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生活网

从“香饽饽”跃入“热门”专业的心路历程

编辑:生活网      来源:生活网      大学专业   大学   大学招生

2023-07-04 14:07:10 

■杨文 本报见习记者

蝉鸣声中,福建进入了炎热的夏季,沉凌(化名)也完成了研究生一年级的期末考试。

她的宗教学专业属于国内学科分类中的哲学范畴,要求学生阅读大量宗教哲学、宗教社会学、宗教人类学方面的文献,每门课程提交不少于5000字的论文。 。 对于本科就读金融工程专业的沉凌来说,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但在沉凌眼里,思想家对信仰与世俗生活关系的分析,田野调查中生动的民间故事,比两三年前金融试题中的数学符号有趣得多。

她在社交媒体上写下了自己从“甜饼”专业到小众专业的心路历程。 这在众多关于如何从“冷门”专业跳到“热门”专业的策略中显得有点格格不入。 但对于沉凌来说,直到今天,她才开始体会到学习和知识的乐趣。

高考成绩出炉、志愿申报时,“冷门”“热门”科目、专业兴趣和“钱景”成为热议话题。 近日,《中国科学报》采访了多位大学生、招生老师和教育专家,希望从每个人的故事中探究哪些因素决定了专业的选择,以及什么专业对于个人来说是“好”的专业。 最后我们发现专业的选择是一个更长远的话题。 兴趣爱好、招生介绍、大学学历、行业知名度等诸多因素交织在一起,指向了“申灵”未来的人生。

“顺应潮流,不会出错”

2016年,沉玲在广西某县参加高考,填写报名表时,父亲要求她选择金融工程专业。

“对于我们这些‘小地方’的人来说,读书就是为了找到一份能挣钱养活自己的工作。” 在她父亲的认知中,“这几年学经济好,别人也觉得好,我们跟着大学走,滑了,就不会出错。”

然而,大学的第一堂职业课却给沉凌的头上浇了一盆冷水。 老师告诉他们,在这所普通的学校里,大多数学生都无法成为金融工程行业的佼佼者。 在随后的学习中,沉凌逐渐明白了老师的意思。

她了解到金融工程最理想的职位是从事金融产品的设计和开发,但她一直不擅长数学,更不知道学习金融会对数学有极高的要求。 “在学习数学分析之前,当我听到‘分析’这个词时,我以为这是比较文科的东西,但实际上它比高等数学更难。”

志愿填报兴趣测试__填志愿凭兴趣

对于金融专业的学生来说,丰富的实习经历是就业的敲门砖。 但对于沉玲和她大多数同专业的同学来说,实习还是很遥远的。

“给我们授课的老师很多都是金融院校的毕业生,他们说金融行业很重视背景,非原‘985’、原‘211’大学的学生很难“为了保持竞争力。他们也没有告诉我们如何找到实习职位。” 她班上只有少数学生花上万元参加注册会计师培训课程,因为他们的父母从事相关行业,并通过家庭关系安排他们去咨询公司实习。

学校曾经提供过转专业的机会,但沉凌觉得金融工程是学校里最好的专业之一,很多人都想尽办法转进来,看来前途还是光明的。 不过,这样的日子再持续下去,沉凌还是觉得“太过分了”。 线性代数、数学分析、金融计量对她来说都太难了。

大三时,沉凌沮丧地意识到,自己在这个看似光鲜亮丽的专业中确实很难出名,这让她陷入了迷茫和自卑,甚至一度出现了心理问题。

此后,有的同学考研,有的同学做销售。 沉凌的第一次考研以失败告终。 “二战”期间的7月,她再次被焦虑压垮,一次偶然的机会了解到宗教社会学,一些埋藏在童年记忆深处的画面被唤醒。

在沉玲的家乡广西,各种信仰是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 她小时候和妈妈、奶奶一起目睹了许多民间节日和节日,她产生了好奇。 沉凌找到专业考试教材看了一周,被里面的理论知识深深吸引,毅然决定跨考。

当做出这个冒险的决定时,距离考研只剩下100天了。 但这一次,复习和备考都比以前顺利多了,她终于如愿考入了宗教研究研究生院。

缺少专业信息

今年1月,本来就推迟毕业的薛琪(化名)终于获得了生命科学博士学位。 回顾这10年的求学生涯,她留下了深深的感叹。

_填志愿凭兴趣_志愿填报兴趣测试

雪琪记得,高中的时候,班里有好几个同学参加了生物比赛。 他们的课桌上总是堆着一摞动物学、生态学、进化论的大学教科书。 每次听到他们讨论生命的进化和奥秘,她都会对这个话题更加好奇。

