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生活网

时代焦虑:我们的日常生活

编辑:生活网      来源:生活网      风险社会

2023-07-03 23:01:01 

焦虑、恐惧和当今时代的日常生活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很多人都会引用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名言:“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这显然是对21世纪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国与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的类比。 还有人援引心理学家塞利格曼的研究,将中国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进行比较,“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特定的情绪。1950年代是一个焦虑的时代。这种情绪基调是弗洛伊德定下的。他亲眼目睹了一个秩序井然的崩溃。世界瞬间毁灭,而新世界却是一片废墟。当旧的价值体系被摧毁,新的价值体系没有建立起来时,那个时代就会充满焦虑和不安。”

无论哪种类比,它都承认整个社会的现实:这是一个令人兴奋但又令人焦虑的时代。

确实,整个社会都弥漫着焦虑的味道。 几乎每个人都能感受到不同程度和类型的焦虑,比如这里讨论的生育焦虑、财富焦虑、对未来的焦虑等等。 有些人深陷其中,出现各种情绪问题,严重者导致抑郁甚至自杀。 比这种个人焦虑更重要的是社交焦虑和结构性焦虑,而这种社交焦虑可能集中在住房、教育、社保、医疗保险、财富、就业、消费等方面。无处不在、无处不在、无时无刻。 有人认为,严格来说,焦虑是一种时代病,一种现代性的忧虑。 换句话说,“中国人的焦虑是一种本体论的焦虑……在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碰撞中,没有通向现代社会的共同纽带”。 也有人认为,焦虑是“发展问题”,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情况,是必须付出的精神代价。 另一种类似的观点认为,我们时代焦虑的一个重要外部原因是我们正在经历的特殊历史阶段:转型和价值重构的时代。

▍焦虑、恐惧和风险

焦虑无处不在,我们该如何理解它? 换一个问题,我们焦虑什么,或者为什么焦虑? 也许在这里我们需要稍微处理一下焦虑与另外两个密切相关的概念的关系:风险和恐惧。

恐惧的感觉是主观的,因为它是由个人感受到的。 然而,恐惧作为一种个人情感,在情感人类学中更多地被视为是后天习得的、社会建构的、由文化、制度和习俗塑造的存在。 当面对真实的、想象的或构建的恐惧时,恐惧就会产生。 “焦虑研究人员——以弗洛伊德、库尔特和凯伦为例——一致认为焦虑是一种弥漫性的不安。恐惧和焦虑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恐惧是对特定危险的反应,而焦虑是非特定的,” “模糊”和“无目标”。焦虑的特点是面对危险时的不确定感和无助感”。 换句话说,焦虑中的威胁不一定比恐惧更强,但它在更深层次上攻击我们。

顾城杀妻自杀真相__安徽杀妻煮吃尸案图片

根据罗洛·梅的定义,“焦虑是由于某些价值的威胁而引起的不安,而个体将其视为其存在的根本”。 一般来说,恐惧源于某种风险、危急情况或可怕的事情的发生。 “一个人所经历的不同恐惧取决于他所发展的安全模式;但在焦虑的经历中,受到威胁的正是这种安全模式本身。” 因此,本质上,焦虑和恐惧都是对风险的应对机制,而焦虑是更深层次、更本质的恐惧。

与恐惧这种情绪“状态”属性相比,焦虑更多地被认为是一种思维的“过程”,是对不确定、不可预测、不可控事物的心理反应。 “焦虑是一种基本的、潜在的反应;恐惧是同样能力的表现,但只是以具体的、客观的形式呈现。” 换句话说,恐惧的身体体验可能更加直接和直观,而焦虑则更可能以一种挥之不去的苦恼状态存在,甚至寻找焦虑的根源似乎也更加困难。 例如,有恐惧时会出现心悸、颤抖、颤抖,但这种状态可能会在恐惧消失后又重新出现,但焦虑往往可能表现为一系列语无伦次、看似不正常的动作,比如,反复确认门是否被关上。锁定,想去健身房,但在去与不去之间进行自我辩论和自我否定,尤其是自我争论和自我纠缠等。焦虑因此比恐惧更难以辨别和察觉,但也更具威胁性给自己。

