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生活网

传统礼数带入互联网世界中的交流方式

编辑:生活网      来源:生活网      长辈   世代   联网   拜年   亲戚

2023-06-26 11:01:39 

几乎每个中国人的手机上都安装了微信。 截至2023年3月31日,微信及微信月活跃用户合计达13.19亿。 几乎每个人在微信中都至少有一个“家人群”,这些群通常以“相亲相爱的家人”、“家人”等来命名。 2018年,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调查结果显示,93.8%的受访者加入家庭微信群,家庭微信群已成为家庭成员沟通的重要方式。

每个家庭群体都由老一代和年轻一代组成。 线下,长幼遵循传统礼仪——“长幼有序”、“父引导子”的中华文化在中国已经根深蒂固了几千年。 是主流。

但当这种关系转移到互联网上——年轻人通常被认为是中流砥柱——一切都会改变吗? 换句话说,你线上线下和父母、叔叔阿姨阿姨的沟通方式是一样的吗? 您是否在如鱼得水的互联网中引领和重塑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方式?

2019年,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彦龙和学生王石磊开始了调查。 他们好奇的是,当深谙传统礼仪的长辈进入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网络时代,他们会如何表现、互动,是否会将生活中的传统礼仪带入网络世界?

受访者│王彦龙&王石磊

作者│北游

王彦龙和王石磊从选题的角度决定将重点放在老一代人身上。 因为无论学术研究还是行业报告,目标始终是年轻人。 他们被称为“数字原住民”,理所当然地被认为具有很高的媒体素养,而老年人似乎被下意识地忽视了。 尤其是农村的老人。 “深圳、北京有一些学者在研究老年人,但中国一线城市的老年人媒介素养和文化水平都很高。我想,为什么不从农村开始,关注老年人呢?”你周围。” 王石磊说道。

王石磊是山西省阳城县北流村人。 他发现,老年人,尤其是农村地区的老年人,通常被视为“数字落后者”。 社交媒体上,普遍认为年轻人“做事轻松”,中年人“跟风”,老年人总是“遥不可及”。 他们似乎被赋予了一种被动的形象,被困在数字时代,笨拙地试图跟上年轻人的步伐。 王石磊很好奇:“他们会主动建立自己的互联网使用方式吗?我们从所谓的精英、技术人员的角度看不起他们,觉得他们很笨拙,但从他们的角度来看,他们确实是被动而不高兴?”

作为一名95后,他并不是家庭群体中的积极成员。 相反,他将大部分群聊设置为“请勿打扰”。 家庭组就更特别了。 他很早就被列入了组助理,直到放假回家和亲戚谈心的时候才从组助理中释放出来。

这几乎是年轻一代的共同特征。 在接受调查的7个家庭群体中,年轻人都表现出相似的倾向:他们很少主动发起话题,往往在长辈发起话题时扮演“支持者”的角色,进行肤浅的回应和互动。

看来“网络原住民”正在不断放弃自己的权利。 比如,他们都将群聊冠名权交给了老一辈。 你的家庭群名中或许还包含着以下关键词:“相亲相爱”、“幸福”、“家庭”——这就是长辈们对良好家庭关系的憧憬。

又比如,老一辈热衷于转发“谣言”,年轻人总是一眼就能识别出来,却缺乏纠正的意愿。 调查过程中,群里喜欢纠正谣言的年轻人只有一名。 为此,他花时间在网上搜索验证内容的真实性。 他的研究生身份和有理有据的“反击”给了他权威,他很快就成为了家族集团中的直升机公司成员。 但对于其他年轻人来说,没必要为了纠正谣言而与长辈发生冲突。 “一方面他们可能不屑,但另一方面,他们为什么要和家里的长辈发生冲突呢?在共同的领域,他们会更有感觉,我们应该让他们说了算。”

年轻人的生活丰富且不断拓展,而家庭群只是他们众多聊天群中一个重要但关注度较低甚至很少开放的存在。 这就是“大方”风格,“如果不爱你,你可能连理都懒得理”。

但对于老一辈人来说,家庭群体意义重大。 他们的聊天群数量有限,家庭群组往往是他们发起的。 接受调查的七个家庭团体中有四个是由长辈建立的。 一位长辈这样描述家庭群体的作用——家庭就像枝叶,“大家庭就是大枝叶,小家庭就是小枝叶。有了这个群体之后,似乎这些树枝和树叶都被收回来了。”

如今,枝叶被聚集回来,投射在互联网上,成长为“家族群”的独特面貌。

王彦龙等人借用了“驯化”的理论。 该理论原指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将野生动植物的自然繁殖转变为人为控制的过程,例如将野生动物变成家养动物,宠物猫、狗就是这样产生的。

微信群也是如此。 作为一种通讯工具,当它进入私人世界后,也开始被赋予不同的含义。 毕竟,人们出于不同的动机开始群聊,并且用户根据需要不断“驯化”它们。 “这个群有和家人群、朋友群、同学群不同的东西,所以它才能成为家庭群,有些东西必须通过比较才能得到,只有通过比较,你才能感受到它的特点。”

在家庭群体中,驯化的主导者是老一辈,在这里,他们比年轻人更加努力、积极地构建家庭群体的面貌。 调查中,一位长辈认为微信群对家庭凝聚力和融合有很大帮助。 “大家都关注一切,谁生病了就赶紧打招呼,这样比较快,这个时候就可以看出凝聚力。他们需要后辈,他们有车,马上就可以回来。”