高考结束后,薛琪报考了南方一所原“211工程”大学的生命科学专业。 出于对成绩的把握和职业兴趣,填写报告是她唯一的选择。

最终,薛奇如愿以偿,考入了这所拥有国家生命科学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的大学。 整个专业有七十多人,但像雪琪一样充满热爱,主动选择生物专业的只有四五个人。

薛奇职业感情的转变发生在大二那年。 根据培养计划,他们将于今年开始参加实验室项目。 然而,当真正进入实验室,日复一日地在显微镜下捕捉细胞的踪迹时,雪琪却觉得乏味——与实验室相比,她更感兴趣的是野外的生物,山林海洋里的生物。 。 捕获生物样本并探索生命及其所在生态系统的宏观奥秘。 但学校的优势在于细胞生物学等微观领域。 以前吸引薛琪的生态学、动物生理学课程都没有提供,更不用说深入科学研究的机会了。

回忆起申请志愿者时的招生咨询,薛奇发现招生团队从未提供过专业培训项目的相关信息。 当时,所有大学都会在高中校园摆起长桌,“但他们都看我受够了,就说要来找我们。至于相关专业的具体情况,他们没有具体介绍。”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沉凌的身上。 填写志愿申请时,父亲专程带她去了南宁,更多大学的招生团队聚集在这里,但她接触的几所学校的招生团队更关注的是成绩是否足以提升成绩,“不会告诉我们太多。更多关于专业问题。” 这使得学生和家长无法获得很多信息。 甚至当得知沉凌要学金融工程时,家里亲戚的第一反应就是——是不是和土木工程类似?

沉玲曾咨询过中学老师,但没有得到任何宝贵的建议。 在她的高中,老师最常说的鼓励的话之一是“考上大学就可以了,不用再努力了。” 这导致少年时期的沉凌对高等教育产生了很深的误解。

“我一直以为上大学就是为了‘玩’,甚至问过‘上大学需要带笔吗’之类的问题。” 她苦笑着说道。 这位 18 岁的女孩与她对大学和更远未来的憧憬之间存在着深深的裂痕。

兴趣改变

填志愿凭兴趣_志愿填报兴趣测试_

郑远帆(化名)毕业于北京原“985工程”大学,曾担任母校高考学生志愿者。 招生团队的老师会安排这些学生志愿者近距离接触高中生,解答问题。 招生咨询点的中学设置至少有一名文科生和一名理科生。

环境科学专业的郑远帆主要给理科生讲解。 他在大学的时候,很早就加入了课题组,课题组里的氛围非常好。 在给高中生讲道时,他会讲科研的酸甜苦辣。 这些讲述极大地提高了很多对环境科学专业不太了解的同学的兴趣。 尽管成绩达不到郑远帆学校的录取门槛,但仍有一些学生兴奋地表示,在他的影响下,他们想读环境科学专业。

“我告诉他,你就读的学校有更好的专业选择,所以不要报环境专业。” 郑远凡说这话的时候有些无奈,“但是他说不行,所以他才想申请。”

这让郑远凡意识到,这些中学生对大学专业的了解是如此肤浅。 “至少我的感觉是,专业的选择深受宣传者的影响。如果换一个人来,学生和女生可能会有不同的想法。”

参加高考四年的国内高校教师顾腾峰(化名)也发现,招生团队与学生的沟通能够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申请倾向。

在顾腾风的大学里,不同的学院会承担固定省份的招生工作,而他的环境学院也长期与北方某省份进行对接。 据他观察,本省环境专业的学生普遍更愿意学习本专业,转其他专业的难度较小。

“因为我们学院的老师做宣传会更贴近专业实际。” 谷腾峰表示,而其他省份的招生团队在专业引进方面则有些欠缺。 “有的学生报考环境专业,是因为招生老师说,‘这个专业冷门,分数低,你先来这里,第二年再转去你想去的专业’”。

不过,谷腾风也发现,很少有学生在志愿申请阶段对某个专业表现出强烈的偏好,甚至坚持下去。 大多数学生和家长都会遵循“受欢迎”和“分数不能浪费”的原则。

古腾风见过很多成绩“亮眼”的家长,都是抱着实现“物有所值”的心态来咨询的。 “很多家长认为,‘现在我有了100元,我一定要买一些值100元的东西’。背后的潜台词是我的孩子考试成绩这么高,不能浪费。” 他遇到了一些对文学很感兴趣的学生前来咨询,家长却在一旁喋喋不休:“你成绩这么高,学文学没什么用。”