自我安全模式受到更深层次威胁的原因更为复杂,并且可能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分析中。 但焦虑的根源往往源于无法满足某种期望:自我的期望、他人的期望或社会的期望。 正如美国《时代》杂志以“焦虑”为封面故事所定义的那样:焦虑源于我们对事物的期望与其实际情况之间的巨大差距。 弗洛伊德将焦虑细分为:现实焦虑(自我与现实的冲突)、道德焦虑(自我与超我的冲突)、神经质焦虑(自我与本我的冲突)。 这种内部和外部的冲突也有其文化层面。 无论是自我与现实的冲突,还是自我与道德的冲突,我们都害怕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出错,超出自我的控制范围。 正如王师傅所提到的,中国的风水实践至少部分源于焦虑:“当一个人知道导致他的处境的因素不在他的控制范围内时,焦虑常常会出现。风水实践中的焦虑与以下两者有关:超出主观控制的社会因素以及不可预测、无法控制的自然力量,例如气候。” 因此,与对真实的、公众想象的或感知的风险的恐惧不同,焦虑的焦点不在于风险,而在于“我”无法控制风险,以及“我”对风险的(无法)预期和控制。 。

显然,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更加关注恐惧、焦虑和风险的社会生产过程及其社会文化意义,以及尤为突出的深层次社会问题。 例如: 恐惧既可能是社会孤立和社会分化的原因,也可能是其结果。 封闭城市社区的出现和贫富差距的加剧,正如Setha M. Low的文章中提到的,城市空间的不断封闭和隔离会逐渐导致社区消失,这对社区本身和生存都是有害的空间。 安全考虑不仅成为城市分区的原因,也成为由于社区联系的切断和不可预见且可控的犯罪率而对居住安全产生恐惧的结果。 焦虑的社会意义可以是围绕食品安全问题的科学知识和文化知识之间的冲突、新的环境污染和其他社会问题的出现,以及艾滋病作为一种致命的“污名化”疾病的文化。 建构和仪式对风险控制的失败,以及身份和地位的完善,包括现代话语中对幸福的“期待”。

▍文化恐惧

恐惧可能更多地被视为一种个人或心理社会现象,因此通常是心理学的一个研究领域。 神学传统中对恐惧也有很多关注,最著名的是克尔凯郭尔的《恐惧与颤抖》(Fear and )。 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恐惧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人类现象。 对它的研究可以成为帮助我们理解和理解“什么造就了人类”的一种途径。 可以说,这也是某种意义上回归古典人类学的终极关怀。

恐惧是我们人类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事实。 甚至,恐惧不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可能是我们有益的情绪和情绪反应机制,并对可能出现的危险形成预警机制。 大卫·帕金(David )还根据自己的非洲研究经历指出,恐惧不应该简单地被视为异常,因此是可以消除的。

我们可以首先简要了解一下个人心理和身体上的恐惧。 一般来说,在谈论个人的恐惧时,更多的是针对具体的项目进行讨论。 比如,有的人特别害怕密闭空间; 另一些人则相反,害怕空旷的空间,因为无法定位自己、无法将自己置于特定空间的感觉会让人恐慌。 另一个例子是恐高症。 当然,还有对各种动物的恐惧,比如狗、老鼠、蛇、昆虫和其他软体动物。

除了个人层面的恐惧之外,很多时候恐惧实际上是被告知和习得的。 这种学习从小到大都在日常生活中进行。 例如,父母会警告孩子“不要做这件事”、“远离任何事情”。 事实上,我们个人的许多恐惧并不是我们实际经历过的。 很多恐惧被诉说、警告,这是一种社会、文化甚至道德的“信息”,比如“人怕出名,猪怕强”。 例如, (A.)展示了马来半岛塞麦人对风暴和陌生人的恐惧。 这种恐惧是儿童在成人的示范作用和社会文化机制的强化下成长过程中形成的。 同样的例子还可能包括我们文化中经常使用的“狼来了”的故事,以及“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说法。

当然,最可怕的还是人,尤其是敌人或陌生人。 对于陌生人,我们通常都会有天然的防御,至少我们会有所警惕,因为我们总是担心他会给你带来可能的伤害。 库恩的《灵魂的呼唤》中提到了一点:对陌生人的恐惧。 那些被认为拥有招魂魔法的人,大多都是本地的陌生人:僧人、道士、外地人。 事实上,恐惧是基于“内部人”和“外部人”的分类,对可能存在的外部风险的一种投射甚至放大。 简而言之,对陌生人的恐惧也是恐惧产生的一种常见形式。

