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受超强台风“杜苏瑞”和副热带高压带等多种自然地理因素影响,京津冀地区和华北平原遭遇突发大暴雨。 据统计,部分地区两天降雨量已超过800毫米,几乎是年平均降水量的两倍。 结合地形、城市设计等多重因素。 北京房山、河北涿州等地发生严重洪涝等自然灾害。
此次暴雨对涿州的影响非常严重,不仅有多个村庄被淹、村民被困的消息。 同时,涿州也是北京西南物流中心。 近百家图书和出版机构在此设有图书仓库。 大量仓库受到洪水严重影响。 书籍被淹、泡的新闻和图片在社交平台上流传。 损失令人震惊。 伤心。 昨天,中国图片网的求救信息“我们的仓库被淹了”也引起了广泛关注,被困群众已陆续被救援队伍救出。 据界面文化等媒体采访的业内人士估计,此次灾难中图书损失可能超过100亿元。
截至8月2日,涿州市互助网上档案已建立,已收到数千条求助请求。 共享互助正在进行中,多个救援队也在组织紧急救援。
01.
灾害影响也是不平等的
望理想:我想问一个问题。 在讨论气候危机和气候适应性发展的影响和风险时,经常提到的一个非常关键的一点是,未来的发展需要确保公平和正义。 现在有人说,气候危机带来了更大程度的贫困和不平等。 这是怎么导致的呢? 以前好像很少有人提到过。
刘俊彦:不同人群、不同地区对于这样的灾难性事件的应对能力是不同的。 就像2021年的郑州暴雨,但其实更准确的说法应该叫河南暴雨,因为受影响的面积非常大。
除郑州市外,周边的新乡、浚县、长垣等地的影响力远超郑州。 郑州作为省会城市,尽管发生了像地铁5号线这样非常严重的灾难,但可以看到救援措施还是比较快的。 第二天、第三天,整个郑州就基本上恢复了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而且郑州之前也做了很多,比如城市雨水管理建设、污水管道建设等。 事实上,水退得相当快。 两天后,郑州灾情基本没有后续影响。 反倒是大家不太关注的长垣县和浚县,而且我记得当时有一个叫巩义的地区,这些地方的影响持续了好几个月。 这些地方的洪水一直没能消下去,而且那些地方本身就是大城市的周边地区,留在里面的人大多是老人、儿童、妇女,还有很多青壮年已经走了到城市去工作。 所遭受的损失和影响远远超过郑州。
这些地方的灾后修复和灾后重建进程远远不如大城市的财力和基础设施能力。 一是影响不公平,可能有的地方重,有的地方小。 二是这些影响的背后,潜在的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现有的不平等将进一步扩大。
看理想:这让我想起2021年11月,受寒潮影响,东北、内蒙古地区发生了大规模雪灾。 其实,当我听说内蒙古的雪灾时,我并没有太大的意识,因为我觉得自己一直生活在城市里,最多下大雪的时候就不出门了,而且我的工作和课程都暂停了。
但是后来我和一个当时从事保险行业的朋友聊天,发现因为雪灾,保险公司损失了很多钱,因为其实雪灾造成的,尤其是很多县内蒙古,受到影响。 降雪影响非常大。 当地有一种灾害叫白灾(雪灾),因为下雪导致气温骤降,实际上会导致一些牲畜死亡,饲料也不够。 因此,对于杞县老百姓来说,将会损失非常大的收入。 这些人可能没有足够的能力来及时应对雪灾。 我记得这种影响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
刘俊彦:而且不只是一个地区会有这样的差异。 如果你放眼世界,你会发现这样的不平等和公平问题会更加严重。 比如有很多小岛国,比如瓦努阿图、马达加斯加。 之所以被称为一线国家,是因为它们受气候变化影响非常严重,自身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许多发展中国家既没有财力,也没有能力应对这种风险集聚。 同时,他们实际上并不是温室气体排放国,他们的排放量很小,但是我们看那些排放大的国家,因为他们经济发达,所以他们领先了这么多年。 因为它们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所以才会出现全球气候变化危机。
对于这些国家来说,他们更发达,基础设施更好,但应对能力也更好。 从全球范围来看,这种差异还将进一步拉大。 为什么公平正义始终是国际谈判中非常重要的问题? 在重点层面,特别是如何协调和分配适应资金,但每年进展缓慢。
02.
