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生活网

让民营企业频频“受伤”的谣言是怎样炮制的

编辑:生活网      来源:生活网      谣言识别

2023-07-22 22:07:30 

今年以来,全国各地密集推出优化营商环境、提振民企信心的“招数”。 对于民营企业来说,除了政策和资金支持外,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同样重要。

近日公开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要营造尊重民营经济创新创业的舆论环境,指出要建立部门协调机制,依法严厉打击敲诈勒索等利用负面舆情威胁的行为,完善相关举报机制,降低成本的企业权益保护。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网络上时不时出现各种针对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家的虚假不实信息:有的捏造事实,有的歪曲解读,有的恶意抹黑。 这些谣言借助网络平台迅速传播,导致不少民企频频“受伤”。

我不禁要问,这些让企业苦不堪言的谣言是怎么回事? 而如何帮助民营企业摆脱谣言呢?

来源:视觉中国

一段时间以来,网络舆论环境对于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家来说并不是十分友好。 一些谣言通过“爆黑料”、“泼脏水”、“谣言热点”等方式裂变传播,给企业造成较大影响。 总结起来,既有“明枪”,也有“暗箭”:

中国民营汽车企业__让谣言远离校园

例如,贬低一个人。 一些自媒体热衷猜测一些企业家的私生活,编造企业家家庭的故事,污蔑企业家“出走”,冒用企业家名义发表侮辱诽谤言论,或者在某些场合断章取义地发表言论,以期引发广大网友的热议和批评。

近年来,民企起诉自媒体、网站的案件层出不穷,其中不乏索赔巨额赔偿的案件。 尽管法律对虚假信息的管控越来越有效,但谣言造成的损害一度成为企业“难以承受的负担”。 不仅如此,炒作之后,一些民营企业家的真实形象很容易与舆论形象“绑定”,进而影响企业的正常发展。

例如,抹黑产品。 这种情况多见于抹黑食品生产和工业制造企业。 有的打着“科普”旗号,抛开安全剂量标准,纯粹在理论层面谈论某种产品成分“致癌”的可能性;

例如诽谤对手。 还有一些自媒体习惯于从公开的经营信息中肆意延伸和扩大,炒作企业经营状况,肆意添加吸引人们关注的内容,如“婚姻不和谐”、“高管分崩离析”、“资不抵债”等,让急需在资本市场投融资的民企举步维艰。

而“黑公关”的“围剿”也是少不了的。 他们往往与一家企业达成“拿人钱财,替人消灾”的协议,并对竞争对手发起舆论攻击,以损害对方企业形象、诽谤其商业信誉。

中国民营汽车企业_让谣言远离校园_

另一个例子是捏造的新闻。 一些大型私营公司经常因为自身流量而成为假新闻的目标。 比如,“某互联网大公司将把全球总部迁往新加坡”、“某公司跑路,供应商拿不到钱堵门追债”等虚假信息在网络上流传。

毛主席曾经说过:“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 那么,网络谣言“趁虚而入”攻击抹黑民企的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矛盾”呢?

一些外媒别有用心,针对中国民营企业。 一些外国媒体编造或散布一些谣言,故意抹黑、诽谤、唱衰国内民营企业,试图重创中国企业,以达到各种不可告人的目的。

2018年,彭博社散布中国公司在销往美国的服务器中植入芯片后门的谣言,导致多家芯片公司股价暴跌。 去年9月,该机构故技重施,编造“中国监管部门要求银行和部分国有企业查清其对某些公司的风险敞口”的假消息,给企业带来了极大的不利影响。 随后,该公司紧急辟谣,并宣布将起诉彭博社。

谣言背后,有人的“经济算盘”正在敲响。 尽管披着媒体外衣的“黑公关”违法犯罪行为屡遭打击,但仍有一些人受经济利益诱惑铤而走险,甚至与不法组织“勾结”操纵舆论,企图通过“黑汇票”向企业勒索“公关费”和“封口费”。