然而,这些讨论大多是从恐惧的对象开始的,比如对死亡的恐惧,对敌人伤害我们的恐惧,尤其是大规模谋杀的恐惧。 我们也害怕饥饿和自然灾害带来的伤害,比如海啸、地震等自然灾害,所以我们会关注这些“恐惧的对象”。 但现在,如果你留意一下周围的环境,你会发现“恐惧本身”(fear)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威胁。

1933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就任时曾说过一句名言:“唯一需要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 当时美国社会正处于经济危机之中,很多人都处于恐惧之中。 这种表述的重要性在于,它将焦点从恐惧的对象转移到作为一种情绪反应的恐惧本身。 针对9/11后美国社会的动荡,社会学家弗雷迪借用了这句话来表达,“我们唯一需要恐惧的就是‘恐惧文化’本身。”

作为一种应对风险的情感体验,恐惧本身的文化本质是多样且复杂的。 我们对恐惧的感知、经历和应对方法都受到文化的影响。 文化背景可以告诉我们很多关于恐惧的信息,比如你是否应该害怕看到某个图像或某些东西,你应该害怕到什么程度,以及你应该如何应对。

▍焦虑的产生:无序与不确定性

如前所述,如果恐惧是一种“状态”,那么焦虑更接近于“过程”。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似乎可以做出这样的推论:因为不确定性,所以存在恐惧,而恐惧的程度一旦威胁到自我的价值和安全,就会引发焦虑。 焦虑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方面。 在不同的文化中,担心什么、如何应对和控制风险、应对焦虑的策略等都会有所不同,就像不同社会对风险可能引起的恐惧也会有很大差异一样。 相同的差异。

安徽杀妻煮吃尸案图片__顾城杀妻自杀真相

焦虑,无论是在个人层面上还是在社会结构意义上,都会对混乱或摆脱混乱有某种强烈的感知和反应。 而这恰恰表现了对“应该”的渴望,对命令或代替它的想象。 例如,手机和钱包在餐桌上通常不是问题。 然而,当一双鞋子出现在餐桌上时,你会觉得它不干净,也不应该是这样,因为它违反了我们对一个东西应该在哪里的理解。 因此,鞋子放在地上,鞋子放在桌子上。 它给我们带来的印象是不一样的。 所以无序源于我们对秩序的期望。

涂尔干(E.)和莫斯(M. Mauss)在《原始分类》中指出:人类具有分类的本质,分类的目的是给我们带来秩序感,而秩序是一种确定性。 如果与我们这里的讨论相关的话,可以说是这样的暗示:“我们害怕,因为我们不确定”。 延续这一思想,玛丽·道格拉斯(M.)在她的著名小说《清洁与危险》中以“清洁”作为关键词来讨论分类、秩序和意义。

与无序相对应的另一种解释是对“不确定性”的研究。 正如学者们经常争论的那样,风险有客观和主观之分。 例如,客观风险可能是真正的威胁,而主观风险更多地由文化观念和信仰决定。 知识和感知也是可以协商和改变的。 基于这个本质,所谓的失序既不是完全客观的,也不是完全主观的,而是当一个被认为有价值的东西受到威胁时发生的。 这种“不确定性”与人们如何识别、感知、理解和控制风险的一系列概念有关。 比如我们经常提到的住房焦虑和教育焦虑,可能正是因为住房和教育承载着我们认为的核心、关键的内在价值体系,并且与相关路径的失控密切相关。 同时,这种不确定性的增加也与我们追求稳定的文化有着重要的相关性。

同样,对焦虑的讨论通常与合理化和现代化联系在一起。 根据斯宾诺莎的说法,“恐惧是一种不确定的痛苦,源于我们认为我们所憎恶的事情将会降临到我们身上;希望是一种不确定的快乐,源于我们认为我们期望发生的好事”。 那么,恐惧是心灵的弱点,需要理性来克服。 而克尔凯郭尔认为“焦虑是人类面对自己的自由时所呈现的状态”,也就是说,正是现代性对个人意志、自由、意志的强调,才使得焦虑成为现代生活话语的关键。 作为现代人,我们的欲望越多,我们就越焦虑。 换句话说,在现代背景下,获得自己欲望的责任越来越集中在个人身上。 这种理性的个人选择和个人对自己命运负责的倾向也可能导致更多的集体焦虑。

另一方面,对未来的不同看法也会对焦虑的产生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例如,我们的文化非常强调对风险的预测以及通过预测来控制未来。 “先忧天下之忧,后享天下之乐”、“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良药治病”病人”,这会鼓励忧虑和思考。 面对日益失控的现代社会,“防患于未然”的文化倾向是否可能会增加焦虑?

