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妹成林回家休假一个月。 他说,今年的收成还不错。 他挖了400多颗虫草,卖了2万多元。
前言
进入七月,天气一天比一天炎热。
受高温影响,明显外面的车辆变少了,有时你会佩服还在外面奔跑的户外工作者。
他们让我想起了我自己的父母。 我出生在湖北农村,父母这一代常年在外打工,但每年农忙时节,父母都得辞掉工作回来收割水稻。 农忙结束后,他们又要马不停蹄地外出打工。
父母辈可以说是“灵活就业”的第一代。
如今,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就业生态更加多元化。 原本在农忙季节必须辞职回家的人们,从家乡回来后可以继续工作。 以外卖骑手为例。 全国某些季节,部分骑手可以休假回家种地。 外卖平台将针对各地农忙季节推出一些“不一样的假期”。
我们采访了一群在农忙季节回家务农的外卖骑手。
以下是他们的故事:
回家“抓龙虾”,7天卖了千多斤
骑手刘忠成,48岁,湖北潜江人
说起家乡潜江,刘忠成有一种自豪感。
刘忠成今年已经48岁了,在他的本命年,他做决定会非常谨慎。
以前,刘忠成在江苏做门窗。 直到2016年,刘忠成的孩子上高中时,他才回到了潜江老家。 他陪孩子到市区上学,同时送饭。
在这个小县城里,约有400名外卖骑手,总共有7个站点。 只要努力工作,刘忠成每个月就能挣7000到8000元,忙的时候少则1万元。
小县城有这样的收入,刘忠成表示已经很满意了。
作为湖北老乡,我知道潜江最出名的菜就是小龙虾。
刘忠成笑道:“是啊,我们潜江小龙虾很有名。”
刘忠成说,他的团队中有20-30%的骑手从事过龙虾相关行业。 “有的是上游虾农和经销商,有的是在龙虾加工厂清洗加工龙虾,有的是在餐馆里煮虾的厨师,有的甚至自己开了龙虾店。”
车站将专门为这些想回家帮忙收虾的骑手发放“钓虾假”。
他说,一个多月前,他向网站请了一周的“捕虾假”,回家捕龙虾。
刘忠成送外卖
从2016年春天开始,刘忠成一家就开始养小龙虾。 当时,为了养小龙虾,家里人用挖掘机在田地周围挖防护沟,搭起筛网,把田地注满水,放入虾苗。 此前,刘忠成家一直种水稻,从未干过农活。
刚开始养小龙虾时,刘忠成拿出做门窗的积蓄,又投资一万多元购买虾苗生活网资讯,后来又买了饲料。 说实话,他还是有些担心的。 后来,小龙虾越来越受欢迎,他们家也靠这个“特殊产业”赚了一些钱。
从家到城里大约有二十、三十公里。 刘忠成的父亲73岁,母亲也70岁。 用水泵给小龙虾换水,做一些日常维护或者简单的农活都没有问题,但毕竟年纪大了,走路也有困难,所以刘忠成总是提心吊胆。 3月到5月农忙时节,他几乎每隔十多天就回家一次,帮家里干农活。
这几年,刘忠成也学会了养小龙虾的技巧。
刚过3月,水温会逐渐升高,小龙虾的生长速度也会加快。 每隔十天左右,他就要回去几天,抓一批小龙虾,等待下一批长大。 五月是小龙虾的旺季,也是刘忠成一家人最忙碌的时候。 他家有十多亩负责任的土地。 五月份,小龙虾无论大小,都会被捕获。
“这个季节过后,就卖不出好价钱了。”
凌晨十二点,田野里的虫子不停地嗡嗡作响,初夏的风吹得人很凉爽。 刘忠成只得被关在田野里。 这时,周围的虾田里已经挤满了人。 大家一觉睡到凌晨,就起床去田里干活。 当他们忙到凌晨两三点时,商贩们就会把车开到田边。
小龙虾一抓到,就立即装上卡车。
不到一周的时间,刘忠成就卖掉了千多斤小龙虾,赚了1万多元。
到了六月份,小龙虾都被抓完了,刘忠成不得不把养小龙虾的八块地排干,重新种水稻。 水稻种完后,他又回城继续送粮。
