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生活网

经历过这些演变,皇帝会死我活!你肯定想不到

编辑:生活网      来源:生活网      皇帝   康熙   奏折   雍正   书面

2023-07-08 16:20:40 

N刷《甄嬛传》一毒君| 敏敏谢凤辉

宫斗剧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节:女人在后宫斗得你死我活,皇帝则在案前批奏折,阴暗阴暗。

《甄嬛传》中,经常出现皇帝疯狂批奏奏疏的片段。 他白天和晚上都批准。

而且不管谁劝,都没有用。 太后劝,皇后劝,华妃劝,果郡王劝,甚至敬室太监劝,皇帝却要说起来,居然没有漏掉一本书。 如果你高兴的话,你会因为批准了两篇每小时的论文而奖励自己。 如果你不高兴,有一天你就会批准。

头也绿了(不是)| 来源:《甄嬛传》截图

即便是女主甄嬛上台后,喜爱祭奠的依然只有菊大胖。

见到欢欢不久,我说:“我还有很多论文要审批。” 有时欢欢等到他睡着了,现在还在批阅卷子……后来,甄嬛与皇帝争斗时,甄嬛的左膀右臂锦曦也建议“送来的奏章一定要读”。 ” 果然,皇帝在病重、气愤、疲倦、无力承受的时候还在读奏折。

为什么皇帝总是有那么多奏折要批? 我不能读回来吗?

认可折叠≈回复私信

在这里,我要为清朝以前的皇帝们声明一下:我们真的不必都批准“奏折”。

很多影视剧中经常提到唐、宋、明等朝代的人物给皇帝写“奏疏”,但这完全不可能,因为奏疏是清朝特有的文献。 大臣与皇帝之间的书面交流形式发生了一定的演变。 在清朝之前,皇帝确实会批准,但这些书面文件不等于奏疏。

据刘勰《文心雕龙》记载,商代太甲和老辅臣伊尹,开创了君臣之间文字交流的先河。 太甲即位之初,伊尹写下《绝命》、《祖》等文章,劝诫太甲要勤政为民; 后来,太甲因贪图享乐,荒废政事,被流放三年。 他被带回来后,伊尹又写了三首《太甲》来赞扬他。

周朝延续了夏商制度,君臣之间的交流开始采用书面和口头的方式。 直到春秋战国时期,君臣之间的书面交流越来越频繁,这种书面的东西开始被统称为“尚书”。 秦灭六国后,秦始皇将“尚书”改为“邹”,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

_雍正皇帝批奏折_康熙批过的奏折

到了汉代,君臣之间的文字交流过程进一步完善。 根据所陈述问题的性质,进一步细分为章、奏、表、议四类。 其中,“章”主要用来表示感谢,“奏”主要用来弹劾、举报官员,“表”主要用来提出请求,“夷”主要用来提出不同的主张。 汉代以后,大臣向皇帝上书的书体一般不超过汉代划分的四种文体。

直到清代,一种新的书面交流形式诞生了——奏疏。 但对于清代奏疏的具体起源和推广时间,学者们众说纷纭,只能大致确定为:顺治时期小规模使用,康熙时期普及,雍正时期,制度化、规范化。 按书写内容可分为走世者、走安者、谢恩者、恭喜者四类。 大至国家政务,大至百姓琐事,都可以直接向皇帝汇报,保密程度非常高。

用现代的话来说,如果有任何疑问,直接给皇帝发私信。

不得不说,皇帝收到的文件不少。

就目前保存的史料而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拥有满汉文奏折60万余件,台北“故宫博物院”拥有宫廷档案奏折15万余件,军籍19万余件。飞机档案。 日本东洋文库还收藏了一批清代满文档案。 还有法令、奏折等,已编目的有数百件,未编目的还有很多。 其中,康熙时期的奏折有3000多处,雍正时期的奏折有41000多处。

《甄嬛传》中的皇帝,也就是清朝的雍正皇帝,不仅收集了大量的奏折,还做出了一批批复。 雍正在位十三年,基本上每天凌晨四点起床,平均每天睡眠时间不足五个小时,并坚持亲自审阅每一份奏章。 据统计,雍正写的批注超过1700万字,相当于每天用毛笔书写4000字,而且字迹工整、端正、飘逸。

看到这里,谁能想到,发明奏折的初衷是为了减轻皇帝的负担。

来源:电影《鹿鼎记》截图

当然,在这些奏折中,除了有关国家重大事务的杀戮和决策之外,还有许多现代人听得懂的有趣语录。

康熙喜欢批评“我知道”,够口语,够踏实,像你敷衍的老板(你自己换语气)。

江宁织造博物馆里康熙皇帝朱亲笔书写的90篇奏疏中,有25篇是康熙题写的“我知道”。 仅举几个。

康熙批过的奏折_雍正皇帝批奏折_

曹寅:陛下,我告诉您,从山东到南京这一路上,有很多奇怪的事情……

康熙:明白了。

李旭:陛下,您好吗? 扬州又下雪了。

康熙:明白了。

李旭:陛下,我即将接任两淮盐监,非常感谢您的赏识!

康熙:明白了。

雍正的用词比较幽默、有内涵。

例如,雍正批评年羹尧关于九贝子进京的笔记:

“明白了。九贝子想要来京城,我也打过纸条,但一直没有批准。浑伦说,我知道,他想要来京城,是不行的。你刚才说,你从来没有来过。”和你有一个目标,不要放弃。” 他来了!”

