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生活网

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开门迎客十几年

编辑:生活网      来源:生活网      考古   文物   遗址   发掘   出土

2023-07-30 01:17:29 

开始考古发掘

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现已开放迎客

十年过去了

在这个不那么繁忙的博物馆里

展出的文物或将颠覆

人们对曹操的既有认知

从河南省安阳市出发,车程约40分钟。 经过大片农田、与农用三轮车平行的乡间小路、挤满村民的热闹市场后,视野陡然开阔。 出租车司机说,“这条路是2010年才修好的,但10年前,大部分都是闷烧的土路。”

这里就是漳河南岸的西高雪村。 漳河,这条最早见于《尚书》的千年古河,将河南安阳和河北邯郸从北向南分开。 这条河见证了魏、蜀、吴三国的正统斗争,也给大河两岸投下了一个永恒的谜团——曹操死后葬在哪里? 毕竟,“七十二疑坟”的传说从南宋以来就一直在民间流传。

通过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复原的复制墓道,参观者可到达博物馆地下展厅。摄影/记者李静

2009年,漳河南岸发现曹操墓的消息引发学术界和舆论的激烈争论。 如今,尘埃落定,从西高学村南新修的公路开车不久,向西拐,一条宏伟长廊的尽头,就是刚刚落成的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

从曹操墓考古发掘开始,人们就对这座博物馆充满期待,但十几年过去了,直到2023年4月29日,博物馆才终于正式向公众开放。 现在正迎来第一个夏季旅游旺季。 测试。 当人们走到气势磅礴的博物馆公园,看着博物馆门口那尊17.9米高的魏武挥舞着鞭子的雕像时,三国历史扑面而来,也许他们仍然心存疑惑。红心:千年历史之谜真的解开了吗?

“酒与歌,人生几何”

与17公里外、门口公交车拥挤的殷墟遗址博物馆相比,距离两省边境较近的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在夏季似乎显得冷清一些。 馆长孔德明说:“这里确实离市区较远,公共交通还没有建立起来,不过很快就会有一条公交线路搬到这里。” 此时来到这里的游客要么是对三国历史感兴趣的爱好者,要么是出于研究目的的学生,打卡观看热闹的普通游客较少。

三国时期,以黑色和红色最为昂贵。 以黑、红为主色调,还借鉴了汉代深檐博物馆建筑,带领人们走进地宫深处——为了将遗址展示与文物展示融为一体,博物馆利用遗址原有地形,1:1还原模拟墓道和墓室,无论是曹操墓的本体、神道、陵前建筑的地基,还是战壕、墙壁、陪葬墓……全部呈现出来。

在曹操墓被发现之前,西高雪村虽然名气不大,但几乎被纪念碑包围了。 向东行三十里,有曹魏至北齐时期的邺城遗址。 叶城与西高雪村之间,有一条贯通南北的千年古道,文献称“车马大道”。 曹操的出生地——古邺城遗址所在的河北邯郸,也一直在寻找曹操的坟墓。 毕竟,如今的河北邯郸磁县南部和西南部,漳河与滏阳河之间的平原以及西岗地区,都是连绵不断的土形丘陵。 这里就是传说中的曹操“七十二疑坟”所在地。 20世纪70年代,考古队陆续对这些疑似墓葬进行了系统的考古发掘、调查和文物征集,最终确认这些疑似墓葬并非曹操墓,而是东魏诸侯贵族墓葬。南北朝时期的北齐。 72个座位,不过100多个座位。

刚刚出版新书《这里埋葬曹操》、曹操高陵发掘工程亲历者的南方科技大学讲座教授唐继根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所谓的“七十二” 《疑似盗墓记》曾经给曹操冠上了“奸”的名号,或许也印证了他的盗墓经历。 “因为据说,他之所以设置可疑的坟墓,是因为他曾经设置‘发丘中郎’和‘摸金小卫’,挖坟盗墓。” 历史上有多少人因疑坟而赋诗? 辞官,羞辱曹操。 现在看来,疑似古墓不仅仅是一个传说,甚至可以说是一个错案。