“我家养虾场不多,所以只请了一周的假。有的同事家里养虾场很多,父母实在是太忙了。有的人请了几个月的假,但他们将得到网站的批准。”
刘忠成说,他有一个叫徐飞翼的同事,这次请了四个月的假。
说起徐飞毅,他属于“虾家族”,他家的虾场有100多亩。
“现在正是捕虾的旺季,他老家的父母实在是太忙了。”
徐飞义的父母在2015年承包了一个100亩的养虾场,这些年养虾收入一直不错。 徐飞逸每年“工作半年,休息半年”。 从2020年开始,为了赚更多的钱补贴家用,徐飞毅开始送外卖,“因为捕虾场地要关闭”。
每年秋天收完小龙虾后,许飞义都会回到发货地当骑手,等来年3月小龙虾上市时,他就会回家帮忙收虾。 “这样,全年都有稳定的收入,送外卖的收入加起来能有二三十万。”
徐飞逸在自家的虾田里抓虾
对于这样的同事,刘忠成表示,他身边的骑手还是很多的。
如今,他是该网站的组长,他的女儿正在上大学。 在跑订单的同时,他还管理着十几名团队成员。 他表示,他所带领的车手团队非常特别。
“说不定我们钓到了你今年吃的小龙虾,哈哈。”
回家“挖虫草”,月入2万多元
骑手库米成林,27岁,青海玉树人
与我国西南部潜江的龙虾季节类似,每年的4月至6月,是西藏各地冬虫夏草的收获季节。 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会到山上采虫草。
刚刚过去的六月,“虫草假期”的最后一天,骑手库米成林接到了站长的电话。 站长问他今年虫草挖得怎么样。
“今年还不错,挖了400多颗冬虫夏草,卖了2万多元。”
久米成林兴奋地在电话里告诉站长。
27岁的九美成林来到拉萨已经两年多了。
他的家乡位于青海玉树三河源头。 他上中专时学的是导游专业,但他从来没有当过导游。 中专毕业后,九妹成林先帮家里放羊,21岁就出去打工,去过浙江、北京、上海。 他还在电子厂的装配线上打零工,生产手机配件。 后来朋友介绍他到拉萨送外卖,离家不远。
他觉得这样很好,就没有多想就来了。
九妹成林在送餐路上丨作者供图
今年5月1日,九妹成林坐了一天的公交车,回到了玉树老家。 回家前,他看到站长魏阳的办公桌上贴满了回家挖虫草的骑手的请假单。
乘客留下条,34 张
这是他在拉萨送外卖两年后第一次回家。 家乡正值挖虫草的季节,他向站长请了一个月的“虫草假”。 车一到车站,哥哥就已经在等他了。
九妹成林家有兄弟三人。 哥哥今年32岁,在家乡经营战场。 弟弟即将小学毕业,即将上初中。 由于父母早年离婚,家里只有57岁的母亲独自打工。 家里挖虫草的重担自然就落到了他的头上。
在他的记忆中,从他七八岁起,母亲就带着他和弟弟去挖虫草。
挖虫草需要良好的视力,而不是近视。
就算是整个村子里,库米成林的眼睛也是最好的。
由于需要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山上生活一个多月,一到家,久米成林就开始准备食物、帐篷以及必要的生活用品。
在当地,挖虫草是每个家庭的重要收入来源。 多年来,他们不断摸索,了解虫草的生长规律,知道哪一批虫草会在什么时候生长,并在许多山中找到形状一模一样的虫草最多的位置,所以选择合适的时间和驻地很重要。
这次,久米成林和几个一起长大的朋友一起出发。
第一天是最重要的。 为了抢先抢占最佳位置,他们于早上7点摸黑进山。 走了不到半个小时,接近了虫草生长的地方,天才缓缓亮了起来。 第一批虫草还很小,几个人不得不躺在地上花几个小时寻找。
这一天,九妹成林自己挖了一百多根树根。
久米成林正在挖虫草
第一批虫草不是特别肥,平均每颗能卖到50元,品质较好的每颗能卖到70元。 他要一直在地上爬,眼睛在地面上一寸一寸地慢慢移动,他并不觉得累,反而很兴奋,心里想:“看看我今天能挖多少东西。”