自助互助比想象更重要
郝楠:中国80%以上的灾害损失是由气象灾害造成的,甚至可能面目全非。 因为我们之前所了解的自然灾害主要是地震,因为地震比较突然、突然、令人震惊、超现实。
但事实上,更多的损失是由洪水造成的,包括干旱、洪水,以及包括山火在内的一些地质灾害。 洪水比地震更容易做好准备。 但需要专业技能。 如何更快更早地动员行动志愿者,每天招募1000人来响应数千个求助,这种事情太难了,而且效果也不那么好。
如果我们能把这个时间提前一点,哪怕提前招募几百名志愿者,先做一些工作,那我们也会轻松很多。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有一个机制,在灾难发生之前的预警期内聚集足够的人员,这是一个很大的力量。
大家可能还记得两年前重庆那场特大山火。 说实话,从以往的经验来看,缙云山未必能活下来,整座山都会被烧毁。 这时,重庆市民站起来,自发组织上山送东西,自发组织用手动电锯锯断隔离带。 随后,摩托车队也向山上送物资,骑着自行车走完了最难走的三分之一路。 送物资上山。
常规的灭火器对于扑灭山火是没有用的,但是这么多的灭火器一起喷,就有用了,因为数量上的压倒性优势,所以才有用。 这么多人,火有多大,火线有多长,头灯连接并被火反射的灯带长度就尽量长,形成两条平行的灯带,一条蓝色(车头灯)和一个红色(火光)。 。 这么多人赶到现场救援,火势才被扑灭。
这些人是我们平时能想象到的力量吗? 不。 但当灾难真正发生时,它们代表着社会的韧性被激发,成为应对灾难的有效力量。
我之所以坚信,很多人会和我们站在一起,成为应对灾难的新志愿者,是因为我相信这种力量,这种力量在社会和人民中是生生不息的,但这种力量往往并没有真正纳入机制之中。 ,也不包含在准备中。
要培养这么多人具备专业能力,这个想法是有局限性的。 人们很难为自己没有想象过或没有见过的事情做好准备。 但我们可以做得更多,在灾难发生后,那些愿意参与的人可以立即获得一些工具来真正有效地参与。 因为来的人太多,有时会出现一段混乱的时期。
减少这个混乱时期非常重要,这样每个人都可以自发地组织起来。 这个组织过程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最小化。 这是一个可以努力的技术方向。
近年来,卓明(浩南共同创办的公益组织)建立了一个名为HEINA的灾难模型,用这个模型来解释灾难后万物的发生和发展。 这是解释灾难如何发生的常规模型。 结合模型,我们会考虑如何组织这股自发的支援力量,筑起又一道防灾屏障。
灾难发生后,如何将社会中的这些个体力量联系起来,形成另一道防线,是灾难发生后出现的一道屏障,也是我们需要做的事情。 因为天气危机已经开始发生在我们身边,而且还会加剧,需要更多的人被了解和动员起来参与这件事情的准备工作,否则就太晚了。
即使需要长期大量投入的非常系统、科学的基础设施还没有完善,我们仍然可以构筑一些有效的屏障,以应对突发情况。 这样做永远不会太晚。
看理想:这个机制和模式非常重要,给个人一种信任,或者说一种勇气。 即使我们没有专业背景也告诉大家。 但只要我有想法,真心想帮助救灾或者救援,我也可以贡献自己的力量。 并不是说即使关注时间长了,也会有一种无力感。 我觉得每个人都需要有这样一个比较清晰的路径或者手段去实践。
《气候危机!》这个节目也试图解决这个困惑,因为气候变化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非常遥远而重大的事情。 看来,这样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只能从更宏观的地方出发,改变政策,改变能源的利用方式才能解决。 看来个人能在里面做的事情很少。
但救援这个话题对个人来说是一个巨大而有力的助推器。 我知道我能做一些事情,而且我所做的事情将会是有效且有意义的。
03.