_安徽杀妻煮吃尸案图片_顾城杀妻自杀真相

追求稳定和秩序加剧了不确定性,我们应该活在当下还是阻止时间的流逝? 现代性对理性和个性的追求,甚至因过度竞争而缺乏保障的社会秩序,都可能是大规模集体焦虑的结果。 根本原因。 在自我控制层面,不确定性增加的同时,控制能力减弱; 从熟人社会过渡到陌生人社会导致的社交网络失灵; 传统社会关系和冲突解决策略的失败; 以及巨大的社会变革。 内心带来的紧张和压力,可以成为焦虑产生和不断外化的内因。 个人欲望增加,世界变得越来越无序,自我价值受到挑战就会表现为焦虑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正如艾伦·亨特所指出的,社会和历史分析常常将焦虑作为应对社会变革的机制来研究,但不应简单地将焦虑与保守或怀旧的力量等同起来。 从个体焦虑到社交焦虑,从社交焦虑到结构性焦虑,这种做法可以指向更为隐秘的社会现实,比如将内心的不安全感导向对移民的敌意。 社会现实是社会学和人类学能够不断探索和发现的。

▍结论

在今天的中国,“焦虑”已经成为一个被广泛使用的词,而对焦虑的讨论和担忧进一步加剧了焦虑的味道。 几乎每个人都能感受到不同程度和类型的焦虑,比如本组文章选择讨论的生育焦虑、财富焦虑、对未来的焦虑等。 比这种个人焦虑更重要的是社交焦虑和结构性焦虑,而这种社交焦虑可能集中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体现出强烈的时代特征。

当然,中国一定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和社会情况。 “现代”一词首先是用来表示它与“过去”的区别,同时也在试图突出今天的区别。 换句话说生活网消息,虽然当前中国语境下的焦虑有它的“特点”,但如果你开阔眼界(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你会发现,或许,恐惧和焦虑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有一定意义。 现代性的“常态”并不一定像某些人所说的那样是现代性的新产物。 虽然我们也需要承认,也许焦虑在这个时代有了新的呈现方式,甚至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增强。 事实上,即使这种观点也不太令人信服,因为每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恐惧和焦虑,这些恐惧和焦虑本身是无法比较的。

因此,面对日常生活中感知、讨论和经历的恐惧和焦虑是很重要的,正如在日常生活的研究中,需要强调日常生活的生成性,即在实践和实践中。日常生活体验(lived)中产生的存在感、身体感觉和体验,只有正视作为身体体验或社会体验所经历的焦虑,才能把握这个时代所面临的焦虑以及由此凸显的社会问题。 无论是根据人类学家道格拉斯的暗示,还是社会学家贝克的明确表述,我们已经生活在一个不折不扣的“风险社会”中。 看来恐惧和焦虑是无法完全避免的。

粗略地说,是这样一个形象:一个孤独的个体,在充满危险或风险的强大外部社会中,日益强化个体的恐惧感和无时不在的焦虑感。 问题是,这不仅限于自我关系斗争,现实是每个人都是对其他人的威胁,每个人都没有在他们应该在的地方或在关系中。 换言之,人们作为一个群体似乎彼此为敌,生活在敌对和竞争的民族、地区或国际关系中,这使得文明冲突不仅是一种学术观点,而且在某些领域更为严重。地点和人群。 立场和主张。 再者,人类等物种似乎陷入了同一个“与天斗,乐无穷,与地斗,乐无穷”的陷阱,其结果就是整个大自然似乎都在反抗和嘲讽,从食物、到土壤、到空气、到气候、到宇宙……

或许,面对这样的现实,一句古老的宗教智慧仍然有其独特的意义:“爱中没有恐惧”。 ,面对和转变的能力。 换句话说,在爱情关系中可以面对恐惧。 此外,按照正确的顺序,可以避免过度的焦虑。 个人之间如此,人群之间如此,不同类别的人和他们所生活的世界之间如此。

本网站转载其他媒体之作品,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权利所有人拒绝在本网站发布其作品,可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将视情况予以撤除。

发表我的评论 共有条评论
    名字: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