曹操墓,无论位置、大小,史书中都有明确记载。 东汉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六月,已经身体不适的曹操下达了“遗令”,要求将他埋葬在荒芜的地方,理由是:原来的地面高度,墓穴既没有封死,也没有封印。 没有种植树木。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曹操病逝前,他又颁布了一份“遗令”,要求临终者以便服下葬,不得以金陪葬。 、银、珍珠、玉石。 这种“不封不树”的薄葬方式,改变了过去皇帝厚葬的习惯,对曹魏时期皇帝的丧葬规范产生了影响。

魏武王常用虎桉。供图/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

《三国·魏书·武帝纪》记载:“六十六岁,卒于洛阳”,“二月丁卯”。 曹操的灵柩到达邺城后,在夏侯尚、司马懿的陪同下,安葬在他亲自选定的邺城西南的一座小山上,当时称“高陵”(后来也称西陵)。

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二月,唐太宗在征讨高丽的途中,对曹操的高陵进行了高层访问,并亲自撰写了题为《魏武帝文》的祭文。 晚唐时期,李吉甫在《元和县志》卷二十中仍明确记载曹操的西陵在掖县西三十里处。 在宋代文献《外臣录》中,宋太祖赵匡胤曾下旨对高陵等十座陵墓进行保护,“居三户,年食牢中”。 可见,直至宋初,曹操墓仍保存完好,高陵的位置也已不是什么秘密。

然而,北宋岳石在写地理史《太平寰宇记》时,虽然也提到邺县有魏武帝、魏文帝、曾侯三陵,但从未指出他们的具体位置。 南宋时期,由于与金朝对立,出于政治需要,南宋将自己视为三国时期的蜀汉,将金朝比作篡位的曹操,因此开始鞭打曹操,曹操在民间的印象开始变成了汉奸。 据说曹操多疑多疑,死后人们无从得知坟墓埋在哪里。 渐渐地,便有了“七十二疑坟”的说法。 此后史书上就没有高陵的具体位置了。

明清时期,曹操的疑坟说演变成了生动的鬼怪故事。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的详细描述和渲染,使这个传说迅速在民间流传。

腐草冷烟,生命瞬间,曹操墓的真相从此被传说所掩盖,直到1998年,古迹环绕的西高雪村发生了一起事故。

“如朝露,往事苦涩”

1998年4月,西高雪村村民徐玉超在村西北捡土烧砖时,无意中发现一块略呈方形的青石,上面刻着文字。 这是墓志铭。 墓志铭的主人是卢谦。 吕谦墓志铭最不寻常的地方在于,它提到了魏武帝,以及魏武帝陵墓与吕谦墓的相对位置。 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魏武帝就是曹操。 没过多久,听到这个消息的盗墓贼就将目光投向了西高雪村。

曹操高陵考古发掘领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潘伟斌记得,2005年,他带人发掘南水北调中发现的一处重要墓地。在固安村,他听说5公里外的西高雪村也发现了一座大墓。 ,盗窃现象严重。 2006年5月,时任安阳县安丰乡党委书记直接找到潘伟斌,希望潘伟斌能够到现场评估被盗古墓的价值。

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展品。摄影/记者李静

被盗墓位于西高雪村村民烧砖瓦时挖出的坑内。 坑边太陡,他们绕道下到了坑底。 在大坑附近的东边悬崖处,潘伟斌一眼就发现地下有一个漆黑漆黑的深洞。 潘伟斌一手提着手电筒,腰间缠着一根绳子,顺着劫道缓缓下入洞内。 当绳子落下约3米时,他发现有一圈青砖的地方就是古墓的顶部。 盗洞穿过墓顶的青砖。 他留意砖块的大小,长约50厘米,宽约25厘米,平整的表面经过抛光处理。 凭借多年的考古经验和对魏晋墓葬的了解,他意识到这块砖的年代远超过一千年,而且墓葬规格很高。

