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友徐先生在睡前用手机刷A视频平台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午夜12点后,系统会推荐一些疑似未成年人跳舞的视频。 在这些视频中,这些小女孩模仿大人的衣着打扮,对着镜头跳着暧昧的女团舞……
徐先生告诉上游新闻(报道邮箱)记者,他是第一次使用该APP,并没有设置任何相关偏好。 他不明白系统为什么会推送这些内容,这让他感到有些不解和不爽。 “这些视频看起来非常不舒服。”
除了A视频平台外,上游新闻记者蹲点了多个视频平台,发现都或多或少存在类似情况。 对此,该律师表示,这说明该平台并未充分履行午夜审慎监管义务。
混乱:未成年女孩跳舞的视频疯传
根据徐先生提供的线索,上游记者通过手机A视频平台搜索到相关账号。 以“最爱XX”这个账号为例,看起来就像一个十几岁的小女孩。 6月17日,她上传了一段视频:身穿低胸裙在镜头前蠕动,稚嫩的脸庞与火辣的连衣裙显得有些不协调。 截至7月20日,该视频已获得3100个点赞和146条评论。 很多评论看似意味深长,“穿成这样才有灵魂”、“很好看,我喜欢”、“多拍点”。 不过,也有不少评论提醒小女孩,“是不是有点太暴露了?” “小妹妹,注意隐私!”
▲ 未成年少女模仿成年人跳舞。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另一个IP显示为广东深圳的A视频账号“你家XX”,简介为“每天更新日常,跳舞,手势舞”。 看起来是一个十几岁的小女孩。 7月14日,该账号在#爱舞舞的女孩#下发布了一段模仿女团舞蹈的视频,并配文“活泼可爱的小美女”。 在这段视频中,小女孩跳舞的时候显得过于成熟,完全与她的年龄不相符。 该视频目前已有超过3900个点赞和187条评论。 评论区里,有不少露骨的评论。 当然,也有评论表达了担忧和质疑:“未成年人这样跳舞真的合适吗?”
上游新闻记者检索发现,早在2018年,《中国青年报》就曾报道过类似乱象——当年3月28日,有网友举报A视频平台“压倒未成年萝莉露腿露身”。 在一段名为“宝贝生日快乐”的视频中生活网报道,一名未成年女孩赤裸上身,而一名成年男性站在一旁。 引发公众关注后,该平台官方客服发布声明称,被举报的用户均为正常家庭用户,但由于儿童隐私保护意识不足,导致其上传的亲子视频令观看者感到不舒服。 当时有专家认为,一些“洛丽塔秀”中含有未成年人裸露或裸露的视频,属于刑法意义上的“淫秽罪”。
除了A视频平台外,很多视频和社交App上也存在类似问题。
上游新闻记者在某热门社交平台搜索“校服”关键词,发现帖子数量超过51万条。 其中,不乏出现在显眼位置的“纯欲女高中服”、“少女写真校服”。 这些帖子中的许多女孩穿着暴露,行为暧昧。
记者检索发现,2021年,央视《晨报》栏目在社交平台上曝光了“存在轻微性暗示”的话题。 当时,央视记者进行了两个月的调查,发现存在泄露未成年人隐私、评论审核不严、未成年人蹭体侧视频等乱象。 在一段以“深圳校服”为主题的一分钟视频中,镜头跟随一名小学生穿过教室,进入女厕所。 弹幕上满是“给你介绍一下”之类的轻薄话语,还有人询问学校地址。
在其他一些曝光的视频中,一些未成年人穿着睡衣、吊带在家中自拍,或者不经意地将手机摄像头对准身体的私密部位,给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据媒体报道,一位摄影博主曾在某平台上发布了一组自己15岁妹妹的照片。 照片中,这位 15 岁的女孩穿着比基尼和半透明露肩上衣。 看看这个博主的其他作品,大多数都只有几十个点赞。 而这部作品的点赞数达到了4000+。 对于未成年人穿比基尼是否合适的问题,博主回应道:“都什么年纪了,你懂穿衣自由吗?”
