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生活网

图源:视觉中国一开门搞研讨,交流出真知

编辑:生活网      来源:生活网      研讨   学术   论坛   主办   学者

2023-07-12 10:12:36 

近期,11个部门联合行动,在全国部署开展论坛活动专项清理整顿,引起行业和社会关注。

一方面,近年来研讨会、论坛、学术会议等“假热”、“泛滥”现象不断扩大。 一位知名学者感叹,如果把所有在中国举办的“国际会议”的邀请函都一一发出去就好了。 如果我接受的话,恐怕全年要么在场馆,要么在去场馆的路上。

另一方面,“假热”的表象下隐藏着诸多问题,如随意“国家”、“国际”、“巅峰”,名不副实; 主题重复、内容空洞、导向有偏差; 变相公款 消费、旅游等

我们不禁思考,什么样的研讨会是必要的? 如何举办有意义的研讨会?

来源:视觉中国

浙江省降温__解读降温

打开研讨会之门,交流真正的知识。 举办研讨会的目的是邀请业内专家学者共同集思广益,总结经验拓展思路,为职业发展开药方,抓住问题,对症下药。

但实际情况是,研讨会的水平参差不齐。 有的研讨会紧凑、独特、精彩,堪称思想盛宴;

纵观各种研讨会,笔者发现了以下几类“泛滥”的怪事:

比较客气。 有些地方热衷于做表面文章,片面追求“研讨会”的光环效应,争夺领衔嘉宾的“咖啡馆位”,把能否请到“大牌名流”来捧场视为能否这次会议是成功的或有影响力的。 第一个标准。

内容相似。 有些论坛、研讨会每年都会举办,但主题有所变化。 始终是“同样的配方,同样的味道”。 即使新研究成果的“干货”不多,也要请媒体发一波稿子,但影响力始终局限于小圈子,不可能真正出圈。 。

解读降温__浙江省降温

交际表现。 有的研讨会主办方按照“绩效”标准来策划,一切“看得见的”效果都要做好。 比如会场内的大屏幕是否够宏伟、场地不够档次、礼品袋不够精美、媒体摄影和拍照姿势不够……还有一些研讨会付出了太多的代价。注意礼貌和问候。 成为迎、送、宴聚会的“交际场所”。

完成任务。 也有一些研讨会的目的不是为了学术交流,而是为了完成“学术KPI”。 随机邀请几位熟悉的专家学者,并招募一些学生充当观众,用“快速烧钱”的方式完成指标、资金等“绩效”评估。 为了“升级”,有的研讨会还象征性地邀请几个华侨或外国朋友,或者吸引几个外国学生,披上“国际研讨会”的外衣。

研讨会的本质是“研究”和“讨论”。 然而,“奇形怪状”下的研讨会不仅浪费了宝贵的学术资源,还助长了不良的学术习惯,成为装饰门面的“面子工程”。 被批评为形式主义,也不难理解。

我不禁要问,为什么研讨会上会出现各种奇怪的现象呢?

解读降温_浙江省降温_

一些学术评估和评估以论坛、研讨会及其规模和数量作为评价学术机构水平和学科建设质量的指标。 举办研讨会已成为一项必须打卡的指标任务; 一些研讨会已经成为学术界的讨论。 “情感”的利器是每年换个地方轮流当主持人,以此结交学术专家、期刊编辑,巩固圈内人气地位; 有的是为了落实“预算”,项目资金论坛的预算只能是“专款专用”,无奈之下,只能仓促开会,突击使用资金。

所有这些为了开会而举办的“注水”研讨会,既不追求高质量,也不考虑研讨会的后半程,自然是名不副实,名不副实。

笔者认为,“研讨会”是否必要,需要回归其本质来分析。

例如,由于制定产业战略政策的需要。 特定领域专业门槛较高的研讨会并不向公众开放,因此不一定要过度考虑传播效果的问题,而更应该关注邀请的权威专家是否适合该研究领域,分析论证是否全面,行业资深人士的意见是否相关。 考虑充分,各方面风险是否研判到位。

再比如需要总结经验,提高认识。 地方党政部门举办研讨会,希望借助专家学者的力量,将实践经验提升为理论体系,因此参加研讨会的专家学者需要深入调查研究,事前做足功课。 你可以在平台上看出哪些专家可以给出真知灼见,哪些只是说说而已。

解读降温_浙江省降温_

会议不是目的,解决问题才是。 一场研讨会结束后,真正值得总结的不是那些华而不实的表面观点,而是通过讨论达成了哪些共识,澄清了多少问题,掌握了哪些前沿对策,从而弄清楚问题的症结所在。不同观点之间未解决的争议在哪里。

把握学术前沿、加强交流合作、促进成果转化是研讨会的“刚需”。

来源:视觉中国

学术成果的呈现、学术观点的对话与交锋、学术思想的碰撞与融合,决定了一场研讨会的“学术含金量”。

在研讨会“假热”、“泛滥”的当下,如何办好研讨会,才能发挥研讨会的价值最大化?

研讨会主题的精准设置是决定一场研讨会精彩与否的基本要素。 例如,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每年都会设立多个不同主题的分论坛。 主办方充分考虑学术效果、社会效益和国际影响力的平衡,从学术研究热点、行业公认问题和公众最关心的话题中精心挑选选题。 设立网络空间国际规则、网络谣言共治、人工智能和数字伦理等分论坛。

一个好的研讨会必须在会议风格上体现尊重知识、尊重专家的导向。 比如,有的研讨会尝试采用“插花”座位安排,让专家学者和领导干部坐在一起,方便对话交流; 新奇排序。 例如,在上海举办的一次教育研讨会,为了提高沟通效率,主办方试图淡出行政色彩,变成了没有开幕式、没有闭幕式、没有领导讲话的“三无”研讨会。 这是一次纯粹的专家研讨会。 极简模式受到学术界的推崇。

一场好的研讨会之所以具有常办常新的生命力,最终离不开“观众十年耕耘”的积累。 此次研讨会的举办时间很短。 从主办方到嘉宾乃至每一位参会者,都需要提前下功夫,在研讨会上展示真正的“干货”,让研讨会与时俱进。 重要成果不断擦亮研讨会品牌。 例如,博鳌亚洲论坛自2001年成立以来,为政府、企业、专家学者提供了高层对话平台。 其深远的社会影响离不开关注重大问题、表达见解的专业精神,以及绽放创新的思想输出。 以博鳌亚洲论坛2023年年会为例,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2000名代表线下参会。 大家围绕发展与包容、治理与安全、地区与全球、当下与未来等话题进行深入探讨。 每个“最强大脑”都碰撞出了璀璨的思想火花。

对于地方发展和文化繁荣来说生活网报道,研讨会比必要的更重要。 事实证明,召开一千次会议,胜过一次惊喜。 高质量的论坛、研讨会等可以成为一座城市的“勋章”,赋予城市鲜明的气质和特色,甚至成为撬动转型发展的引擎。 例如,2022年世界阳明学大会,在王阳明诞辰550周年之际,将重点展示和探讨阳明文化的历史意义、当代价值和世界影响力,成为浙江走向世界的一张重要文化名片。世界。

研讨会的魅力和价值在于观点的交锋、启发灵感、启发新知、传承文化、推动进步。 只有少一些夸张的“表演”,多一些真诚的提问,撇去虚假热情的“泡沫”,回归组织会议的初衷,才能迎来更多真正有价值的研讨会。

本网站转载其他媒体之作品,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权利所有人拒绝在本网站发布其作品,可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将视情况予以撤除。

发表我的评论 共有条评论
    名字: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