来不敢挂断任何电话。

现在,她仍在等待捐献自己的造血干细胞。

本文图片部分来自受访者,部分来自视觉中国

编辑者

版式| 菲菲

本网站转载其他媒体之作品,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权利所有人拒绝在本网站发布其作品,可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将视情况予以撤除。

发表我的评论 共有条评论
    名字: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