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生活网

昆德拉:昆德拉与我们的语境发生了一种关系?

编辑:生活网      来源:生活网      文学历史   西方世界   文化   文学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2023-07-12 21:04:08 

今天我要讲的话题是:昆德拉和我们。 一位来自中欧小国的作家受到中国人如此多的关注和讨论,似乎已经超越了文学的范畴,与当下的中国语境有关。 这种关系是如何产生的? 这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今天我尝试从这个方面来谈谈昆德拉。

一、昆德拉在中国的介绍和接受

第一个将昆德拉引入大陆的是美籍华人学者李欧鹏先生。 1985年,他在《武汉日报》上发表文章,谈论南美的马尔克斯和东欧的昆德拉,认为他们是当代最重要的两位作家。 这篇文章很少受到关注,几乎无人知晓。 当时,马尔克斯的作品已经被翻译成中文。 从写作的角度来看,马尔克斯的影响力似乎更大。 甚至曾经有一段时间,作家们写小说,喜欢以“很多年后,我……”的句式开始,但现在看来,那种割断历史的文化探索无法解释伟大的事物。这百年历史的必然性对中国的影响。 至于昆德拉,我觉得主要是给我们一个新的思想修辞,一个批判的角度。

我自己翻译了昆德拉,完全是出于偶然。 1986年的时候,我刚刚研究生毕业,可以暂时逃离自己的专业。 因为我更加关注当代文学,对新时期以来的作品感到不满,中国作家也在批判、反思,但总觉得没有分量。 什么。 当时卡夫卡、萨特的作品已经被介绍出来,荒诞的概念也已经为人所知。 恰巧我认识的一位美国学者来中国学习。 她研究梁漱溟,喜欢文学。 她随身带着一本《为告别派对》,离开时扔给了我。 读完这本书,我感受到了一种不同于卡夫卡的荒诞。 这么说吧,有一种家族相似性,就是罗素所说的社会主义文化圈的现象。 例如,书中有一个细节。 当一位妇科医生的朋友来探望时,医生让朋友穿上白大褂去产房观察,非常随意、自然。 我也从我的医生朋友那里听到过类似的故事。 这在西方社会是不可想象的,在我们虚假的意识形态宣传中也是不可想象的,但这确实是我们的正常生活。 道德道德。

在此之前,我接受的只是精英文学观和欧洲美学的教育。 索尔仁尼琴写到了人性的沉重,我理解并且喜欢。 昆德拉写到了价值的丧失。 这种讽刺,但同时又不缺乏批判性的力量,对我来说有点新鲜。 读完后,我给几个朋友讲了,我也有同样的感觉,就让我翻译来读,并没有什么功利的目的,只是为了给他们看。

此时,韩少功也在翻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当他听说我翻译了昆德拉的书时,他告诉了作家出版社。 将稿件带到北京,会见编辑白冰和崔爱珍。 当时我不太确定。 在他们的办公室里,我记得崔爱珍对我说,你看起来很有学生的样子。 我想我当时应该表现得可疑、质朴,手里提着一个手提箱,里面装着一本关于性和政治的书。 听了这话,我确实有些郁闷。 难道我的脸真的这么无辜吗? 担心是不必要的。 第二天,崔爱珍打电话给我,说出版社准备出版,她担任主编。 现在想来,当时这些编辑是冒了一定的风险的,正是他们对文学的理解才使得这本书问世了。

之后,我翻译了《笑话》和《住在别处》。 这个时候,人们已经开始认识昆德拉,讨论文章出现了,压力也开始出现。 比如,《笑话》的出版本身就是一个笑话。 1989年,捷克大使馆似乎曾表示反对。 它怎么能出版一本关于持不同政见者的书呢? 所以暂时不能出去,必须等待。 到了 20 世纪 90 年代初,捷克共和国没有出现任何问题,该国也没有出现任何问题。 中国的出版形势总是时松时紧。 看来当局一直喜欢开个玩笑,让作者和读者在其中体会到一种特别的兴奋和焦虑。 后来稍微轻松了一点,两本书就出版了。 2002年,上海译文出版社购买了昆德拉全部作品的版权,并以法文重新出版。 还记得我翻译完《笑话》后联系了这家出版社,但他们的编辑正在编辑海明威这样的书,从未听说过昆德拉,婉言谢绝了。

