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生活网

中文互联网,为何走向慢性死亡?(深度好文)

编辑:生活网      来源:生活网      市场营销   深度好文

2023-09-03 18:05:59 

摘要:互联网作为一种工具,只有内容才有灵魂。 内容是互联网的基础。 如果喧嚣狂欢过后,一切都消失了,一切都如过眼云烟,就没有什么深刻的内容可以沉淀下来供人们思考、缅怀、膜拜。 如果没有能够抵抗时间过滤的杰作,那么这种内容世界、这种互联网真的正在慢慢消亡,在垃圾、娱乐、不成熟、平庸之中萎缩而死。 技术越先进,创造力就越倒退,信息就越爆炸,灵魂就越萎缩,内容就越垃圾。

吐槽青年出品

我看到一篇文章,题为《中国互联网为何走向慢性死亡?》 “文章的标题看似有些刺耳、刺耳,但它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这篇文章谈论的是互联网内容的垃圾化:

当你浏览某个平台时,第一秒你就会听到:“你看,这个人叫大壮。” “你看,这个女人忍不住了。” 于是你去另一个平台,你就更傻眼了。 这不是“这个”。 太好吃了,YYDS”,这是“秋天的第一杯奶茶”。 好吧,你觉得某个平台肯定不像这些光鲜亮丽的贱货,然后,突然映入眼帘的是“100亿美元和十分钟隐形的超能力,你会选择哪一个?” 鸡汤、成功学习、营销号、名人、酷文、情感话题、民粹话语几乎占领了今天的中国互联网。 巨魔越来越多,垃圾算法越来越多,妖怪越来越强大。 这些都导致了今天中国互联网的信噪比(信息/噪音比)越来越低。 过去,你可以阅读一篇文章。 您获得了有趣或有用的想法。 现在你读完一篇几千字的文章,你想杀掉编辑。

读到这里,很难不产生共鸣。 确实生活网资讯,当你被标题诱饵诱导点击一篇文章,看到那些神秘的灌水内容时,你的眼球被浪费了,你的时间也被浪费了,你常常会忍不住想杀了编辑。

猫吃什么会慢性死亡__注射什么毒药能使人慢性死亡

文章还提到:文笔不成熟、敏感、缺乏创造力。 所有的情感都凝聚成各种“跺脚”,所有的赞誉都是绝绝子和YYDS。 为了跟风、保护自己,网络上流行缩写,出现奇观场面:“死”太抢眼,所以简化为“S”,“黄”太粗俗,所以换成“H”,“作弊”是十恶不赦的罪行。 缩写然后在中间添加分隔符,成为“QP”。 满是缩写的屏幕让人头皮发麻,拳头攥紧。 如果你不搜索它们,你真的不知道它们的意思。 我们的汉语已经被毁到这个地步了。

“慢性死亡”有点耸人听闻,但作为中文的使用者和爱好者,我并不觉得被冒犯。 反而让我想起了日常网络环境中许多低劣、幼稚的内容的记忆和痛苦。 “缓慢死亡”可能看起来令人反感,但你可以换一种方式问:

近两三年,有多少写得有深度的文章,火了一两个月后还被人记得?

三年来,有哪篇文章被你收藏并可以反复阅读?

近两三年来,有多少文章能够经过时间的过滤,成为感人至深的历史手稿?

三年来,有多少文章有资格纳入新人和后人的教科书学习?

近两三年,有多少新作者的名字值得被记住?

近两三年,哪个平台能够产出突出重大事件或热点的佳作?

_注射什么毒药能使人慢性死亡_猫吃什么会慢性死亡

通过搜索,你能找到多少有价值的信息?

新媒体平台上的内容越来越多,每天产生数十亿条文字和视频,但它们能否经受住上述问题的拷问呢? 内容的价值不是由数量和流量决定的,而是由时间决定的。 它经受住了时间的残酷过滤,经得起一个月、两个月、两三年的事后回想,仍然被视为价值不菲。 价值是真正有价值的内容。 互联网作为工具,有内容才有灵魂。 内容是互联网的基础。 如果喧嚣狂欢过后,一切都消失了,一切都如过眼云烟,就不会有深入的内容可以沉淀下来供人们思考、缅怀、膜拜。 一部抗拒时间过滤的杰作,这样的内容世界,这样的互联网,真的是在慢慢消亡,在垃圾、娱乐、不成熟、平庸之中萎缩而死。 技术越先进,创造力就越倒退,信息就越爆炸,灵魂就越萎缩,内容就越垃圾。

那篇文章的作者表示,“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中国互联网确实正在凋零、凋零。很多深入的文章其实都是十多年前天涯大师的PDF合集,在各大社区疯狂传播。”