“学生的兴趣往往不那么坚定,他们通常会屈服于父母的意见。” 古腾风说道。

然而,入学后,学生对专业“兴趣”的变化会受到更多因素的叠加影响。

在他攻读博士学位期间。 研究中,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助理教授刘晓对北京1459名本科生进行了为期四年的职业兴趣跟踪调查。 他发现,在大一时表示对专业不感兴趣的学生中,有58.2%会在大四时对自己的专业产生兴趣。 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越丰富,学生的专业兴趣就越高。 这印证了“大学教育可以培养职业兴趣”。

刘晓还对部分学生转专业、放弃转专业的动机进行了深入采访。 他发现,有些学生本来有自己比较感兴趣的专业,但一听说课业重、经常熬夜就放弃了,因为他们希望学习能轻松点; 新专业当“鸡头”的感觉。

这时,“兴趣”有了更复杂的内涵,与兴趣爱好、教学质量、就业前景等有关。“所以我们说,引发职业兴趣的因素有很多,导致一些学生的兴趣发生重大变化。”入学前和入学后。” 刘晓说道。

走“弯路”也不一定是坏事

近日,“网红”高考志愿者导师张雪峰的一些言论,引发了关于“边缘专业”、“天坑专业”的讨论。 一些“坑”中的同学也发表了自己的“避坑经验”。 一时间,大部分专业再次受到诟病。

作为一名被贴上“生化环保材料”天坑标签的老师,顾腾风认为,很多焦虑的声音被放大了。

在他的教学生涯中,“虽然大多数学生一开始很不情愿,但经过四年的学习,他们与热门科系学生的差距并不像网上说的那么大。在高考中,往往一分数百上千的差异,两分可能会导致学生错过某个专业,但不能用来判断人与人之间的差异。”

_填志愿凭兴趣_志愿填报兴趣测试

另外,没有人能够预测几年后的就业市场和行业人气,追求人气也不是万能的。 入学的两年里,顾腾风听到最多的问题之一就是“这个专业以后当公务员好不好?” 学校与国外大学有联合培养项目,以前招生时很受学生和家长欢迎,但现在却被问到:“如果你读这个项目,以后能进系统吗?” ?”

20年前,顾腾风上大学时,环境专业是专业分流中的热门方向。 当时学院里还有一个地貌专业几乎没人想学,就落到了五个成绩比较低的学生。 不过,这五个同学后来都非常努力,最后都被保送进了研究生,让热门专业的学生非常羡慕。

“如果你真的对自己的专业不满意,想要改变方向,读研的时候换专业,或者在职的时候尝试找一份自己想做的工作,这些都是你可以争取的”。 古腾风说道。

一定程度上,冷热专业的风评会倒逼学院做出改变,以增强竞争力。

有一年,谷腾风所在的环境学院只招收了十几名学生,学校构思了新的计划生活网消息,将专业与热门领域相结合,开设跨学科实验班,并承诺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科研和研究生机会。研究。 该项目在第二轮全校招生中已吸引了20余名学生。 “如果学生不愿意来,学院必须继续创新来激励和吸引他们。” 古腾风说道。

其实,即使走过了一条不适合自己职业的“弯路”,也未必有那么糟糕。

沉凌的班里,有一些从物理、计算机或医学转学哲学的学生。 她发现,无论学习金融的经历多么“难以忍受”,她的思维方式仍然在不知不觉中被这门学科改变了。 比如,在考虑是否接受《中国科学报》的采访之前,她的第一反应是“采访有报酬吗?” 随后,当她询问学长们的意见时,学长们回答说“这是一个宣传,是加强纪律的机会”。

这个发现让沉凌有些羞愧,但她很快就仔细分析了自己体内不同学科的融合,觉得这样的跨学科经历促使她形成了一种多角度看待事物的方式。

“高考专业的选择只是人生众多选择中的一个角落。” 在刘晓看来,既然人生注定充满矛盾,“不如把重点放在‘想清楚’上,做出至少目前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中国科学报》(2023-07-04第4版高等教育聚焦)

本网站转载其他媒体之作品,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权利所有人拒绝在本网站发布其作品,可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将视情况予以撤除。

发表我的评论 共有条评论
    名字: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