下午六点左右,他们挖累了,就在冬虫夏草生长的地方附近搭起了帐篷睡觉。 在山上挖虫草时,他和伙伴们可以看到各种动物,比如梅花鹿,这是他在城里很久没见过的动物了。 虫草季节即将结束,鹿角掉落的时候,他们就会去山上寻找鹿角。 高山上,人与动物保持着和谐的关系。 “动物见到人不太会跑,而且不会互相打扰。”
挖了一个多月的虫草后,九妹成林回到拉萨继续送粮。
今年挖了虫草,他很高兴。 以前,每年回去挖虫草后,他都会担心,因为没有公司会给他一个月的假期回去挖虫草做以前找的工作。 回来后,挖完虫草,我只好辞职另谋高就。
其他骑手也陆续返回工作岗位。 说起今年挖虫草的情况,有的挖多了,有的挖少了。 而我今年挖出的400颗虫草,几乎是最高纪录了。
回家“打核桃”,一天打300斤
骑手徐灿武,41岁,浙江临江人
与在地上爬行挖虫草不同,对眼力和耐力的考验不同。 在浙江临安,九月,山核桃开始成熟,当地人要爬上十多米高的核桃树来采摘山核桃。
由于山核桃采收是一项危险的工作,因此很难招到人。 当地人世代传授攀爬核桃树的技艺,代代相传。 即使现在,大多数年轻人还是去大城市工作。 每到中秋节他们都不回家。 到了“山核桃节”,大家都会回到临安,为自家核桃林的秋收做准备。 这是当地的一件大事。
今年的秋收尚未到来,骑手徐灿武已经确定了回家的时间。
他向现场请了一个月的假,计划9月1日回国,7号左右开始秋收。
41岁的徐灿武已经当了三年外卖骑手。
每年九月,公司都会给像他这样的骑手一个假期,让他们回到山核桃里。
“我们临安,九月,比春节还要热闹。” 徐灿武说道。
作为临安人,在徐灿武的记忆中,在女儿出生之前,父亲承包了核桃山20多年。 如今父亲身患癌症,母亲年事已高,每年收割山核桃的任务就落在了徐灿武的头上。
浙江省临安市核桃山
徐灿武家有几十亩地,近500棵核桃树,横跨三座山。 去年,他也休息了一个月。 每天早上6:00,他就得收拾好工具上山。 也许是因为他从小就跟着父亲打山核桃,爬上十几米外的核桃树也不怕。
八点左右,山上气温变得舒适,人们也更加清醒。 徐灿吾在山上吃了简单的早餐,吃得很饱。 快九点了,他徒手爬上小时候见过的核桃树,使劲拍打每一颗果子。 轰的一声,一个人摔倒在地。
第二天重复这个动作,直到袋子装满。
一整天,徐灿武一个人就能敲碎300多斤核桃。
爬上十几米高的树撞到山核
核桃敲碎运回家后,事情还没有结束。
徐灿吾需要将核桃去壳,然后烘干,最后就是成品。
直到9月中旬或9月底,当地企业都会挨家挨户收集半成品。 徐灿武说,家乡的山核桃产业已步入正轨,有了电商的支持,销量不用担心。
去年秋收期间,徐灿武一家靠卖山核桃收入约8万元。
在临安,像徐灿武这样的外卖员还有很多,他们家中几乎都有核桃山。 去年,像徐灿武一样,假期回去剥核桃的人就有50多人。
但相比于打山核桃,徐灿武说他更喜欢送食物。 毕竟打山核桃比较危险,也比较累,但也没有办法。 他家种的核桃树已经种完了。
送外卖的三年,是徐灿武最稳定的三年。 他不用像以前那样每年都出去工作,还得特意辞职回来。 这三年来,他也能够很好的照顾父亲。
如今,徐灿武的女儿已经考上大学。 他想为女儿赚更多的钱,就像父亲为自己种下的三座核桃山一样。 他希望女儿以后不用这么辛苦。
回家“抢秋收”,5天收割40亩地
骑手冯玉龙,38岁,吉林玉树人
同样是每年临近九月,长春北湖站站长杨雷都会提前清点回家秋收的人数,先留下一批,等这批回来后再回去。
这样既可以保证车站送餐质量,又可以保证秋收工作的顺利完成,不耽误骑手的全勤奖励。 这让身为外卖骑手的于洪志不再那么担心。
“秋收休”期间,骑手们回家种田
