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生活网

中国每10万人命案数降到0.62,民警因公牺牲

编辑:生活网      来源:生活网      命案   万人   舆论   刑事   每天

2023-07-09 03:09:11 

如何最直接衡量一个国家的治安水平,其实可以参考每10万人的凶杀案数。

据公安部统计,2005年,我国每10万人凶杀案为2.39起,而美国为5.61起,加拿大为4.0起,法国为3.64起,德国为3.08起。

2011年我国数值下降到0.9,同期美国还是5.6,日本1.14,至于一些20起步,甚至100出头的国家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2016年,我国每10万人凶杀案下降至0.62起。

2018年,世界银行统计了全球每10万人的犯罪数量。 新加坡以0.2排名第一,日本以0.3排名其次,中国以0.5排名第八,法国以1.2排名第30,印度以3.1排名第56。 其中,美国5.0排名第63位。

到2021年,我国每10万人的凶杀案将是0.56起,这已经相当低了,几乎每1亿人有560起凶杀案。

您可以在互联网上轻松找到以上所有数据。 无论是国内官方网站、联合国还是第三方合作组织的统计数据,都可以相互验证,得出相对客观的结论:

与任何犯罪指数相比,中国的暴力犯罪率在全球都处于很低的水平,而且这一成就发生在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生活网报道,治理难度远高于A组的小发达国家。

这一切的背后,与警方做出的巨大牺牲密不可分。

2007年至2012年五年间,全国公安干警牺牲2226人,受伤16718人;

2021年,全国公安机关有261名警察因公牺牲,4375名警察因公受伤。

加强社会舆论引导__扩大舆论影响

基层警力不足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往往一个小县城就能容纳20万人口,更何况是一个百万人口的大城市。

各街道派出所配备的警力远远不足以应对庞大的警情。 即使有24小时巡逻,也很难预测某个巷子里的烧烤摊会发生群殴事件。 他们往往要等群众拨打110才赶到现场。 。

毫无疑问,迟到肯定是失职,但事实很可能是,警察早已习惯了这种酒后群殴的情况。 毕竟,杀人案发生的概率并不高。 他们已经非常熟练了。

以上是客观事实,以下也是客观事实:

即使我国每10万人的凶杀案只有0.56起,但如果乘以14亿的庞大人口,相当于每年7840起凶杀案,平均每天21起凶杀案,每小时1起凶杀案。

2021年,我国每10万人刑事案件数为339起,大致每年刑事案件474万起,平均每天1.29万起,每小时537起,其中包括殴打刑事案件唐山的烧烤摊。 。

这是什么概念? 每天从12900起刑事案件中,选择性地选出20件能够引起舆论轰动的案件,可以直接承包当日热搜榜。

或者也不需要这么麻烦,只需将每天发生的21起凶杀案全部公布出来,让媒体轮流报道,其震撼效果就足以让人深刻铭记。

如果没有上述统计数据,似乎我们脚下的土地每天都有很多刑事案件。 看来整个社会都陷入了水深火热、人心惶惶的境地。 然而,我国是世界上刑事犯罪率最低的国家之一。 刑事案件稳步下降。

舆论的分歧从这里开始显现。

在老年群体看来,社会风气改善了很多。

经历过20世纪90年代社会混乱的人,大概都不会忘记车匪、路霸的凶残,校园里发生的欺凌、强奸,火车站的驻地抢劫大队,街头成群结队的歹徒。三四个人,大惊小怪。 犯罪部门有很多谋杀案,打斗中摔断胳膊和腿都算轻伤。 甚至还有到处都可以买到的土枪、气枪。

出门前,被各种方式告知,钱一定要藏在内衣的拉链口袋里,首饰、吊坠一定要收起来,否则随时会被黑、被抢……没有人愿意住这样的地方。动荡的特殊环境。

严厉镇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进行的。 轻罪重刑,重罪则枪决。 重罪犯由背上牌子的武装士兵在街上游街示众。 甚至还允许路人观看,枪声每天都在持续。 震慑效果极佳,普法效果大大提高。

打压只能治标,短期效果或许不错,但从长远来看,必须依靠经济发展,把蛋糕做大才是王道,这样才能一步步扭转社会风气。步,形成良性循环。 现在的治安没有必要和几十年前相比,就算和十年前相比,也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

媒体也偏爱凶杀案报道。 对于容易引起社会公愤的恶性事件,会在事前事后进行仔细描述、跟踪和采访,但总体而言,官方媒体会低调处理凶杀案报道。 没有太多的理由,只是为了维护稳定,维护社会稳定。

如果不控制命案蔓延,任其发酵,群聊记录就会满天飞,热搜榜也会相当难看。 谁在乎中国每10万人的凶杀案数量处于世界极低水平,只会大喊“社会怎么了”、“地狱空空如也”,然后争先恐后地奔向谋杀率更高的国家。

学会适应社会的复杂性是成年人应该学习的第一课。

话虽这么说,但对于最广大的年轻人来说,这一切仍然感觉很糟糕。

得益于互联网对全国各地发生的恶性事件的放大镜效应,热搜榜常年充斥着愤慨案件。 有把屠刀带进幼儿园的恶棍,有让车轮碾过无辜妇女的凶手,还有残酷的谋杀。 男孩的刽子手...

