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白马湖畔寻找童年“记忆杀”,漫步湖滨步行街遇见梦想花车巡游,去西溪湿地观看“动漫龙舟赛”……这几天,第十九届中国国际动漫节的火热举办,使得杭州的“漫画量”增加了不少。
说起动漫,你第一个想到的是什么? 可能是治愈无数人的宫崎骏动画生活网报道,可能是皮克斯打造的动画宇宙,也可能是中国经典漫画《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动画”本身就是一种进口产品,又称“卡通”。 电影”,但“动漫”一词是中国人结合自己的审美观念和文化底蕴所起的名字。
事实上,历史上在各国广受好评和流行的动画作品,从来都没有偏离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追寻和追求。 不禁要问,国漫“出圈”的真正核心是什么? 如今,国漫如何与传统文化建立更深层次的联系?
第十九届中国国际动漫节产业博览会现场
一
国内外许多优秀的动漫作品都脱胎于传统文化和经典文学。
例如,1989年迪士尼出品的动画电影《小美人鱼》,改编自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 《狮子王》是根据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二次创作。 在《灌篮高手》、《哆啦A梦》、《名侦探柯南》、《海贼王》等日本动画作品中,樱花、富士山、寿司等日本文化符号随处可见。
让我们回到中国动画的发展。 早期,本土动画作品是模仿美国、日本动画的产物。 然而,在外来艺术形式本土化的过程中,本土动画作品逐渐开始回归民族化。
1920年代初,《舒振东中文打字机》横空出世,揭开了中国动画史上丰富多彩的一页。 从水墨漫画《小蝌蚪找妈妈》到戛纳上映的首部华语动画电影《哪吒闹海》,从占据一代人童年记忆的《葫芦兄弟》到《奇幻》 ”,它结合了陌生、有趣和美丽。 《天书》,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的一大批中国动画作品,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
这些标志性作品不仅推动了充满东方美学的“中国动画流派”的形成,也印证了我们熟悉的一句话:越民族,越世界。
《中华奇谭》剧照来源:豆瓣电影
仔细看看近年来的国产漫画和动画作品。 不难发现,他们有着更加鲜明的传统文化印记。 比如2015年诞生的《西游记大圣归来》,以《西游记》为蓝本,塑造了一个侠义的东方武侠英雄; 2016年的《大鱼海棠》,其形象来源于《庄子逍遥游》,也将福建土楼等地方特色元素融入到影片中;而《白蛇:缘起》和《白蛇2:青蛇劫》则是民间鬼怪小说《白蛇传》的第二次演绎和延续。
动漫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动漫的核心。 在动画所创造的“二维宇宙”中,传统文化一直是创作母题之一,这使得作品的内容更加深刻、更具吸引力,这也意味着动画肩负着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责任。 重要的任务。
二
经过百年的历史,如今的国产动画作品已经具备了丰富多彩的创作基础,并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赢得了越来越多的粉丝。 比如,在本届动漫节上,获得我国动画最高奖项——“金猴奖”的《狮子男孩》、《深海》和《中华奇谭》,就凭借出色的表达和诠释而受到高度赞扬。的传统文化。 专注于。 这些作品也让人们看到了国产动画的未来可期。
但不可否认,国漫要真正实现“创造性转型、创新发展”,做好文化传承和发展这件大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方面,它来自于自身。 我们的一些动漫作品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诠释、诠释还不够。
比如,根据剧情的需要,在基本保持原著故事框架或世界观的情况下,对动画作品进行一些历史题材的改编是没有问题、可以理解的,但过多的“剧情魔改”、虚构情节、甚至刻画的人物形象与历史经典中的形象相差很大,很容易误导观众。
“评分很难,三星对不起特效,四星对不起剧情……”有观众在看完《新神榜之杨戬》后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有人认为,这部动画电影虽然在特效和视觉美学上达到了新高,但却忽略了对故事核心的追求,在故事和叙事上都存在不足。 事实上,相比夸张的情节和“高大上”的视觉效果,大多数观众更关注作品是否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是否能更好地体现民族风格和文化底蕴。
此外,还有少数作品内容表达趋于年轻化,导致观众群体年轻化,难以为观众构建完整的世界观。 这也是国漫急需突破的创作瓶颈。
另一方面,由于文化语境的不同,一些西方动画作品中对东方传统文化形象的解构一直存在。
比如迪士尼出品的动画电影《花木兰》就是一个例子。 对于花木兰这个人物来说,中国传统文化赋予她坚韧的忠孝仁义内核和家国情怀。 改编后,其造型和线条更像是一个具有西方思想、追求个体解放的现代女性,而影片中魔幻元素的运用等,被网友评价为“一个奇怪的花木兰”。
《花木兰》剧照来源:豆瓣电影
与此同时,一些本来可以在民族沃土上扎根的“高光”题材,却成了别国的“财产”。 比如,改编自日本同名漫画的网剧《围棋之魂》,将围棋引入了观众的视野,让很多年轻人领略了围棋的魅力。 围棋是我国国粹,其文化价值不言而喻,但我国以围棋为主题的动漫作品数量和质量都非常有限。 这也值得深思。
三
那么,国产动画及动画作品开辟新空间的密码是什么? 对此,笔者想到三句话。
继承古人而不是古人。 早在1936年,中国动画奠基人之一万古禅就断言:“要使中国动画产业具有无穷的生命力,就必须扎根于自己民族传统的土壤中。”
《哪吒之魔童降世》在中国电影史上的精彩表现,印证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这部票房超50亿元的现象级动画电影,以其不一样的“烟妆”哪吒形象,在“破”与“立”之间找到平衡,传递正直、勇敢、善良的正能量。 可见,只有继承古人而不是固守古人,才能以现代的视角来观察和表达传统文化的形象。
融合而不封闭。 一部经典作品的诞生,离不开动画大师的巧妙描绘。 上世纪,为了拍摄《大闹天宫》,导演团队不仅走遍了北京的宫殿建筑取景,还请来了专业的京剧演员来设计动作,融合了多种元素。
新时代,我们应该而且可以融合多种创作风格,形成多轨道创新。 网络小说、漫画、剪纸、儒释道、古装人物等,都可以用来诠释真善美等传统价值观。 总之,我们可以从经典中汲取各种形象和元素,以现代的视角再现神话童话,进行融合创新。
同理心产生共鸣。 国产动画作品不妨借鉴国外优秀作品,以场景感、代入感、亲近感吸引大家的注意力,然后讲出让大家共情、产生共鸣的故事。 找到与当代观众的精神共鸣,找到与时代精神的联系,用动画诠释东方多元文化之美。 这或许是国产动画未来更应该思考的方向。
我还想问,脱掉古装,我们的作品还剩下什么? 正如有人所说,文化的精神内核是永恒稳定的,但其表现形式却会随着时代的演变而不断演变和变化。 笔者认为,深耕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时代潮流,无论是内容、形式还是产业,都是我国优秀动漫作品创作的重要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强调,要坚持不忘初心、博采众长、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传承中变革,在学习中超越,创造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精髓的东西。 反映中国人民审美追求、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顺应世界进步潮流的优秀作品。
这段话非常重要,需要认真思考、深入实践。
本网站转载其他媒体之作品,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权利所有人拒绝在本网站发布其作品,可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将视情况予以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