当他继续往下滑的时候,他隐约感觉到脚下有什么东西。 他以为自己已经到了底部,于是松开了抓着绳子的手。 不料,他却摔倒了,滚进了一个深坑里。 当我回头望去时,那个洞只是一个小亮点。 在距盗窟口八九米深处,他拿起手电筒,此刻看清了:这是一座规模非常大、规格极高的砖砌墓穴。 这座古墓有不止一个墓室,而我现在所在的位置只是墓室的后室,还有前室和侧室。 后室的建筑方法极其讲究,顶部结构在考古学上称为四角尖式,具有诸侯乃至皇帝的规格。 这时,他想起了几年前发现的陆谦墓志铭。 “当时我个人就有了初步判断——这很有可能是曹操的坟墓。” 潘伟斌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让潘伟斌心情复杂的是,墓内多处都有被翻过的痕迹,甚至还有盗墓者留下的矿泉水瓶、方便面袋等。 。

2008年6月,潘伟斌向西高学古墓提交了抢救性发掘申请。 同年11月底,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准发掘,安阳县政府主动承担了发掘资金。 2008年12月12日,在一阵爆竹声中,这座东汉墓的发掘工作正式破土动工,拉开了一场震惊全国的考古发掘的序幕。 大家对这座神秘的古墓充满了期待。 墓主会是曹操吗?

如今,进入地下15米深处的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展厅,参观者首先接触到的展览部分就是高陵再现的过程。 为什么是曹操墓呢? 从展品到图片,博物馆都给出了详细的讲解,这在博物馆中是比较少见的。 这一切都源于历史上广为流传的关于曹操墓的神秘传说,河南省文物局于2009年12月27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安阳县安丰乡西高雪村被认定作为曹操的高陵,一时引起了争议和质疑。 有专家认为,在没有更有说服力的出土文物的情况下,现在说曹操“曹操”到来还太仓促。 曹操墓被“推断”的过程也被一些网友认为可疑:为什么说没有“七十二疑墓”呢? 王公贵族一般都用玉夔,为什么这里出土的却是石夔呢? 从古代风水理论来看,曹操墓应该在漳河北岸,而不是南岸……一时间,文化名人、收藏家、历史爱好者纷纷参与。 由于“围观者”太多,纯粹的学术问题逐渐演变成了社会事件。

现在回忆起这场争议,孔德明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三国的很多人物都有很强的“群众基础”。 曹操墓的消息一经公布,社会上有一些质疑是正常的,但应该本着科学的精神去做。 进行学术讨论。 “我们没有回避争议,而是一直在耐心地解释、解释。同时,欢迎有疑问的学者亲自来曹操墓看看,但没有人来,他们只是在媒体上说。”还有互联网,一点也不积极。触摸。”

当时,在众多的质疑声中,一些省市也在寻找曹操墓的声音显得相当强烈。 孔德明感慨道:“有些省市寻找曹操墓这么多年,终于在河南安阳找到了,我感到失落,情感上我们可以理解。”

随后,唐继根对争议进行了反思:“常识让很多人都认为,墓中一定有出土的墓志铭或印章等印有墓主名字的证据。当时,两者之间存在着差距。” “期待和信息,质疑是很自然的。现在回想起来,也许考古部门当时应该收集到更完整、更符合逻辑的证据;这不是一个新闻发布会来宣布结果。”

事实上,在正式举行新闻发布会之前,国家文物局已于2009年11月9日和12月13日邀请全国各地专家到河南安阳参加论证。环环相扣的证据链,缺一不可,涉及时间、空间、地点、时代特征等等,还有出土文物的相互佐证,更何况是一两个专家的仓促结论。” 孔德明说道。

“幸好,我唱歌是为了唱出我的意志”

