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搜虎网 来源:搜虎网
在体教融合的大配景下,作为中国竞技体育重要的人才摇篮,传统的体校培养模式正面临着转型的挑战。恒久以来,体校在我国的竞技体育事业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时代如何适应体育的新发展,尤其是在体教融合大配景下,各类各级少体校应该聚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迎来新的思考。
1、期待转型
全国体育运动学校联合会理事长韦迪认为,各级各类体校依然是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如何抓住政策机遇,主动创新作为,需要我们共同思考和努力探索一条符合体校和本地实际情况的发展新路”。
统计数字显示,东京奥运会获得奖牌的114名中国运动员中,有113名有过各级各类体校培养的经历;北京冬奥会获得前8名运动员共有49人,其中42人为基层体校输送,4人由体校和社会俱乐部共同培养。
首都体育学院原校长、教授钟秉枢表现,“立足新发展阶段,各类各级少体校应该聚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创新思维破局”。
从体教结合到体教融合,我国正逐步打造出一条有特点的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与选拔的路径,致力于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钟秉枢说:“从体教融合的角度看,智体美劳的教育原来就是一体的,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门,体育不可能从中分离出来。特别是学校体育,孩子运动训练的过程也是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不可能脱离育人的范围。所以,我们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学生。”
2、观念更新
今年6月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新修订的体育法。其中规定,国家优先发展青少年和学校体育,坚持体育和教育融合,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体魄与人格并重,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王小平到场了新体育法的修订。关于如何完善体育运动学校制度体系和治理机制,王小平说:“体育部分和教育部分对体育运动学校实行宏观领导和业务指导,并依法对少年儿童开展义务教育,使少年儿童在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同时,进一步完善优秀体育人才选拔、训练、输送和深造等管理体系。”
云南师范大学原副校长刘坚认为,无论是青少年提高身心健康的需求,还是提升竞技水平的需求,都要求青少年体育的发展方式必须转变,“这样的转变,应该是由外延发展转向以提高质量、优化结构、提高效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
3、创新思路
体教融合尤其是体校改革迫切需要理念和模式的创新。
在广州体育学院足球学院院长、教授周毅看来,在不取消体校的前提下,逐步将体校酿成青少年体育训练中心是个不错的方向。
他说:“体育训练中心不但可以负责竞技后备人才培养,还负责本地青少年学生运动技术水平提高,酿成面向全体青少年的体育发展平台,成为都会教练员培训、教师与学生运动技能提升的综合培养基地,并逐步向非营利的教育实体转变。”
王小平则更看重社会力量的介入推动体校的模式转变。他说:“构建‘体校+俱乐部+企业’合作模式,解决体育运动学校优秀体育人才供给和经费不敷的问题。”
体校的改革更符合当下学校、教育、体育的共同需要,但同样存在角色定位问题。周毅说:“从今后的趋向来看,体校应该将其文化教育的职能移交到学校,将运动员的教育彻底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酿成完全的运动技能服务中心,重新回到最初的定位,即掌握专项运动技术,提高青年的运动技术水平,满足青少年体育发展的需求。”
这种探索,对体校来说,意味着换种“活法”,以主动、开放的态度寻求转型,未来的路才会走得更为从容。体校未来如何顺应并推动体育发展的全新模式,能否实现体育与教育的理念融合,将成为观察中国体育改革进程的一个重要窗口。
来源:东南网
发展猫儿童体测管理系统
微信公众号丨GrowthCat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