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生活网

流量经济时代,希望“出圈”的城市总少不了一张节庆“名片”来装点IP

编辑:生活网      来源:生活网      节庆   摇滚   狂欢   石家庄   碎片

2023-08-03 21:02:53 

淄博“烧烤节”的热度刚刚退去,关于石家庄摇滚节”的讨论又来了。 封闭生活结束后的第一个夏天,我们见证了城市文化旅游的复苏和各种节日的应接不暇。 流量经济时代,希望“出圈”的城市总是需要一张节日“名片”来装点自己的IP。

利用节日促进城市发展的做法由来已久。 20世纪80年代,面对后工业时代的各种社会和环境问题,西方推出了一系列以“文化”为主导的城市复兴战略。 手段之一。 节庆活动作为“爆款”活动,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汇聚人们注意力、城市空间、地方资源等多种要素,从而产生强大的社会效应,成为城市营销的最强助推器。

后城市化时代,节日形式与城市的关系似乎越来越密切。 为什么人们情不自禁地被节日所吸引? 哪些新型城市节日正在兴起? 当交通潮退去时,节庆活动如何作为一种新的有机形式纳入城市经济发展的框架? 人们应该如何理解城市节庆的商业化运作与个性化体验之间的矛盾? ...

几年来,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肖健博士走遍全国多地,开展节日研究。 对于上述问题,她根据观察和思考做出了自己的回答。 以下内容整理自《中欧商业评论》对肖健博士的采访。

/01

狂欢节是平凡生活的异化”

“即使周末只有两天,我也希望能去邻近城市参加音乐节。” 越来越多的人似乎正在通过游戏重新发现与生活的联系,而城市节日恰好满足了这一需求。

关于人们为何热爱节日,苏联思想家巴赫金曾有一个著名的“狂欢节”理论——“狂欢节是平凡生活的异化,它让人们获得克服恐惧的力量,充满宣泄、颠覆性和通俗性、反规范性”。和旺盛”。 节日因此成为一种宣泄和颠覆性的活动,也是所有人共享的社会体验。 当然,这也包括脱离日常空间的需要,这就是法国哲学家福柯的“异托邦”理论。

我曾经想知道为什么在节日研究中会反复提到这两种理论? 因为从我个人的经历来看,我参加的节日往往是我比较感兴趣的专业节日(电影节、摄影节等)。但最近我注意到情况正在发生变化,人们对节日的需求在变化。更一般。 只要节日提供户外活动、公共场所的欢乐气氛和社交体验,人们就可能参加。

疫情过后,人们对经济和长途旅行风险的评估在增加,需求在减少。 当人们渴望释放压力、外出游玩时,当地的节日就成为了更便捷的选择。

变革的另一个驱动力可能来自城市增长。 在高度城市化的背景下,随着人们物质需求的满足,消费方式逐渐从商品消费转向体验消费。 节日的发生将人们的消费空间从居家转移到了户外,实现了体验的转变。

这种变化是全球性的。 1980年前后的欧洲,节日已成为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当时,以“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为代表的小众、叛逆、前卫的节日依然存在,同时,大量与城市文化相关的节日开始增多。

如果说由独立艺术家和少数专业人士发起的节日是自下而上的具有一定政治意义的“边缘狂欢节”,那么政府和运营商主导的城市节日显然有着明确的经济目的。 长期以来,这两类城市节日交织发展,在世界各地以相似的演化逻辑发生,但过程略有不同。

我国城市节庆热潮虽然是近几年才出现,但种类更加丰富,产业化趋势更加明显。

从类型上看,一是民俗节日的延续,多集中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或传统文化保存较多的地区。 第二个是艺术节,针对的是一些专业人士和游客。 成功举办的此类节日往往成为该地区极具影响力的文化名片(如“乌镇戏剧节”、“平遥电影节”等)。 也有一些节庆活动选择某一地区极具代表性的生活素材,通过节庆运营形成短暂的景观(如“淄博烧烤节”、“柳州螺蛳节”、“顺德美食节”等)。 最后一类是各类赛事(如奥运会、亚运会等)。 虽然这类节日有特定的政治或社会目的,但它确实是活动期间的一种狂欢。 完善的运行机制和媒体传播条件保证了这一点。 这种集中爆发抢占了人们的注意力。

/02

石家庄摇滚音乐节_8.14石家庄音乐节_

节日的碎片化与融合

对节日的研究重点往往是节日本身,节日有很多内涵。 但在之前的研究过程中,随着节日的举办越来越多,我会发现节日与城市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同时也越来越不重要。 你会发现,节日只是城市文化发展的一种形式,是城市生活的一个“片段”。

这种“碎片化”的感觉可以体现在很多层面上。

随着节日的“井喷”,节日的地位正在下降。 当节日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少数”时,我们会非常认真地对待它。 如果频繁发生,人们就不会再将其视为“特例”,或者换句话说,对于整个城市来说,它不再是这段时间最重要的任务,而是无数日常任务之一。

此外,节日在人们心中正变得“碎片化”。 当节日只是生活中几个珍贵的“时刻”时,人们就会蜂拥而至,认为这是名副其实的狂欢节,可以建立一个超越平常生活的“异托邦”。 如果一直都有狂欢,那么安静的时候也算是狂欢。

除了“碎片化”之外,节日和许多文化形式一样,正在被迅速“纳入”,成为城市经济治理的手段之一。

比如最近颇受争议的石家庄“摇滚节”,舆论争议的焦点在于,这种极具先锋性和反叛性的艺术形式在被工业化“收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审查和管理,受到“规制”摇滚过后,它将如何保持“摇滚”内核?