2009年11月11日,可能是曹操高陵考古发掘中最难忘的一天。 经过近一年的考古,墓道已全部显露出来,墓室结构也已清晰。 这座墓规模巨大,全长近60米,面积约740平方米,最深处距地表约15米(相当于现代建筑的地下5层) 。 墓室分前后室和四侧室,规模宏大,结构复杂。 潘伟斌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当他们站在墓口时,就能感觉到这座墓的档次很高,墓主的地位不凡。 该墓的形制和结构与已知的汉魏诸侯墓相似,与曹操魏王的地位相称。

然而,随着墓道和墓室的清理工作,队员们失望地发现墓穴被盗严重。 11月11日下午,两名考古队员在前室走廊门口清理出一块石碑。 看到其他残石碑的两名队员都有些兴奋。 这是一块近乎完整的石碑。

回到考古队遗址,灰尘被吹散,石碑上写着:“魏武王所用的虎……”。 60多岁的考古队员商金山兴奋地跳了起来,大声喊道:“魏武王”,大家快来看,这里有“魏武王”!

队员们顿时围拢过来,想要亲手触摸石碑。 他们赶紧打电话给在另一站的潘维斌报喜:“找到了魏武王石碑。”

潘伟斌一时间百感交集,“无法用言语形容”。 还没来得及多想,他就急忙骑上自行车,赶往工地。 那天雪太深了,自行车动不了,他就丢下自行车步行。 到达车站时,潘伟斌的内裤已被汗水浸湿。 他径直朝屋内走去,朝着激动的人群走去,将那块石匾接在了手中。 他还记得当时的感觉,眼眶里充满了泪水,他把脸侧向一边,让自己的情绪稍稍平复了一下,然后又转过脸来,看向手中的石碑。

石碑下部稍有残缺,但“断茬”十分整齐。 他们记得前几天还出土过一小块石碑。 他们找到了那小块,将它贴在了破碎石碑的残茬上。 石碑上的铭文从上到下写着“魏武王常用的虎大戟”。

接下来的十天里,考古队共发现了59块刻有铭文的石碑。 这些铭文的作用主要是“记账”,记录这座陵墓中随葬品的种类和数量。 众多石碑中生活网消息,最珍贵的是八块桂形石碑,上面刻着魏武王生前所用物品的名称。 这些石碑上刻有“魏武王”的字样,证明这座坟墓就是曹操的坟墓。 证据链中最有力的证据之一。

除石碑外,墓葬中出土的器物、石像等文物均符合汉魏时期的特征。 该墓的位置与文献记载的曹操墓一模一样。 曹操生前的一些个人习惯也反映在西高洞的墓葬中:墓中出土了“安慰石”——文献记载曹操患有头痛; 墓中发现一块刻有“白皮刀”的石碑——文献记载,曹操生前铸就了“百剑客”……

墓中发现了三具人类遗骸。 其中,男性遗骸经骨龄分析约为60岁,曹操去世时年龄为66岁。 另外两具遗骸均为女性,一名 50 多岁,另一名 20 多岁。 据史料记载,葬于高陵的曹操妻子卞夫人,享年70多岁。 因此,多数学者认为墓中的老妇人并非卞夫人。 这就引起了一些疑问:卞夫人既然葬在高陵(指合葬),那么她在哪里呢?

孔德明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经过大规模考古勘探,在曹操墓的东北侧发现了一座大型墓葬。 时期高规格特征。 该墓尚未被发掘,为寻找卞皇后埋葬地点提供了新的线索。

西高雪墓与曹操之间还有几处“绝对绝”的独家对应关系。 比如,墓主人虽然被埋葬为“魏武王”,但死后吕谦的墓志铭中却称其为“魏武帝”。 公元213年,曹操被封为魏公,216年被封为魏王。 220年正月曹操去世后,入葬前,汉献帝赐谥号“武王”。 仅8个月后,曹丕称帝,曹操被尊为“武帝”。 唐继根说,在中国浩瀚的古代文献中,曹操是唯一生前可以称为“魏武王”、死后可以称为“魏武帝”的人。

“老人立足大地,志在千里”