那些没有完全经历过90年代的人,当他们看到社会上的这些恶性事件时,他们的情绪表达大多都是一样的,愤怒、谴责、侮辱,因为这是一个孤立的事件,情绪本来应该是短暂的。

但问题是,这种情绪似乎并没有随着本地通知的出现而消失,也不会因为某个案件的隔离而消散,也远没有像长辈们那样“洒脱”,久而久之就会在体内累积,下次再遇到这样的事件,他们就会开始修改收藏……

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认知分裂,值得深思。

当然也有境外势力煽动、群体冲突、社会不良影响等因素,但都没有触及根本,年轻人很容易达成共识。

我认识了很多年轻人,经常聊天、交流,观察了很多现象后得出的结论是,长期以来,新时代的年轻人都生活在一个不真实的、包装好的梦想过滤器里。

在这个朦胧的滤镜下,国家不再是一个由14亿人口组成的综合性社会综合体。 它被包装成一个虚拟偶像,无所不能,完美无缺,仿佛永远不会出错。 这也一定是美国的阴谋。

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完美、纯净的环境中。 电影、电视剧、游戏中不能有暴力、血腥场面。 游戏角色的血液可以变成绿色。 网上的文字无法描述颈部以下的细节。 各个平台都增加了层数,敏感词使用字母。 或者用星号代替,审查深入到生活的每个角落。

弘扬正能量、建设美好社会并没有错。 这是每个国家都在努力的方向,但要求是双向的。

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上进心,学习成绩好,文风兼备,多方面照顾得很好。 那么孩子自然就会养成依赖的性格,就会认为父母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父母是万能的。 过高的期望和要求会提升父母的坚定形象。

这层爱国过滤器很快就随着世界经济环境的动荡而遭受第一轮冲击。

在这一轮冲击中,鸵鸟心态成为爱国主义最后的支撑。 只要其他国家过得不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越能衬托出自己国家的美好,他们的信仰就越坚定。

为了加深这种信念,他们不分青红皂白地质疑批评者的不纯动机,把爱国主义变成了幌子,然后用爱国主义的名义去报道和淘汰自己不习惯的新事物,不听任何理性的声音。 但很容易受到各种非理性舆论的影响。

当然,也有各种别有用心的声音。 从过去谋求改变中国制度,到今天挑起社会矛盾,手段更加复杂,行踪也更加隐蔽。

他们会刷出“打电话、1450、4v、50万步行、我也想办台胞卡”等各种不相干的话题,让这些言论看起来更像是极端的无脑攻击,让公众认为这些话使人变得不敏感并且烦人。

这就是为什么会出现极端的二选一现象。 既然不可能查出阴阳党的内幕和叛徒,那么所有反对的声音都会被扫进垃圾场。 绝对客观中立是不允许的。 没有回旋的余地。 要么仇恨国家,要么爱国。

舆论的片面性和极端情绪是当前的主要问题。

很快,在国内经济的进一步压力下,火药桶情绪逐渐蔓延,零星的火焰足以点燃一切。

每一起恶性事件被曝光后,他们都愤怒地咒骂、谴责。 他们希望今后能够彻底杜绝此类事件。 如果同样的事件发生第二次,那一定是社会的错,国家的错,是无可救药的。 治愈。

我可以理解,但想要彻底杜绝恶性事件,建设大同社会,终究只是一个愿景。 每个人都希望这样做,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其实社会一直都是这样。 无论国家多么强大,刑法多么严格,治安警察力量多么强大,经济多么发达,犯罪分子的数量可能会减少,但永远不会消失。 深入每个人的基因。

只要有人类存在,世界就永远充满矛盾。

一个严格要求自己、能够保持完美形象的人,如何能保证千万公务员中没有腐败呢? 14亿人生活的土地如何防范恶性事件? 样本量越大,不可控风险就越大。

媒体对于社会热点的推波助澜也功不可没。 只需要一个很常见的群殴案件,再加上男女性别冲突的加持,就能将其推到全网热度最高的地步。 它的力量可以抹杀过去一切美好的事物。 相破防御。

但如果换成当天发生的男孩谋杀案,无论热度还是报道,都很少被公开,因为这是处理谋杀案舆论最正常的方式,所以避免社会矛盾激化,避免恶性事件被效仿。

还是那句话,中国每小时都会发生一起谋杀案。 如果真的依次上热搜的话,一个月24小时都不会重复。 以免影响你的心情。

事实上,杀人犯不分男女,也不分丈夫和妻子。 我们在看待任何一起杀人案件时,无论身份、阶级如何,都必须一视同仁,接受法律公正的惩罚。 这才是真正的公平。 任何试图引发男女对立的言论都是为了扩大流量的曝光度,实实在在是在利用命案来炒作话题。

此外,大部分地区的舆情处理也不尽如人意。 面对蜂拥而至的舆论,他们总想跟着老套的媒体报纸打个招呼,要求网站平台删帖,以为这样就能平息事态。 最终的结果就是被舆论压垮。 不仅城市丢了面子,公权力也丢了信任,但最终没有人获胜。

我们的舆论战远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 如果我们还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继续用老套的喊话、媒体刷屏的方式来调动民众的积极性,那么我们将继续遭受舆论之苦。 反击。

过去,舆论的矛盾并没有那么明显,因为经济还在高速增长,蛋糕还在变大,足以掩盖很多社会问题。

现在很多老问题正在一步步暴露出来,根本无法掩盖。 许多人抱怨某些政策的僵化并批评它们。 其实都是为了国家和人民的生活更加美好。 总会有问题的,所以日工会先想办法解决,把船上容易漏水的地方堵住。

我也想对年轻人说,慢慢接受国家的不完美,看清社会脉络,看清人性的复杂性,然后努力过好自己现在的生活。 如果14亿人每个人都能做好一件事,那么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

本网站转载其他媒体之作品,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权利所有人拒绝在本网站发布其作品,可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将视情况予以撤除。

发表我的评论 共有条评论
    名字: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