以前,当这个时刻临近的时候,于洪志既高兴又纠结。 高兴的是家里一年到头都有收获,但纠结的是家里没有人做家务。 于洪志的家乡在农安县高家店镇。 家里只有爸爸和妈妈。 父母老了,三天种了很多地,也修不了车。 以前,他在外打工,但到了秋收时,于洪志只好辞职回家。
在成为骑手之前,于洪志跟着亲戚做家务。 他不但要四处奔波,而且连空闲时间都没有。 他一天只挣200多元。 正在考虑转行的于洪志看到了离家不远的一个送餐站。 在询问了收入后,他加入了骑手的队伍。
送外卖后,于洪志每天能挣三四百元,每个月有一万多元。 除了用餐高峰时段比较忙碌之外,他的空闲时间较多。 他说:“比以前做装修好多了。”
于洪志高兴地晒出了自己的工资
如今,于洪志已经在长春买了房、买了车,安顿在家里,孩子们也在长春读书。
和以前的于洪志一样,骑手冯玉龙每年都会为回家秋收而发愁。
有了“秋收假”,他就安心多了。
冯玉龙,吉林玉树人。 他今年38岁,当送货司机已有6年。
在他的家乡,水稻和玉米是主要产业。
每年五、八月,他都要请4-5天假回家春耕秋收。 父母双方都已经60多岁了,家里的40多亩地如果无人耕种就会被废弃。
今年5月,冯玉龙请假,春回老家务农。 他在田里度过了整整四天。
清晨天色微微亮,农田里弥漫着新鲜的土味,冯玉龙拿着锄头走进了自己的田地。 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瞬间照亮了田野。
经过锄草、松土后,会散发出独特的气味。
冯玉龙说他无法形容,但那是他小时候熟悉的味道。
与城市的空气相比,田野的气味很自然。
4天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冯玉龙又回到了骑手的岗位上。 他表示感谢站长和公司的支持。 如果不是政策宽松,他也很难每次都帮父母一把。
在我的家乡,农忙时节雇不到人,连机器也要编号。
回到长春,冯玉龙更加卖力地送外卖。 上个月他的收入超过8000元。
在家送外卖、种地,冯玉龙说,自己每年的收入还不错。
即将到来的八月,冯玉龙提前向站长问好。 站长杨雷表示,将全力支持骑手们秋收假期。 他自己也从骑手一步步成为站长,“秋收对他们来说很重要,给予支持是留住他们的最好方式。”
后记
一天的订单配送结束后,刘忠成有时会和同事一起去夜市吃一顿小龙虾,尝尝今年小龙虾的味道; 闲暇时,久美成林会和一起挖虫草的伙伴进行视频通话,互相联系,分享自己在拉萨的外卖。闲暇时,徐灿武会去城里的电影院看电影。看电影。 他最近看了《灌篮高手》,感觉自己还年轻。
今年春耕归来,冯玉龙心里踏实多了。 父母可以负责家里田地的日常打理。 当“秋收假期”到来时,他回来就能看到金黄灿烂的稻田。
全国各地像他们这样的骑手还有很多。 每年的某些季节,许多当地特色产业迎来旺季。 与大多数工作群体相比,“弹性假期”让外卖骑手等灵活就业人员可以安心进城工作。 农村地区之间的迁移和就业。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这句话一直挂在骑手冯玉龙的嘴边。
毕竟,“一捆丰收”是劳动者最简单的愿望,也是最好的回报。
撰写者 | 李泽
编辑| 普莫什
本网站转载其他媒体之作品,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权利所有人拒绝在本网站发布其作品,可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将视情况予以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