谁该为中国互联网的缓慢消亡负责? 至少这些方面值得反思。

_猫吃什么会慢性死亡_注射什么毒药能使人慢性死亡

一是一些主流媒体拥有较强的内容生产能力,但没有承担起生产优质内容的专业责任。 机构媒体、主流媒体作为内容生产最重要的工具,应该成为中国互联网内容的压舱石,以专业性和权威性向互联网传递体现时代品质的内容。 在浮夸、浮夸内容盛行的当下,调查研究风潮盛行,引领专业水准潮流。 但相反,一些主流媒体不但没有内容可以“引领”,反而被一些自媒体不正之风反馈了出来。 点击这些媒体的客户端,看看他们推送的内容。 你看不到大媒体那张严肃、严谨、权威的面孔。 它们都是引人注目且微不足道的。 它们充满了娱乐性、营销性和青少年语言。 头条新闻充满了令人点击的轻浮和凶猛。

这段时间,马晓林教授正在做一件非常“进攻”的事情,就是对一些主流媒体指手画脚,扭转他们抢头条的坏习惯,“双击”“这些国家”、“外交”等标题。随着“这个国家”“这个人”“突发新闻”的流传。 我一直相信,看到这样的标题,可以避开,避免点击,以免上当受骗。 新闻应该有透明、专业的追求,而不是营销账号。 如果标题能把事实说清楚,就没必要神秘莫测,非得忍不住点开全文。 公共信息传播不应设置“标题党式阅读障碍”。标题党的流量方式包含了用户的消费。它不是用内容滋养用户,而是将其作为流量工具。主流媒体应该原本是透明、专业沟通的主力军,如今却成为标题党的重灾区。

另一方面,媒体话题变得更加热门,这也是主流媒体失去内容主导地位的标志。 主流媒体具备内容制作资质。 按理说,他们应该掌握“选题领导力”,聚焦现实问题、大问题、痛点,回应公众关切,产出优质内容、权威评论、深度调查、新闻追踪、经典之作。功能,然后是社交媒体上的趋势。 ——但现在往往相反。 一些琐碎的事情在社交媒体上流行。 这里有人打架,那里有人扔屎,有人分手,有人房子倒塌,主流媒体都在关注热门搜索。 找一个话题,根据这个热搜融入某种情感用语,推上热搜。 这就导致了热搜的低质量卷入。 社会情绪的基调决定热搜,进而主导媒体报道和评论品味。 这也是互联网内容垃圾邮件的一个症状。

二是一些新官媒的娱乐和营销。 按理说,新媒体只是一座桥梁。 政务新媒体的职责应该是“政务”,成为政府与人民之间的桥梁,推动政务公开,提高服务能力,加强热点话题的传播,利用互联网的媒体功能,减少那些体力劳动。排除障碍,澄清谬误,明辨是非。 但不得不说,一些新的政府媒体并没有履行这种沟通、公开、透明的功能,没有给公众带来有价值的信息。 相反,他们热衷于娱乐自己、谈论自己、享受自己。 ,自我美化。 满足于单向宣传推广,像营销号一样,追明星、追热点、追流量、卖萌、耍花招、挖挖挖、弹唱网红表演。

_猫吃什么会慢性死亡_注射什么毒药能使人慢性死亡

一些不务正业的政务新媒体不​​仅没有成为优质内容的基础,反而变本加厉地娱乐化、营销化。 他们只充当网红,不理会政务。

三是社交平台的流量算法扼杀深度内容,消费人性卑鄙的一面,宣扬娱乐垃圾。 “我当时觉得很有趣,就拍了一张照片,没想到它竟然火了。” 有多少人说这不是摆拍的照片? 几张摆拍的照片逻辑并不迎合平台的算法逻辑。 首先是算法逻辑,然后是那些透支公众信任的大规模、结构性的舞台照片。

看到研究社交媒体的董晨宇老师分析网红成因,很有趣。 他说:现在我们经常被问到,你是如何关注这些网红的? 但其实问题应该是,他们是怎么找上门来的? 在我看来,当一个东西流行起来的时候,每个人都应该问为什么人们很难不刷它。 我觉得这背后很大的原因是平台需要这个东西。 我相信平台一开始并没有参与“挖挖”,最初的推广肯定是靠她自己。 后期,当平台发现这个视频热门时,就会提供流量支持,主动推送给你。 如今,这种支持随处可见。 比如某个BGM流行了,或者某个舞蹈流行了,平台就会在流量方面给予支持,进行推广,鼓励大家用这个BGM来拍摄短视频。 当人气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离开圈子。 这是平台特别想要的。 只有离开圈子,平台才能做大。

可怕的是,社交平台已经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公共生活中不可避免的“设备范式”。 于是,人们的精神生活和内容消费被迎合人性低层的算法逻辑所主导,成为慢性自杀的一部分。

当然,应该还有很多很多的人对垃圾邮件内容负责。 比如舆论分裂、对抗,缺乏基本的善意、开放和包容,热衷于敏感化问题,经常上网,经常诉诸网络暴力,需要九点自我审查才能让人放心。说吧(你看,我其实对自己的标题也犹豫过好几次,不知道要不要删掉“中国人”两个字,以免被批评)。 正常纠纷常常被“公开化”,学者专家被污名化,民粹反智风潮汹涌澎湃。 这些都严重遏制了深度思考和高质量内容。 这些问题让互联网不再能够滋养用户,让上网成为一种消费!

本网站转载其他媒体之作品,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权利所有人拒绝在本网站发布其作品,可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将视情况予以撤除。

发表我的评论 共有条评论
    名字: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