这段话可以理解为,九贝子要来北京,我敷衍地说“我知道”,如果他执意要来,你就必须阻止他!

雍正给年羹尧奏折的另一段回复也很有趣:“我只是一个小气鬼,服从我是一个教训吗?我真的不知道如何爱你才能面对天地之神” ……我也很想念你。” 这太恶心了。 太强烈了,连对华妃的情话我都相信。

又如雍正对王国栋有关他是否受伤的论文提出批评:“此有数宗污点,恐汝畏惧,特下令汝”。 坦率地说,不要感到惊讶。 红色墨水洒了出来。

当然,雍正并不总是一个有趣的家伙,有时他也会真诚而热情,比如他回复河南巡抚田文景的笔记:

“我就是这样的人!就是这样的性格!这就是皇帝!如果你和其他大臣不让我失望,我也不会让你们失望!”

实在看不出来雍正还是这样的人,洒脱才怪。

设立众多纪念馆的原因

别看有些皇帝的奏疏,妙语连珠,背后却是辛酸的泪水,自动代入了99+微信的痛苦。

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参与的人太少。 一般情况下,往往是皇帝一人面对数百甚至数千人。 当时,无论大小官员,只要得到皇帝的宠幸和授权,都可以向皇帝进贡。 雍正在位期间,还大力提倡官员上奏奏章,并进一步扩大奏疏制度,使一些下级官员也有上奏奏章的权利。

一时之间,官员上奏奏疏成为常态。 全国如此之多的州、州、县、镇,可以说每天上交的奏折不计其数。

除了重大军事大事和地方大事外,许多官员还会上奏奏请皇帝,赋诗赏赐;

其次,有些摘录是皇帝要求的,这是自己增加的工作量。

康熙年间,皇帝多次表示:“我从未见过番酸(即芒果),我想看看”、“我从未见过它(即芒果),所以我想看看。” 如此强烈的呼吁,闽浙总督觉罗满宝当然要作出安排,上奏奏章。

康熙批过的奏折_雍正皇帝批奏折_

一玩就送来芒果树苗,过一会儿就送来成熟的芒果。 结果康熙批评道:“明白了,这些东西没什么用,不必再送了。”

一个月后,他又玩了,采呀采,尽力送来芒果干。 结果康熙又批评道:“我明白了。因为那芒果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所以我想看看它,似乎很没有用,没有必要再送了!”

除了新鲜的食物之外,清朝皇帝还经常要求地方官员报告更多的当地琐事。

康熙曾嘱咐江南散志:“今后若听到当地有小事,一定要暗中报告。” 多疑又精力旺盛的雍正皇帝更加希望大臣们将一切详细汇报。 例如,苏州织造李秉忠就报道了苏州油菜籽和小麦长势良好的情况。 雍正评价道:“深感安慰,对于这样的表演,一定要如实一一报告,不得有任何隐瞒。”

来源:《康熙朝满文朱批判满文全译》截图

另外,很多敬业的官员在上奏奏折的时候都会做的很详细,甚至多次上奏奏折。

康熙年间,直隶总督赵洪燮在担任总督的17年间,撰写奏章约1176篇,平均每月5至6篇。 康熙四十四年,开始报告雨水情况。 频率之频繁,内容之详,堪称帝国之最。 简单举个例子:

赵红燮第一时间报告:“六月中旬京城及顺天府雨量大小,江河无蝗虫。” 康熙评论道:“我已知道二十七日有雨,不必继续报道。”

第二次,赵红燮又来了:“左报顺天河间等州六月初雨大小。” 康熙还批评道:“十二日京京又将有大雨,吾已闻之,不必报。”

第三次,赵红燮又来了:“报告保定真定等地六月初雨量大小。” 康熙又批道:“有令!”

...

赵红燮第五表演:“报顺天保定等州六月初雨大小。” 康熙不忍批评:“此报告已处处下雨,雨书太多,况且京城及京北的雨已闻,不得!”

本以为终于可以停下来了,没想到第二年又出现了类似的奏折,皇帝直接回答道:“你的雨奏折太密了。” 虽然这说明赵红燮上班是真的认真,但是也让领导很累。 。

来源:网友整理

到底,不仅有公事的纪念,还有纪念。 简单来说,官员们总会问:“你好吗?” (你好吗?)

雍正年间,杭州织造孙文成是一位喜爱送安、关心皇帝的“良臣”。 据相关史料记载生活网资讯,孙文成曾在短短一年内向皇帝上呈不少于十份奏章,同时向两位皇帝上奏的奏折达200多篇,其中不少是奏疏。 因为被打招呼的次数太多了,我曾经开过这样的玩笑:

孙文成:“请注意安全。” 雍正:“我安全了。”

孙文成:“请注意安全。” 雍正:“我很好,体重也增加了。”

...

孙文成:“左成晴雨记稻谷之值。” 雍正:“我安全了。”

清末,还出现了电报打安折的新风潮。 光绪三十四年,光绪帝病重之际,广西巡抚张明启、四川巡抚赵尔巽等各地重要官员也纷纷发电报京城,以示他们的决心。忧虑。

来源:网友整理

一般来说,经过这样一套操作,奏折批下来的次数过多也是很正常的。 难怪雍正只想着批准奏疏。

然而,今天谁有空每天给老板发“你好吗”,你还想做吗?

本网站转载其他媒体之作品,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权利所有人拒绝在本网站发布其作品,可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将视情况予以撤除。

发表我的评论 共有条评论
    名字: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