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灾多难的永定河
历史上,水资源丰富的北京曾长期遭受洪水困扰。
由于北京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北京水系基本由西北向东南流。 北京主要河流中,永定河是流经北京边界的第一大河流,也是海河水系5大支流之一。 永定河上游可分为阳河和桑干河两大支流。 在河北汇合后流入北京,然后在大兴区南端重新进入河北省边境。
永定河因历史上屡屡决口,曾被称为“无定河”。 据统计,从元朝至清朝640年间,共发生决口溢流等重大洪水124次。 其中在清代达到顶峰,268年间发生78次决口溢洪,平均四年左右发生一次灾害,洪水甚至数次淹没北京城区。
清康熙七年(1688年),永定河洪水经多个城门进入北京城,午门一角倒塌。 随后清政府大规模修缮河流,将土坝修筑成石堤。
1698年,康熙皇帝为防止河水泛滥,将其命名为永定河。 但永定河稳定一段时间后,洪水再次严重。 清嘉庆六年(1801年)的另一场洪水中,卢沟桥北堤溃决,冲毁房屋数千间,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并造成大兴、宛平、良乡、房山等地水灾,通州等北京郊区县。 80%以上的田地没有收成。
永定河,来源:土冲创意(未经授权转载)
永定河易发灾害的原因
历史上造成永定河严重洪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北京主要由山地和平原两种地貌单元组成。 西、北、东北三面环山。
这种独特的地形是造成严重洪涝灾害的根本原因。 它会使夏季从东部和南部吹来的暖湿气流在其进行过程中被迫上升,很容易形成强烈的地形雨。
永定河上游支流较多,流域总面积的90%以上集中在上游。 由于流域面积较大,即使是小幅持续降雨,也会导致流入永定河的水量急剧增加。
而且永定河中上游以山地为主,地势起伏大,坡度陡。 降水易在地表快速聚集形成谷水流,最后全部流入永定河干流。 如果赶上全流域持续降雨和上中下游汇流,洪水危害将特别大。
永定河上游两大支流中,北部的洋河发源于植被覆盖较差的内蒙古高原,南部的桑干河发源于山西省的黄土高原。 这两条河流不断侵蚀表层土层,导致永定河含沙量较高,居海河流域支流之首,因此永定河又被称为“浑河”、“小黄河”在历史上。
当永定河出山进入平原地区时,随着河道变宽,坡度减慢,河水流速急剧下降,其携带的大量泥沙会沉积下来,造成河水泛滥。床继续上升。 每当汛期洪水汹涌时,极易决堤分流,引发洪水。
人为因素也加剧了洪水泛滥。 事实上,在辽代之前,永定河上游的植被还处于良好状态,河流含沙量并不太高,流量稳定。 素有“清泉河”之称,洪水记载并不多。 但金元后随着北京定都,建设规模扩大,永定河流域的开发日益深入。
元、明、清时期,为了满足北京城市建设和居民生活对木柴的巨大需求生活网报道,人们在永定河中上游砍伐树木,然后运往下游首都。 经过数百年的连续砍伐,永定河中上游的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 随着人口的增加,永定河中下游地区的土地也被连片开垦。 这些人类活动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急剧增加,增加了洪水发生的频率和强度。
为了保障京师的安全,元、明、清三朝不断在永定河上修筑堤坝,但日益固定的堤坝也导致河床淤积,越来越高,直到永定河成为黄河般的悬河,进一步增加了决断力。 堤坝和下游沉积物的危险。
目前,永定河固定段河床普遍高出堤外地面4至6米。
北京市门头沟区,来源:土冲创意(未经授权转载)
干旱时期洪水可能更严重
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50年代在永定河上修建了官厅水库等一系列水利工程,发挥了防洪、蓄水、引水、发电的作用。 从此,永定河进入了相对平静的时期。
然而,近几十年来,由于海河流域人口不断增加,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量不断增加,随着地下水位的不断下降,北京大部分泉水已经消失,而且湖泊、湿地面积急剧萎缩。 。 据统计,北京湿地面积在20世纪60年代为12万公顷,到1980年代减少到7.5万公顷,到21世纪初只剩下不到5万公顷。
永定河原本宽阔的河道也因上游用水量增加和层层截流而逐渐缩小。 20世纪60年代以来,常年呈稀水状态,1980年前后开始停流。
但缺水时期越干燥,一旦发生突发洪水,损失可能越严重。
即使在干旱时期,北京特殊的地形也导致其遭遇的暴雨也比中国北方其他城市更多。 此外,长期缺水导致土壤疏松、沙化。 一旦连续大雨,不仅河水水位暴涨,大量沙石也会被冲入河中,容易淤积造成崩塌。
这次永定河的洪水,正是由于上游雨带停滞,浑水从山上倾泻而下,造成了几十年未见的灾难。
20世纪70年代,为了减轻天津市海河干流的防洪压力,在天津市北部开挖了一条新的永定河。 海河流域北部包括永定河在内的大部分洪水均可通过这条新航道流入渤海。 这样,当永定河泄洪时,对天津市区的威胁将大大减轻。
本网站转载其他媒体之作品,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权利所有人拒绝在本网站发布其作品,可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将视情况予以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