在长辈眼里,家庭群体应该是井然有序的。 2020年春天,王石磊去北流村一家五金店拜访了一位叔叔。 那是他的调查对象之一,六十多岁,皮肤黝黑,瘦弱。 两人在五金店门口坐下,升起炉灶,一路闲聊。 王石磊发现叔叔在家族里很有威严。 但现实生活中的他却很随和,可能是因为生意的缘故,他声音很大,性格开朗,直爽。

聊天的时候,大叔拿出微信,打开群聊给王石磊看。 同学之间气氛活跃轻松,他则主动、调侃、说“废话”。 他和他的同学在同一个村长大。 他们年龄相仿,彼此也很了解。 他们线下每隔一两周就会见面,而且没人害怕互相取笑。 但家庭群体就不一样了。 “在这个群里,我们是长辈,不能乱说,不能随便说一些笑话,说太多了,怕说错话。如果你在我们朋友群里的话,在一群同学里,就敢乱说,那不就不同了。” 王石磊将此概括为简单的“人格”维护,“少说话”成了维护威严的最佳方式。

人们试图避免家庭中发生冲突。 王石磊在一个家庭群里发现,群里有一对多年不和的亲戚。 但他们在团体中从不正面冲突。 在家人的共同认知中生活网报道,这是一个“比较公开的场合,要友善、宽容,但实际上底下有一些纠结的纠葛”。

一位56岁的家庭主妇告诉王石磊,与家人联系时,她更喜欢私下聊天,而不是群聊,因为总有“这家人不想让那家人知道”或“那家人不想知道”的情况。我不想让这个家人知道。” 大家都知道”,“毕竟有时候嘴上没有缝隙,心里却有。”

但现在,在微信群里,这些错综复杂的事情都被暂时掩盖了。 在长辈的视野里,当然应该是积极的。 因此,他们喜欢发宝贝、分享好消息、赞美别人,经常使用竖起大拇指的表情包,热衷于在群里转发励志、搞笑、养生的文章和小视频,并以此进行群聊意义建构:“其实这是一个快乐的群,你可以在里面发任何东西,讲笑话,提醒你注意身体,分享文章。你可以在里面说话,互相学习,并互相支持。” 一位长老告诉王石磊。

另一位61岁的女士知道,她转发的有关养生防疫的文章可能并不真实。 但她这么做还是出于一个简单的想法:无论真假,都要先告知家人,哪怕是假的,“并提醒他们”。

在这个过程中,年轻人放弃了自己的权利,却默许了长辈对家庭群体的设定,并通过沉默或积极回应来维持这样的环境。 王石磊认为,人们普遍认为互联网环境下的时代已经进入“后比喻时代”,这意味着年轻一代掌握了互联网技术——比如如何使用微信,并将其反馈给长辈。 表面上看,长辈们似乎是心态开放的被动学习者,但同时他指出,这种“权力”是“短暂的”,教育完成后,权力就会归还给长辈。 。 这在家庭群体中表现得非常明显,长辈的威严依然存在,年轻一代延续着与长辈的线下相处模式。

然而,尽管精通如何使用家庭群,但在长辈心目中,微信群仍然是非正式的休闲娱乐场所,并不能成为家庭的“会议室”。

调查始于2019年10月。当年11月,“南流幸福之家”群聊中,一位年迈的老人去世了。 虽然葬礼主办方在群里发布了讣告,但事后他还是一一给所有亲属打了电话。

2020年,由于新冠疫情的爆发,无法线下过年。 在“相亲相爱一家人”群里,一位长辈按照辈分挨家挨户地打电话。 王石磊很疑惑,问长辈:“他们不是都在群里拜年吗?怎么还打电话来?” 对方惊讶道:“为什么?不能走亲戚,打电话拜年不是很自然吗?” ?” 挂断电话后,长辈用微信红包一一给群里的晚辈们发零花钱。

“对于中国人来说,流程越复杂,就越能体现礼貌和周到。”王石磊说。 然而,这可能是暂时的。 1992年播出的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中,人们拨打电话拜年。 30多年后,电话的“地位”上升,成为一种正式的通讯手段。 “这里面有变化,也许有更新的方式来取代微信,让微信成为一种正式的沟通手段。”

作为一个把家人群带进群助理的年轻人,王石磊的手机总是处于静音状态,但他发现长辈们很少屏蔽群消息,手机也很少静音,哪怕是晚上睡觉的时候。 “他们心里有担忧,可能五六十岁了,担心家里的长辈突然联系不上自己,担心工作。”

经过八个月的田野调查,王彦龙和王石磊得出结论:至少在家族群体中,老一辈不是被动的追随者,而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牢牢占据了家族的驯化地位。优势。

与此同时,在其他互联网领域,他们也在积极构建自己的使用方式。 例如,在北流村,卡拉OK歌曲深受全民喜爱。 长辈们也许不擅长唱歌,但他们热爱唱歌,乐于分享。 经营五金店的叔叔有自己的卡拉OK群,里面都是年龄相仿的歌曲。 朋友们,大家互相喜欢,互相指正; 他们还喜欢在网上“种菜”,“他们会很努力,种菜,收菜……经过一系列的操作,平台可能会在一个月的时间里送出三斤苹果。”——苹果产地北方,旺季的时候,一元钱就能买到一斤。 从理性经济的角度来看,这并不是一件好事。 王石磊没有深究其背后的原因,但在他看来,他们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笨拙。 他们正在积极构建自己的使用互联网并享受乐趣的方式。

本网站转载其他媒体之作品,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权利所有人拒绝在本网站发布其作品,可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将视情况予以撤除。

发表我的评论 共有条评论
    名字: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