_米兰凯旋门在哪个国家_米兰昆德拉百度百科

昆德拉很快就被中国人接受并成为时尚。 东欧当代文学和思想引起了中国人的关注,它不再仅仅面对西方现代主义。 曾经有一段时间,昆德拉几乎总是被称为,大多数人都用存在主义的角度来解释他。 暨南大学博士生李凤良还编着了一本关于昆德拉的资料集,题为《对话的光环》。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两位女学者。 一位是艾晓明。 她首先编辑了一本评论昆德拉的书。 她还写了一篇长文,由乐代云先生作序。 她后来对王小波的介绍和了解,或许奠定了她当时的思想基础。 另一位是崔卫平,后来从昆德拉到哈维尔、米奇尼克,介绍了东欧政治哲学。 目前,两人都是知识界非常活跃的人物。 昆德拉让很多中国人把目光转向了东欧。 这或许是当代思想史上值得铭记的事件。 我们承认西方文化是主流,这是事实,但我们不能忘记东欧和俄罗斯。 毕竟,他们很相似。 泥土,相似的语境,面对无尽的黑夜,我们很多人可能都喊出了同一个声音。 对于缺乏本土智力资源的我们来说,东欧和俄罗斯的当代思维是一座丰富的矿藏。

有趣的是,与昆德拉相比,更早介绍的索尔仁尼琴并没有那么受青睐。 我本人非常喜欢索,他的制度批判成为二十世纪人类最有力的见证。 但大多数中国作家不喜欢他,说话都带着轻蔑的表情,认为索的东西不是文学,好像他们的东西就是文学一样。 我也经常思考这种现象,认为从时代的角度来看,可能有以下三个原因:

首先,索从社会学的角度描述了他们生活的社会,而坤则从美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描述了他们生活的社会。 当时的背景是审美文化方兴未艾。 其次,索有很强的价值观。 坤是一种解构性的价值,符合中国人逃避崇高的愿望。 崇高之美不属于中国传统文化。 这是一种对抗。 集体创伤记忆挥之不去,人们不想再谈论任何价值。 三是由于文化移植的变异,西方文化本身就充满矛盾,汉语的翻译和应用被曲解。 前者和西方人一样,不分为两种理性、两种民主、两种自由。 昆德拉批评俄罗斯人的不平衡,把情感上升到价值,从而导致了极权主义的灾难。 布罗茨基反驳说,这场灾难源于西欧的理性。 两位伟大的作家在那里与鸭子交谈。 后者如误译、误读。 最大的误译就是将昆德拉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翻译为“”,这与昆德拉的原意恰恰相反。 Kitsu是一个中文单词,意思是取悦世界。 从此,全国开始谈论媚俗,甚至把这个词存进了手机里。 我想,很大程度上,正是误解造成了昆德拉的走红。

将昆德拉视为反媚俗的人是文化误解的结果。 这就好像用存在主义来解读昆德拉,试图在他的作品中寻找一种形而上的意义,而这正是昆德拉所讽刺的媚俗。 事实上,昆德拉与存在主义无关。 加缪曾说过,《局外人》的主人公对绝对有着热情,而昆德拉显然恰恰相反。 由此可见,昆德拉在当下的中国语境中已经成为一个暧昧的存在。

二、昆德拉作品的基本主题

迄今为止,人类的一切精神活动和产物都是为了解决人类的死亡问题。 金字塔墓穴中的壁画、康德的星空和道德律都指向不朽的思想。 在此基础上,人构建了自己的意义世界。 正如韦伯所说,人是自己编织的“意义网”中的动物。 任何存在都是有意义且可发现的。

_米兰凯旋门在哪个国家_米兰昆德拉百度百科

例如,我们习惯用历史的必然性来解释事件。 我认识一个年轻人,他的祖父在文革期间自杀了,但他并不讨厌那个时代。 他认为从历史进步的角度来看这是可以理解的。 对他来说,意义比人更重要。 其实,作为一个普通人,你以为你是谁? 你根本不创造历史,你只是承受它。 多年的教育让我们每个人都能够用一套历史必然性理论来认为存在是合理的,而个人价值却被湮灭了。