此外,还有自媒体及其背后的运营公司,试图通过争议性话题获取流量,热点就“炒”。 在网络上炮制大量有关企业和企业家的不实文章,是他们吸引粉丝的手段之一。 他们或许无意专门针对任何人,但他们也成为网络环境的重要“污染源”。

平台“用户保护主义”倾向。 一方面生活网消息,一些平台存在竞争焦虑,担心过于严格的管理标准会导致用户迁移到其他平台。 因此,在处理相关账号时,总是“不愿这么做”,导致非法账号“下次还敢这么做”、“再次得罪”。 有些平台仍然享受流量共享,自然对此视而不见;

企业应对“谣言攻击”的“粮草”不足。 一些企业面对网络谣言攻击显得束手无策,担心“强硬”会引发“舆论海啸”,因此选择保持沉默;

也有一些企业自以为产品质量过硬,经营状况良好,置之不理,不怕诽谤。 这也助长了一些自媒体的嚣张气焰。 他们甚至专门针对大公司,认为“大公司一般都不愿意找麻烦”。

不可忽视的是,有时企业维权、应对谣言更麻烦、成本更高,但谣言就像“打不死的小强”。 当然,也有一些企业确实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缺乏信心,只能冷静下来。

来源:视觉中国

一些企业曾呼吁网络谣言不仅针对一家企业、摧毁一个行业,而且日益成为误导公众、危害公共安全的根源之一。 “网络雾霾”应该像雾霾一样对待。 如何治理? 笔者有几点想法。

企业自身实力雄厚是前提。 优化营商环境并不意味着舆论要放弃对企业的监督。 一切保障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都是建立在企业合法运作的基础上的。 只有“挺直腰板”,才能有底气,不怕抹黑。 此外,还要善于回应网友关切,向社会讲述自己的故事,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面对谣言最好的武器就是迅速说出真相并采取法律措施。

_中国民营汽车企业_让谣言远离校园

平台帮不了坏人。 归根结底,许多网络平台并不是纯粹的科技公司或文化企业,而是具有鲜明媒体属性的公共领域,这决定了它们对内容控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不能以利益和流量为驱动。

平台可以尝试寻求技术解决方案,完善算法识别机制,减少虚假信息传播。 还可以通过优化用户账号管理处罚制度、流量分配规则、举报受理机制等,让违规账号真正“无利可图”、“付出代价”。

管理部门用好“手术刀”,而不是“大锤”。 世界各国互联网治理的诸多经验表明,网络谣言的监管需要精细化的措施,简单粗暴的措施很难取得成效。 监管部门要执法,而且要细粒度。 要严厉打击造谣者和“玩家”。 即使是尚未造成大危害的“小恶”,也不能放任不管。 必须实行合理监管、强管理、严监督。

7月21日,公安部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打击网络谣言专项行动成效,表示对于编造网络谣言的违法行为,不仅要追究违法行为人的责任,而且要追究发布、传播网络谣言的当事人的责任。

今年以来,浙江也针对散布谣言、诽谤浙商、浙企的行为及时采取有效监管措施,向社会释放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的明确信号。

广大网友已经培养出了“谣言抗体”。 作为网络舆论场的主要参与者,每一位网民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时都应该保持一定的批判性思维:不要被“头条党”引入歧途,不要为“黑公关”加油,更不要因为少数人的“仇富”而对民营企业家进行“喊杀”。 要提高“谣言免疫力”,避免成为谣言的“谣言”。

《意见》提到,民营经济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推动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力量。

保护民营企业、企业家免受谣言干扰和伤害,更加明确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是全社会的态度。 有人说,企业是社会创新的主体,企业家是创造社会财富的引擎。 只有营造畅通的营商网络环境,让企业“轻装上阵”,才能不断凝聚发展共识,提振发展信心,激发创新创业创造力更大活力。

本网站转载其他媒体之作品,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权利所有人拒绝在本网站发布其作品,可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将视情况予以撤除。

发表我的评论 共有条评论
    名字: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