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生活网

这一届的“小鲜肉”和“小花”到底怎么了?

编辑:生活网      来源:生活网      挣钱   鲜肉   流量   颜值   盈利

2023-06-25 23:09:10 

今年的“小鲜肉”和“小花”怎么样了?

观察者网:您认为评判“流量明星”和“小鲜肉”有一个标准吗? 比如,很多明星也在艺术院校主修表演艺术。 他们的粉丝称他们为“小演员”,但不喜欢他们的人也会用“流量明星”、“小鲜肉”的称号来批评他们? 如何把握差异?

王海林:这些概念我都非常清楚。 首先,流量明星在电视剧时代被称为“收视明星”。 互联网时代,流量已经取代收视率成为衡量标准。 说白了,典型的流量明星就是爱优腾三大平台上产生的青年演员。 它们具有很高的流量价值,流量用来计算广告。 流量越高,广告费用就越高。 但这种模式现在正在衰落,情况正在发生变化。

而“小鲜肉”只是一个昵称,并不是正式的称谓。 主要指那些主要靠颜值吸引观众的男演员——不仅颜值出众,而且颜值也很高。 所以我不太同意有些人说“老戏骨曾经都是年轻鲜肉”。 价值从来都不是他最大的卖点。

再比如易烊千玺,就属于比较特殊的存在。 从“颜值出众”的标准来看,他一开始就很难被称为小鲜肉,但他出道时确实是个流量明星,但进入正规艺校接受训练后,我想他转型成了一名演员,不过虽然转型了另外一个赛道,但是相比同龄演技好的演员来说,他在流量上还是有优势的。 再加上一定的演技,更容易受到资本的青睐,脱颖而出。

总之,有一些人有意无意地混淆了这些概念,认为批评“小鲜肉”就是批评年轻演员,这是一种错误的认知。 我觉得业界一直都很关心年轻演员,并没有说要刻意批评和打压他们。 我们要针对的就是只注重外观不注重性能、只讲流量不讲专业的错误倾向。

观察者网:说到造型生活网消息,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的红毯照片成为了人们讨论的热点。 女演员们,似乎很少见到上一代“明艳动人”类型的美女了。

王海林:是的,确实存在这个问题。 我之前发过一条微博,说现在流行的《小花》似乎对男性观众没有吸引力。 我们以前的巩俐这样的女明星,索菲娅·罗兰、梦露这样的国外女明星已经不见了。

演员周冬雨出席上海电影节开幕式红毯(来源:网络)

一方面,我认为女明星的标准近几十年来被“网络审美”改造了,她们喜欢“白瘦”和“制片人”。 另一方面,她们也受到西方白左政治正确的影响,比如特朗普喜欢的丰满、金发、长腿美女现在被贴上了“低级审美”的标签,包括最近流行的“椰子树椰奶” ” 美学。 我认为这是“很土很粗俗”。

更重要的是,现在的好作品太少了,还没有成为主流。 如果大家都关注作品,那么就不会出现这样的艺术家形象,因为演员需要进入戏剧的形象,大家就不会关心你是胖还是瘦,而是关心你是否参与到人物塑造中。 ,你活在角色里吗? 但现在正是因为没有好的作品,艺人才活在综艺、红毯上。 高曝光度可以带来流量和商业价值。 所以说,艺人太单薄了。 她是女性,“性特征”并不突出。

拍剧不赚钱,就会有好的作品出来。 有什么问题?

观察者网:近期,电视剧市场上出现了一些优质剧集,比如《三体》、《飓风》、《漫长的季节》等。 您认为这些剧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好的例子和模式以后会被复制吗?

王海林:我觉得拍出好作品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现在拍剧不赚钱。

因为反正我也不赚钱,那我为什么不拍一些自己想拍的东西呢,不然以前赚钱太容易了,大家都把精力放在了赚钱上。 这几年赚不到钱,真正创作的人更自由。 没人关心你,我终于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

最近大家都在夸《漫长的季节》,但是这部好剧经历了很多磨难,比如撤资、换投资人等等,最终能坚持下来并不容易。 最近我经常在平台上问人:“你告诉我,12集的剧怎样才能赚钱?” (注:《漫长的季节》一共12集)因为我国是长剧模式,所以我们必须拉长盈利的长度,否则广告效果就出不来,投资人往往通过制作来赚取广告。剧集长、产量大。 不过,你找到了团队、编剧、剧本和导演。 12集成本3000万,最终销量4000万。 加上分销费之后,你可以赚几百万,基本上等于不赚钱。 但还是这一波人,拍40集就能赚几千万。 这就是目前的现状。

目前唯一的补救办法就是以某影院的名义进行包装、招商。 某影院近三个月要上映三部悬疑剧,最好一起招商。 但平均而言,单部剧还是赚不到钱的。 目前,平台仍占主导地位。 如果各大平台还没有找到投资者赚钱的模式,就很难转入良性循环。 这是我非常担心的事情。

观察者网:美剧似乎遵循每季10集左右的模式,但可以持续盈利。

王海林:是的,以美剧《纸牌屋》为例。 其制片人第一季收入 7500 万美元,第二季收入 1.5 亿美元。 它只有十几集。 这就是良性盈利模式的建立。 我们的国产剧还没有建立十几集的盈利模式。

美国电视剧《纸牌屋》

有人说,因为美剧英语有全球市场,全球收费加会员费的模式可以盈利; 但国内平台的会员数量一直都很高,但为什么我们却无法盈利呢? 这值得我们反思。 包括《觉醒的时代》在内,近年来国内出版的几部好作品,要么赚得很少,要么赔钱。 不应该是这样的。 我们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大的市场,怎么能不赚钱,我始终想不通。

我经历过电视剧时代。 那个时代大家都赚钱,电视台也赚钱,制作公司也赚钱。 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当时的情况。 当时电视台是量力而行购买电影的。 比如我每年的广告费是10亿。 如果算上人员工资和运营成本的话,只需要500到6亿。 花20亿买剧和版权是不可能的,因为我的收入只有10亿。 但到了互联网平台,情况就不同了。 每年烧掉200亿到300亿元。 他们不可能靠利润去买电影,但是你能赚到200亿到300亿吗? 不。

这导致大家一开始都很高兴,很多制作公司也赚到了钱,因为反正只要成本足够高,一旦流量做好了,无论如何都能赚钱。 后来大家的钱都用光了,制作成本还在,所以平台和制作方就没钱了。

观察者网:疫情以来,是否出现过这种“大家都没有钱”的状态?

王海林:疫情发生前就大规模出现了。 其实疫情期间还好一点,因为大家闲着没事就在家看剧,还买了很多会员。

但疫情对我们行业的影响是创造的滞后。 2021年,我们的电影市场将成为世界第一。 今年,我们的市场在放开之后强劲反弹,但仍然没有超过2021年,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的创作在疫情期间也缩水了。

之前我就开玩笑说编剧们感觉疫情期间没法工作了,所以大家应该多投入一些剧本。 但其实,我身边编剧的实际经历是,投资人会投资剧本并不是因为疫情,而是因为影院不能开业,投资人因为无法保证收入而无法筹集资金,更不用说投资了。 因此,疫情带来的滞后效应最早要到明年年中才能缓解。

本网站转载其他媒体之作品,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权利所有人拒绝在本网站发布其作品,可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将视情况予以撤除。

发表我的评论 共有条评论
    名字: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