又比如,在对待顾城之死时,也有人采取了一种文学上的必然性来为他开脱。 然而,文学并不是一种特权。 按照常理,杀人就是杀人,没有任何崇高的形而上的理由。 然而,人们往往喜欢在意义领域寻求高于常识的判断。 这就是昆德拉的思考方向。 他找到了一个概念来指代这种人对有意义的世界的向往。 这个词,我翻译成“媚俗”。

根据流行的版本,这个词起源于十九世纪的德国。 原义是指保留一些破布作为生活中某件事的纪念。 西班牙语词典的解释是指那些笨拙、做作的艺术品。 因此,将其翻译为“”,用来指称流行文化的品味,也未尝不可。 在西方,媚俗一般指的是中产阶级的现代性和中产阶级的艺术品味。 美国抽象艺术理论家格林伯格曾写过一篇著名文章《媚俗与前卫》,用审美现代性对抗中产阶级现代性。 但这是西方背景下的解释。 今天中国使用的这个词也是西方意义上的,而不是昆德拉意义上的。

昆德拉重新诠释了媚俗这个词。 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他说媚俗拒绝一切非本质的东西。 “狗屎”这样的词以前不可能出现在印刷品上,因为它没有任何意义,也不是本质。 作者在书中写下了两滴泪水。 第一滴眼泪是看到草地上奔跑的孩子时感动的,第二滴眼泪是为了草地上奔跑的孩子与全人类在一起而感动的。 第二滴眼泪是媚俗的。 它要求统一并排除一切个性。 简而言之,媚俗是一种伪崇高。 用分析的语言来说,媚俗是一种对自我伟大的不真实的热情。 这与中文中媚俗的含义正好相反。 将其代入萨宾娜的引言:我的敌人是伪崇高,而不是共产主义。 所以,你可以说王朔媚俗,但不能说他媚俗。 张承志和张伟都是庸俗的。

下面我就用这个解释来尝试解读昆德拉的作品。

《笑话》是昆德拉的第一部小说,也是他在捷克出版的唯一一部小说。 主角喜欢开玩笑。 他在给女友的明信片上写下了“托洛茨基万岁”、“乐观是人民的鸦片”,却遭到女友的斥责。 出来后,他想要报仇,就去勾搭那个搞他的男人的老婆。 没想到,男人正好有了新欢,急于将妻子调出去。 同时,他也发现,对于正统意识形态的蔑视,那个人现在比他还要激进。 他的痛苦是徒劳的。 我因为一个笑话而被定罪,20世纪80年代也写过伤痕小说,但最终都落在平反后的感恩上,“笑话”本身就失去了讽刺的意义。

_米兰昆德拉百度百科_米兰凯旋门在哪个国家

这就是捷克式的幽默,不同于英国式的(克制叙述),更不同于中国式的幽默。 中国人只有性幽默感。 例如,当今流行的政治笑话和民谣大多是色情笑话。 它们具有解构的功能,往往比严重的抵抗更有效。 但因为是精神的向下运动,所以有一种大家一起坠落的快感。 捷克幽默是一种对存在的荒诞感,用夸张来表达对夸张事物的讽刺。 比如哈塞克的《好兵施维克》,是对宏大战争的一种戏谑的态度; 克利马谈到了布拉格精神,也谈到了捷克人在建筑上对埃菲尔铁塔的模仿。 捷克人的文化心理来自于它的历史,它融合了斯拉夫、天主教和犹太教三大文化,并受到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洗礼。 所以,他们不喜欢绝对的、夸张的情绪。 他天生具有解构意义的能力,不喜欢各种庸俗。 小说中,主人公用性来消解政治,但性也是靠不住的,而且还是失败的。

相比之下,张贤良的《绿树》也是写苦难的,但作者相信政治的纯洁性和爱情的纯洁性,使主人公最终通过爱情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现在读起来,你一定会觉得平淡、虚假、恶心。 这项工作的失败既是道德上的失败,也是毫无幽默感的庸俗失败。