当年,曹操墓被发现的消息一传出,大批媒体、考古学家和历史爱好者纷纷涌向该村,让西高雪村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轩然大波。 如今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正式开放,但热情却大不如前。 一位游客在社交媒体上表示:“我想象中的曹操墓可以与著名的汉代王陵相媲美,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留下的值得一看的文物很少了,有点失望。” ”

历史上,曹操墓确实多次被盗,最早可以追溯到北朝时期。 根据考古现场的证据,孔德明断定,曹操下葬时,无疑是遵循了他在《遗令》中所主张的,进行了薄葬。 不过墓内的陈设和规格也相当高,有石棺床,还有层层帘子,现在帘子已经腐烂,只剩下铁钩,石棺床的位置很清楚,“但东西都在”走了。”

“文物肯定有被盗的,而且还不少。” 潘伟斌说:“但是像海昏侯墓出土的金银珍珠玉器这样的被盗文物,我想是没有的。”

曹操死后,曹植曾写过一篇文章(注:一种悼文):“……印不存身,微服为莲;明器无纹饰,陶器为器”。贾……”表明曹操随明器下葬(古代人们下葬时带入地下的陪葬器具一般为陶瓷、木头、石质,多为生活器皿模型)未经加工修饰,陶器亦素。 高陵出土的陶器种类有礼器、餐饮用具、文具用具、游戏用品等,其体积较小,工艺粗糙,未上漆,与曹植的描述相符。 如今墓中见到的金银玉器,都是衣物、饰物等日常生活用品,与曹操在遗言中所说的并不矛盾。

一千多年来的传说和小说,给人们留下了斑驳、杂乱的曹操印象。 在戏曲中,他也是一个臭脸奸臣。 通过多年对曹操墓的发掘和研究,在潘伟斌看来,历史上的曹操并不“狡猾”,但言行一致。

事实上,关于曹操的争议早在三国时期就已形成两派,但世人因立场不同而对曹操的态度不同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过了一会儿,西晋《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称曹操为“奇人,超世奇人”。 经历过魏晋时期的王慎在《魏书》中将曹操与孙武、吴起进行了比较。 在曹操从英雄到“奸臣”的转变过程中,东晋、南朝、南宋是关键阶段。 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曹操与北方的军事对手没有什么区别。 正如唐继根所说:“特定政治形势下的政治决策和道德选择,让曹操无意中成为了历史的牺牲品。”

在高陵,那些出土的文物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拂去一千多年历史的尘埃,重新认识有血有肉的曹操。 墓中生锈的铠甲、铁刀、铁剑,是兵马的生命; “封树不封”,不埋玉衣,避良田耕种,是戒奢俭朴,捐钱务实;“魏武王常用的慰安石”,似乎蕴藏着这位老人的心声。常年头疼,外有强敌,内有忧虑的压力,墓中出土的八块写有“魏武王”字样的石匾,清楚地传达了一个信息:曹操在他去世之前,还只是一个“王”。据文献记载,曹操虽然能“树天子旗”,但他终究没有称帝。

“坟墓里有一个真实的生命。” 唐继根说,他研究了高陵的所有文物后,深受感动:“那些文物见证了曹操的一生,他真正能有所成就的时候,懂得如何克制自己。当时,人民贫穷,所以他反对以孝的名义将社会财富埋入地下。在三国时期,能达到这样的思想高度,实属罕见。

透过博物馆的玻璃展柜,那些刻有“魏武王”字样的簋形石匾、刀剑残片、陶盘、陶瓶,尘土飞扬,不起眼,与“金丝玉衣”、“长龙”相去甚远。信”。 宫灯等其他汉墓出土的“宝物”令人震惊、引人注目。 与第一次出现时的喧嚣相反,此刻他们静静地讲述着墓主曹操的一生。 也正是在这些诗中,我们今天才能真正理解曹操和他的诗:“故人立地,志在千里,烈士晚年,志在远方”。无尽的。”

本网站转载其他媒体之作品,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权利所有人拒绝在本网站发布其作品,可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将视情况予以撤除。

发表我的评论 共有条评论
    名字: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