极端天气还会出现吗?
再看理想:我们现在注意到极端天气似乎越来越普遍,我们也意识到极端天气与气候危机之间的关系。 虽然这个过程中存在很多科学无法解释的逻辑链条,但我们基本可以相信气候危机是真实存在的。 导致极端天气。
我想到了回到“气候危机”这个概念。 为什么气候危机这个词现在被更多地使用,为什么科学家现在强调极端气候的概念?
刘俊彦:我们经常用两个概念来形容气候变化,一个叫“黑天鹅”,一个叫“灰犀牛”。 “灰犀牛”所说的是,气候变化是一个非常巨大、非常缓慢的威胁,笼罩着我们人类的发展。 但它的过程是缓慢的,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出现和发展。 另一个“黑天鹅”事件是,气候的突发性具有巨大的不确定性,我们没有办法准确预测下一次灾害何时到来。
事实上,极端天气或极端气候事件大多是这样的“黑天鹅”事件,是气候变化对我们当前社会经济的突然威胁,而不是像“灰犀牛”那样的缓慢变化。
过去,当我们谈论气候变化时,我们使用的时间尺度往往很长。 例如,2100年全球海平面上升会是什么样子? 2050年,海洋中的珊瑚或某些特定植物可能会受到海水变暖或海水酸化的影响。 我们将考虑平均温度增加 1°C 会是什么样子,以及增加 2°C 会是什么样子。 这是一个缓慢且堆叠的过程。
但显然,现在它不是线性的。 它是一种非线性的变化,过程中可能会发生极端事件,从而打破以往的所有应对经验。
现在我们更关心气候给整个人类社会和经济带来的灾难性影响。 过去20年发生的极端灾害比我们过去40年、50年、50年或60年的气象记录还要多。 这场灾难恰恰是一记警钟,提醒我们气候变化是现在正在发生的巨大危机,而不是未来缓慢无害的变化。 这个时间尺度立即将我们对未来的想象拉回到现在,让我们陷入对现在、对我们自己以及每个人的安全的担忧之中。
从理想的角度来看:我们之前对这种“线性变化”的理解是指,比如说,可能需要10年的时间,整个地球才会变暖1℃,而那时似乎会发生一些极端事件。 但事实上,在这10年的过程中,极端天气是有发生的,而且是随机的,也就是说,这种威胁现在已经出现在我们眼前了。
刘俊彦:是的,那么这样的事件还会发生吗? 我认为这个问题的答案已经很明确了。 我们不知道下一次类似的洪水会发生在哪里。 很难给你一个非常准确的预测,但我们只能说,在未来,从现在到过去,甚至5年、10年、20年的时间里,我们将会经历越来越多的像这样的暴雨事件。
前段时间,我看到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一份报告。 未来5年,地球气温可能上升1.5摄氏度。 留给我们的时间已经很短了,因为1.5摄氏度其实是一个门槛,是让科学家来评估我们的。 是否还有能力控制气候变化带来的危机事件的门槛,超过这个门槛,我们很难想象变化会走向何方。
另外,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并不是说要立即停止温室气体排放、将气温限制在1.5摄氏度以内。 我们不会遇到这样的事情,因为整个大气系统有一个滞后效应,也就是说,即使现在就停止了。 在二氧化碳浓度较低的情况下,我们仍然可能面临这样的气候危机,这意味着我们仍然要为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做好准备。
看理想:您能简单谈谈滞后效应吗?