《为告别派对》现译为《告别华尔兹》。 现在看来这本书的书名是误译的。 如果我们从媚俗的角度来看,这个标题还有其他含义。 华尔兹实际上是一个隐喻:舞者。 在人生舞台的聚光灯下,努力展现自己高大的形象。 主人公雅库布是一位政治异见人士。 他受过很多苦,身上总是带着毒药。 他的解释是,这样,他就可以掌控自己的命运。 同时,他一直照顾仇人的女儿,并以此为荣。 最后,他的毒害死了一名无关的女护士,而他则沉浸在玄学的思考中,扬长而去。 就文学形象而言,雅库布是一个思想深刻的人; 但从常理来看,他只是一个杀人犯。 他照顾敌人的女儿并随身携带毒药,这也成为一种媚俗的姿态。

《生活在别处》是对二十世纪革命发生的美学解释。 本书讲述了青春、爱情和革命之间的关系。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是一个再熟悉不过的个人心理成长过程。 作者发现诗歌的思维方式是生活在别处,这是媚俗的。 主人公从文学之路走上革命之路,最后背叛了女友。 他不是一位平庸的诗人,但他对人性神性的追求却导致了反人性。 因此,诗歌的相遇就是现代历史的相遇,正如昆德拉所说,这是“诗人与刽子手共同统治的时代”。 这说明媚俗会阻碍常识,甚至扭曲人格。 比如张伟的《精神背景》反对市场文化的媚俗,呼唤虚伪空虚的精神,想要回归毛泽东时代的纯粹。 且不说那个时代是否是理想世界,他的问题是看不到当下大众文化背后的权力策略运作,缺乏常识眼光。 他太崇高了,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 随便问问那些被抢了土地的农民、拿不到工资的农民工、死去的煤矿工人的亲属,你就知道今天中国的真实背景是什么。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最著名的,它使用了巴赫金所说的复调音乐。 里面有四个人,特蕾莎和弗兰兹属于媚俗类型。 特蕾莎最尴尬的记忆是,当她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她的母亲在房间里走来走去,脱掉衣服,大声放屁。 后来她决心返回被苏联占领的祖国。 托马斯和萨宾娜属于反凯奇派,他们拒绝在抗议书上签名并加入国外的异议队伍。 托马斯后来改变了,和特蕾莎一起回到了祖国,定居在乡村。 萨宾娜依然如故,对祖国的兴趣越来越少,最后只身漂泊海外,孤独地死去。 她是一个彻底的怀疑论者,不相信任何有价值和意义的世界。 所谓存在之轻,就是指这个意义。 这部作品是昆德拉写作的一个转折点,离开了本土语境,转向了世界范围的媚俗审视。 但在作者的笔下,托马斯的死依然是忧郁的,保持着理性与情感的平衡。

《神仙》描写了两姐妹,一个是媚俗、多愁善感;一个是媚俗、多愁善感。 另一个是反媚俗的,对一切都持怀疑态度。 作者进一步追溯了媚俗的根源生活网资讯,即人们对永生的渴望。 其中就有一位歌德的情人。 歌德是一个非常理性的人。 马克思曾经说过,他拖着一条平庸的尾巴。 他的情人向他求爱,并写了许多情书。 在昆德拉看来,这实际上是为了达到永生。 就像有人记日记一样,他心里随时准备将其发表出来,传给后人。 昆德拉将这种渴望称为“灵魂的虚胖”,他对于情感的表达除了讽刺之外别无他意。

《慢》仍然是复调的、政治异见者和昆德拉本人。 1989年后,这位异见人士成为国家领导人,并来到法国参加国际会议。 他高贵而勇敢,不是政治家。 他的性格也有点害羞,害怕在公共场合露脸,也害怕看到自己赤身裸体。 他说话的时候,内心升起一股激情,充满了对爱情的渴望。 昆德拉称他为“舞者”,但在我看来,这个人物的原型可能是哈维尔。 布拉格之春之后,他们内部就是否公开造反展开了争论。 罗曼·罗兰写贝多芬传记时,开头有一句话:打开窗户,让英雄的呼吸进来。昆德拉则颠倒了这句话,在小说的结尾写道:打开窗户,让呼吸进来。在他看来,无论是专制还是反抗,只要以高贵的面孔出现,就是媚俗。