值得一提的是,不久前,人民网批评了“奶辣风”的穿搭。 紧身裙、低胸连衣裙、高跟鞋,这些成人的衣服穿在四五岁的小女孩身上显得非常不协调。 电商平台上,存在不少穿着性感服装的童模照片作为产品宣传图片; 在社交平台上,不少家长分享为孩子设计的“辣妹装”。 人民网对此批评道,“所谓的‘奶辣风’,无非是一个奶声奶气的孩子装扮成辣妹的样子。暴露的衣着、性感的姿势、稚气的脸庞,这样的反差让人感觉不是‘可爱’,而是‘愚蠢’——这么成熟甚至性感的童装是什么卖的?在商家和家长的勾结下,孩子成了人们吸引流量的工具。”
如今,虽然上述争议作品大部分已被下架,但类似视频仍难以彻底杜绝。 为什么会反复重复呢? 归根结底,还是“蹭边”带来的流量和效益在起作用。
监管:各大平台如何加强审核
色情暗示、软色情一直被视为“流量密码”。 那么,涉及未成年人的性暗示和软色情内容是如何赚钱的呢?
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在网络上出售未成年人的并排图片和视频,甚至出售涉嫌猥亵儿童的视频,甚至还有家长参与。 据媒体报道,不法分子非法拍摄、出售儿童色情视频或图片,猥亵、侵犯儿童牟利,形成黑色产业链。 这些团伙潜伏在付费会员论坛、社交软件群、网络直播软件、网络游戏社区等,进行线上线下交易,危害极大。
▲家长给孩子穿的“辣奶式”穿衣风格饱受诟病。图片来源/网络
除了出售舞蹈视频外,利用未成年人的盈利模式还包括线下陪伴、语音聊天、游戏陪伴、内衣广告,甚至涉嫌垃圾的表情包。 以儿童内衣为例。 《北京青年报》2021年报道,北京的张女士想给家里的孩子买内衣。
记者在多个网购平台上以“儿童内衣”“儿童内裤”等关键词进行搜索,发现不少类似图片。 一些网店的购买页面上的广告标有不雅语言,图片中突出显示男孩和女孩的私处。 此外,一些表情符号还附有性暗示文字,将其变成付费产品。 这样一套表情包只要几块钱就能买到,里面的表情包有上百个。
对于如何加强平台监管,21日上午,上游新闻记者通过“未成年人关爱热线”联系了A视频平台。 一名客服人员详细记录了几条引起网友不适的视频留言,以及评论区的那些露骨留言,并表示将核实处理。 该客服还表示,一旦发现涉嫌垃圾的视频或评论,一定会尽快处理。
从技术角度来说,为什么总是会看到诸如抢边视频或露骨评论之类的“漏网之鱼”? 这可能与平台审核机制有关。 据媒体报道,由于不少平台采用“机器算法+人工审核”的方式,在处理海量信息时可能会出现遗漏。
某视频平台2020年财报显示,内容审核者数量为2413人,仅次于产品和技术。 另一个平台有近千名审核员。 然而,机器算法筛选一般采用关键词设置和图像分析,最终控制敏感内容的重任仍然落在人类审稿人的头上。 此外,用户投诉、举报也是“强制”平台审核的方式之一。 某视频平台客服表示,一旦收到用户投诉,平台会迅速介入,采取的处理方式包括删除违法信息、警告发布者、禁止言论甚至封禁账号等。
从法律角度来看,各大平台作为内容载体,应该承担哪些监管责任? 作为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家长应该如何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 河南泽金律师事务所主任付健律师认为,网络平台的用户在发布内容时必须经过平台的审核。 如此多的未成年人视频在深夜出现在APP推荐页面,表明该平台并未充分履行深夜“审慎监管”义务。 这些平台作为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对用户发布的内容,特别是令人反感、违反公序良俗、违背社会良风的用户和视频进行审查,规范自媒体网络秩序,净化网络环境。
傅健律师认为,父母作为未成年人的监护人,负有法定监护义务和责任,应精心保护未成年人的隐私。 同时,对未成年人进行合理的性教育,帮助孩子树立积极的价值观,自觉抵制低俗趣味,杜绝不良习惯。
本网站转载其他媒体之作品,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权利所有人拒绝在本网站发布其作品,可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将视情况予以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