讨论是否应该工业化的文化形态通常都是新颖、前卫的。 如果合并得太快,它们很容易流于形式,其前卫核心将变得不再重要,而只是成为经济治理的新工具和手段。 因此,虽然我们都知道石家庄与摇滚有着密切的文化联系,但这种自上而下的节日策划形式却很难让摇滚爱好者接受。

当然,这样的策划形式也有积极的一面,那就是原本只属于少数人的音乐类型可能会被更多人接受。 因为这些节日的存在,让更多没有机会接触特定文化类型的人有了了解的渠道和方式。

坐上“摇滚列车”的爷爷和阿姨可能会感到害怕,但他们也可能从此爱上摇滚。 很难说一种文化形式在更大范围内的流行是好还是坏。 就像节日一样,核心一开始是纯粹的,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参与,你会质疑它是否不再纯粹,但这种杂质是好是坏? 很难说。

/03

商业化与节庆“下沉”

曾经有人问我,如果参加了这么多的节日,会不会出现过度商业化导致的“同质化”体验?

当我们谈论节日体验时,我们常常将其视为一种艺术体验,这自然与商业化产生了矛盾。 但我想,要谈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看看节日的商业性到底存在于哪里?

问这个问题的人谈论的是同质的业务体验。 这样的体验不仅存在于节日中,也广泛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相似的古镇,相似的创意园区,相似的旅游纪念品。 我们在成熟的旅游区看到的东西都呈现出一定的同质性,因为成熟带来的是一种稳定和熟悉,不稳定的东西,商业上无法复制,无法保证基础水平以上的体验。

节日里,我们消费的除了商品,更是一种体验。 如果一部电影只能在平遥看,那么只有此时此地你才会有独特的体验。 但如果艺术家需要更大规模地宣传自己,你可能会在平遥、在第一(电影节)以及更多的地方看到。

8.14石家庄音乐节__石家庄摇滚音乐节

因此,当我们谈论节日的同质体验时,是有多个层次的。 空间、运作模式和内容本身可能存在同质性,这取决于节日的商业化部分存在于何处以及存在多少。

反思一下,要有“节日同质化”的感觉,对消费能力是有一定要求的。 只有城市节日的核心消费者才会有这样的体验,因为边缘消费者只会在这一两次体验中感到非常新鲜。

在中国,我们的文化消费者通常都很年轻。 这不一定是一个好兆头,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可能会退出不再适合的活动。 但在一些文化产业发展较早的国家生活网资讯,比如英国,其文化消费贯穿整个年龄段。 你可以看到70多岁和80多岁的人们在摇滚音乐节上喝酒唱歌。 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是前摇滚乐手。

同质化的节日可能带来的一个积极效应就是可以辐射到更多的群体,也就是所谓的“下沉”。 这里的“下沉”不是指消费能力的下沉,而是指对象的扩张。 就城市环境而言,融入更多的物品有利于城市整体节日或文化氛围的形成。

说起石家庄“摇滚节”的例子,谁能保证石家庄的中老年人不会一时凑热闹呢? 无论如何,它就在房子外面。 对年轻人来说平淡乏味的事情,对中老年人来说却可能恰到好处。 节日不仅仅是年轻人的专利。

/04

“打卡”是节日的最终归宿吗?

关于节日,另一个绕不开的数字景观是“打卡”文化。 现在很多时候,我们去某个地方最根本的动机可能就是定位、查看朋友圈。 比如淄博的“烧烤节”,很多人排了一整天的队,牺牲了很多出行的舒适度,只为了打卡。

8.14石家庄音乐节_石家庄摇滚音乐节_

这种由交通热度形成的城市节庆吸引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而是基于复杂的因素和文脉。 但这样的成功不一定能持续下去,因为其背后的许多因素都是脆弱的。

比如,游客或许能够忍受“打卡”热情驱动下的短期不适,但想要对游客形成可持续的吸引力,就必须解决配套设施的问题。 另一个例子是当地人的奉献和服务。 如果不是经济因素驱动,那不是长久之计。

要想摆脱节庆“打卡”人气瓶颈,不仅要保证节庆特异性的挖掘,更要保证它在某一点上与当地人的利益相连接。时间和空间。 此外,还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培养人们对文化节品牌识别的理解。

这个过程是双向的。 当地人对这个节日品牌建立文化认同感的同时,对于外国人来说也是一个更深入了解这座城市节日文化品牌的过程。 这个过程不会一夜之间发生,可能需要数年或数十年的时间。

良好的节日体验不仅与节日本身有关,还与节日的整体氛围有关。 正因为节日与城市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节日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城市本身因素的影响。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三四线城市和乡村可能比大城市更有必要、更适合过节。

许多偏远地区的乡镇面临经济模式有限的问题,通过文化重塑带动城乡氛围是解决之道,而这些地区的自然地理位置也适合营造“异域风情”节日。

城乡经验的转化在此过程中至关重要。 对于都市人来说,去小城镇、乡村旅游可以给他们带来新的体验和震撼。 同样,远离城市的当地人也可以通过节日获得对城市的新鲜体验。 这种共享体验可以打破城乡之间看似很高的壁垒,让每一个参与节日的人都能建立起节日的文化认同。

节日作为将人们带到不同地方的理由,让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经历相互影响。 无论是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还是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国家,节日最古老、最持久的吸引力就是让人们逃离日常生活,探索更广阔的世界。

本网站转载其他媒体之作品,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权利所有人拒绝在本网站发布其作品,可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将视情况予以撤除。

发表我的评论 共有条评论
    名字: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