自20世纪70年代移居法国以来,昆德拉早期作品中的伤感情绪越来越少。 虽然他的智力依然很高,但缺乏吸引力。

三、昆德拉的文化意义

有人读昆德拉,说他反对媚俗,但他本人就是媚俗。 其实这个误会都是翻译造成的。 昆德拉并不反世俗,相反,他喜欢喧嚣的世俗主义。 他在文章中说他主张十八世纪的启蒙理性,但我认为他在社会观上更接近英国的经验主义。 在我看来,大陆理性主义与英美经验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宇宙是否存在秩序。 顺序是有意义的,反之亦然是没有意义的。 昆德拉认为,寻求意义是人类的基本条件,只有在多元化的社会中,我们才能或多或少地摆脱媚俗。 他借用海德格尔的“生命世界”,实际上主张消解意义,回归经验世界。 生活的世界是多元的、异质的、不确定的,但极权媚俗却想强迫每个人都为一项崇高的事业而感动,并认为以凳子为象征的无意义的生活只存在于西方社会。 在今天的西方,后现代主义似乎正在处理这个问题。 福柯对话语主体的解构使他对大陆启蒙运动的合理性合法性提出质疑,并认为启蒙运动的唯一成果就是怀疑精神。 所以在西方,有人把昆德拉归为后现代主义者。

昆德拉对极权主义左派根源的探索是深刻的,至少是新颖的。 尼采说上帝死了,但西方人找到了历史概念作为新的终极替代品。 这段历史的逻辑是: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必须牺牲今天的幸福。 从常识来看,这当然不合理,但这种来自基督教的错误教义曾经具有巨大的审美吸引力,因为人类对牺牲的渴望就是对永生的渴望。 结果,数百万人被监禁。 他被送往集中营并被折磨致死。 极权主义的灾难就像一个巨大的阴影,横跨整个二十世纪,使本世纪成为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 我在国外看了BBC的一个节目,英国记者采访了西伯利亚的一个劳工集中营。 屏幕上,他指着地上散落的尸骨告诉观众,它们是古拉格群岛的遗骸。 画面一转,记者又在附近的海军基地采访,并与战士们一起唱起了苏联名曲《草原》,一首非常庄严、雄壮的歌曲。 只见记者边唱边感动,眼里含着泪水。 这就是媚俗所做的,一种与人性一起前进的感觉。 我们对这种建立在骨头上的崇高并不陌生。

媚俗已经成为我们社会的一种道德体系。 它抑制了个性的表达,是智力和感性低下的表现。 当孩子写作文时,老师一定要让他写得有意义。 面对采访,歌手、运动员和普通百姓都会高调歌唱,以前是党、人民,现在是母亲、家人和祖国。 无论如何,它都是大话的图腾,否则的话,言行就毫无意义了。 中央电视台有一个节目采访一个在日本工作的人。 他每天的工作量是别人的好几倍,而且他不想要更多的报酬,说他要赢得中国人的精神。 即使你在国外被警察打,你也得说你侮辱了所有中国人,你也得以中国人民的名义提起诉讼。 还有一位歌手在台上唱歌,让世界充满爱,但实际上她不爱任何人,只爱金钱。 但他们都知道,只有这样说唱,才能成为公众人物,才能获得实际利益。 以前是无缘无故的恨,现在是无缘无故的爱。 他们都把中国人当作人质,用媚俗的手段绑架我们。

我们这一代人是受媚俗教育的。 所以,读到“不锈钢老鼠”刘迪的这篇文章,我感到非常惊讶。 在一篇文章中,她将生命置于自由、创造力、家人和朋友之上,将亲情置于最底层。 我觉得她很诚实。 虽然很多人心里都这么想,但是却从来不敢当众说出来。 因为媚俗,我们写的文章总是和私人谈话不同,不自觉地就得摆架子。 “老鼠”一点都不奇怪,还能写出好看的文章,这就是一种新的成熟。

当今中国,到底是媚俗还是媚俗为主流? 对我来说,它仍然是媚俗的。 我有一个朋友编了一本英语课本。 里面有一个笑话,莎士比亚很伟大,但我的爱人更伟大。 出版社的编辑对他说,怎么可能嘲笑一个伟人呢? 这不符合中国国情。 媚俗不喜欢幽默。 虽然说当今是娱乐时代,但在意识形态掌舵人的心目中,在国家媒体的心目中,其实根本就是看不起这个世界的。 他们认为,必须有“社会责任”。 他们的情感总是高尚的,感到有责任保护我们每个人道德的纯洁性。 比如湖南卫视最近播出的一档《超级女声》节目,很受大众欢迎,收视率极高,大街上人人都在议论。 这让央视震惊了,开始担心他们的收视率,于是他们站出来摆出一副教育面孔,指责其低俗。 他们占据了世界上所有的美好事物,他们是骗子,他们贪图金钱。 如果让我选的话,我宁愿选《超女》,也不愿选她们。 不同的是,央视逼我,而《超女》不逼我。