刘俊彦:滞后效应与此类似。 比如说现在大家看到温室气体的浓度一直在上升。 如果停止的话,排放就会停止在这个值,但是大气环流的这些异常已经出现了。 极端天气事件的这些变化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并且不会很快恢复到稳定状态。
第二,无论用什么方法,如果吸收到300以上或者工业革命之前的状态,大气环流异常,或者已经发生的气候变化,这些特征都会持续下去。 事实上,温室气体排放浓度的监测是根据工业革命计算出来的。
数据显示,从1980年至今,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一直在增加,并不意味着现在正在发生。 然而,我们看到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如此异常状态,而且频繁发生,实际上是21世纪以来才发生的,这意味着它的变化与温室气体浓度的上升并不同步。
可能要积累到一定程度,或者随着整个地球的自然变化周期达到一定的状态之后,就会开始发生这样非常频繁的变化,也就是会出现这样的非线性关系。
即使现在停止排放温室气体,浓度不上升,整个变化状态仍将持续。 异常变化不是我们想刹车就可以阻止的。 它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长久以来,它都会按照惯性驰骋,继续前进。 也就是说,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都需要应对这样的灾难性风险。
审视理想:何时停止?
刘俊彦:我不知道,我真的不知道,我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停止,即使现在也没有办法知道什么时候温室气体的排放会停止。
04.
如何应对极端气候?
看看理想情况:如果极端气候几乎不可预测,那么整体变化的预测还有确定性吗? 例如,科学家可以明确地告诉我们,在可预测的未来,比如十年、两年后,气候会是什么样子?
刘俊彦:其实每年气象局和国家气候中心都会对全年的整体气候状况做一些预测,每个季度也会做一些预测。 预测基准将包括大气环流的整体状况。 今年是吗? 进入拉尼娜年或厄尔尼诺年的可能性有多大,进入什么月份。
这些大的大气系统和水循环系统的变化,实际上会对中国整体的年度景观(气候)产生影响。 刚才提到两个概念,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大家应该都很熟悉,因为我经常听说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其实是南美洲南太平洋地区一股波动性很大的暖流。
这种暖流会不时地在特定的时间出现在太平洋中,这会引起洋流的变化,整个太平洋的海水温度也会发生变化。 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冬季生活网消息,我国往往会出现暖冬,而到了夏季,黄河以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就会出现较为严重的洪涝灾害。 另一方面,拉尼娜现象将导致冬季寒冷,夏季降雨偏北。
基本上,它会对一年或每个重要季节的气候进行总体评估。 总体评估北方地区是否会出现旱涝,整个长江流域的降水会是什么样子。 事实上,它提供了一个大规模的评估,是比较准确的。
但“缩小规模”也是必要的。 当在时间和空间上都进行降尺度预测时,在进行越来越细粒度的预测时会遇到很多问题。
刚才我说了,在预测大雨时,有地形影响、一两次短期天气现象的叠加影响、以及城市本身可能产生的影响等等,这样的预测会比较困难。 尤其是对于极端事件的预测,到底会在哪里跌,甚至会不会跌,都有多种可能性。
这实际上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对我们预测的准确性和我们现有的预测方法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一般来说,距离越远,就越容易预测,比如年或季度的时间单位; 同时,离得越近,你就越能判断它会落在哪里。 比如,如果你的面前已经下雨了,那么气象部门也会相应地发出预警。
看理想:所以科学家只能用更多的努力来研究如何预测,但目前的重点应该是城市应该如何应对这样的暴雨灾害,以及一些应急措施。
刘俊彦:一方面,城市要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 它包括几个方面。 一方面,这座城市实际上需要评估未来几年气候变化可能产生的影响。 有的地方可能是暴雨,有的地方可能是干旱,有的地方可能是沿海海平面上升,造成海岸侵蚀等等。 气候变化可能发生的影响因地而异。
其次,城市可以从几个方面做好准备。 首先是基础设施水平能否提高。 对于很多城市的建设来说,所参考的雨水系统标准和很多基础设施建设标准还比较早期,还没有考虑到气候变化带来的变化因素,所以现在必须将其纳入其中。
另一方面,事实上,对于这样的一场大雨,任何一个城市都不可能满足如此高标准的基础设施来应对,而且修建一个两米高的洪水在经济上也未必可行。控制墙。 怎么做? 这就是应急管理系统。 当危险发生时,需要在短时间内调动最合适的防范手段、最合适的人力、物力储备,将损失降到最低。 这应该是一个城市现在应该做的,应急管理和应急响应的最核心点。
本网站转载其他媒体之作品,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权利所有人拒绝在本网站发布其作品,可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将视情况予以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