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更需要通过改革打破阻碍城镇化进程的各种障碍。
图/画虫创意
市场尚未等待房地产“救市”政策。 进入7月,人们还在讨论是否会出台更大规模的“救市”政策。
今年的房地产市场曾一度呈现“小阳春”行情,但一季度后转冷。 当时,呼吁“救助”政策重点转向需求侧的声音不断,并提出了一线城市部分取消限购等建议。 有受访专家认为,限购等楼市调控政策是勒住正在吸氧的患者脖子的手。
目前,一线城市限购、高首付比例限制等政策仍没有明显松动迹象。 相比何时放宽限购、何时降低首付比例等问题,更关键的问题或许是“这些政策还有效吗?”
采访中,一位房产中介告诉我,一位客户刚刚在北京西城学区买了一套房子,总价超过1000万元。 他卖掉了北京和家乡的两处房产,筹集了近600万元,加上存款。 另贷款350万元。 “这位客户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年龄在40岁以下。” 在这位中介看来,目前只有这样的人才有信心加杠杆入市。
人们是否进入房地产市场的决定性因素不仅是对房地产市场的预期,更是个人和家庭对未来经济状况的预期。 正如大家都在争论发放消费券和现金能否刺激消费一样,房地产需求端的“救市”政策也面临着类似的尴尬。 政策能否刺激购房意愿值得怀疑。
决策方面,继去年11月11日出台的“金融十六条”部分政策半年有效期到期后,监管层终于于近日宣布延长。 如此谨慎也是可以理解的。 毕竟,房地产企业通过加杠杆来快速扩张,最后落得一身鸡毛。 很大程度上是2015年至2018年以“去库存”名义推动棚改货币化的结果。现在是否有必要启动新一轮“救市”政策? 或者说需要什么样的“救助”政策? 需要谨慎做出决定。
事实上,很多人并不认同“救市”的想法。 他们认为,房地产行业不需要“救市”,而是需要放开不合理或不合时宜的限制。 我觉得这个观点还可以更进一步。 当前,更需要通过改革打破阻碍城镇化进程的各种障碍。
房地产业的发展伴随着城市化进程。 我国城镇化率已超过65%,但城镇户籍人口仅占总人口的47%左右。 近20个百分点的差距被认为是中国房地产行业进一步发展的动力。 因此生活网报道,房地产的“救市”政策应该更多地着眼于如何消除20个百分点的差距,撬动户籍、集体土地入市、公共服务均等化等一系列艰难的改革。
这样,不仅可以为房地产行业未来的发展找到更多的增长点,也可以大大增强公众对未来的信心,因为切实可行的改革举措才是最好的信心源泉。
本网站转载其他媒体之作品,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权利所有人拒绝在本网站发布其作品,可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将视情况予以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