这种强迫症随处可见。 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最大的媚俗就是民族主义情绪。 官方表示,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主流。 今天我们没有面临任何侵略威胁,但这种民族主义却愈演愈烈,走上街头、打砸商店、在网络上叫嚣战争。 如果你反对他,你就是叛徒,你就恨不得吃你的肉。 它的发展意味着什么? 新的水晶之夜会发生吗? 也许这是我的担忧,这只是一个浮肿的个体灵魂。 例如,安徽省歙县某地为明代海盗修建了一座坟墓。 这位海盗在历史上曾与倭寇勾结,他的一些后代也成为了日本公民。 当地人想以此来吸引投资的方式或许很可笑。 但南京一位年轻的大学老师摸黑跑到那里,把它砸成了碎片。 老师保证自己政治正确,不会有法律麻烦,想必充满了高尚的民族感情,代表我们行事。 从心理学上来说,以群体的名义行事可以逃避个人的渺小感,这是一种民族主义的媚俗。 但我常常不明白,为什么有的人那么喜欢代表别人呢? 你认为你有权利代表人民吗? 索尔仁尼琴曾引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话:美可以拯救世界。 昆德拉的意义就在于他告诉我们:美不一定能拯救世界,相反它有时会毁灭世界。

当然,从美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历史肯定是不完整的。 它是探索极权制度现象及其根源的系统工程。 昆德拉对捷克民族性格的描绘也有些绝对。 捷克人不仅持怀疑态度,反对一切崇高事物。 比如,哈维尔向我们展示了另一张面孔。 他认为捷克人不仅是希克、卡夫卡,还有扬·胡斯。 即为了信仰,表现出十足的道德勇气。 对此,波兰人米奇尼克也看得很清楚。 1989年,他向另一位捷克异见人士声称革命已经到来。 那人悲观地说,捷克人不会起来,因为他们夹在施维克和卡夫卡之间,结果证明米奇尼克是对的。 布拉格之春之后,二十年来捷克大多数人都愤世嫉俗、政治冷漠,但天鹅绒革命表明他们没有忘记任何事情。 后来我翻译了《克利玛》,因为《克利玛》不仅写生活,也写记忆。

哈维尔与昆德拉不同。 哈维尔有宗教感,但昆德拉没有。 他在国外很受欢迎,但很多捷克人不太喜欢他,认为他倡导的不叛逆是捷克道德的不真实写照。 克利马只是说,他的社会观察只达到西方记者的水平。

昆德拉无限扩展媚俗,认为“媚俗是人类处境的一个组成部分”,将媚俗与一切价值和意义等同起来,将专制与反抗等同起来,将雪莱、莱蒙托夫、兰波与郭沫若、何敬之等同起来,这最终导致了对所有价值观的否定。 我想,福柯对意义世界的解构最终也遇到了悖论,所以他不得不回归美学。 西方思想的一元论就是这样。 分析到最后,要么是神,要么是虚无。 但问题是,意义世界真的是虚无吗? 正如米沃什所说,我们不能赤身裸体地生活,如果我们只是像猪一样活在痛苦和欢乐之中,我们会幸福吗?

在这一点上,昆德拉和索尔仁尼琴是截然相反的。 昆德拉渴望理性的启蒙,怀疑一切; 索尔仁尼琴批判了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方宇宙论,坚信存在着高于人类的更高存在。 哪个是对的? 或者,你选择哪个? 我个人目前采取的是中间立场,也就是蒙田的思想:如果这个世界上真的存在一个完整的真理,一个主宰一切的逻各斯,那么这个真理也是由无数的方面组成的。 无论是昆德拉还是索尔仁尼琴,他们都只说了一方面。 他们的声音让我们思考,而不是给我们答案。

本网站转载其他媒体之作品,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权利所有人拒绝在本网站发布其作品,可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将视情况予以撤除。

发表我的评论 共有条评论
    名字: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