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近期被莫名推到“风口浪尖”:起初,一张“大学听课人头攒动,清华招生办无人”的照片在网络上流传。 有人称之为“清华声誉下降”的标志。 有视频发言者将矛头指向“大多数毕业去美国的清华学生”,甚至指责清华是“叛徒学校”。 令人惊讶的是,有很多人同意。
清华用事实和数据回应:清华大学学生记者团发文《关于清华的这十大谣言,别信!》 》,驳斥了“清华毕业生80%出国”、“清华毕业生千余人”、“大国工匠没有清华毕业生”等谣言。文章援引清华就业统计数据显示,近五年其中,清华毕业生出国深造的比例最高,占毕业生总数的16.5%,并且逐年下降,2022年仅为7.1%。在国内高校中并不突出。
其实稍微想一想,疫情这三年出国的人数有限,怎么可能80%的毕业生都出国呢?
当然,在怀疑者眼中,16.5%的出国率已经算高了,而清华公布的“出国深造”数据,还有一批人可能会出国工作、出国留学。居住。
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是国内大学中国际认可度最高的学校。 两所学校的学生出国留学和就业都相对容易一些。 然而,攻击者更多地针对的是清华大学,而不是北京大学。 部分原因也可能与清华大学的历史有关。 “特殊的起源”。 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末留学美国预科学校。 它是用美国归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造的。 在那些批评者眼中,这也被视为清华大学的“原罪”。
事实上,无论出国率如何,需要明确的一个基本逻辑是:出国留学是一种正常行为,符合个人能力的发展和国家人才的培养。 去美国留学和“为美国做贡献”是有很大区别的。
历史上很多为国家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都曾在美国留学,比如两弹一星之父钱学森、邓稼先。 一方面,我们需要承认,在一些前沿技术教育领域国内外还存在一定差距。 如果有差距,就要学习别人的长处; 如果没有与国际教育的正常交流,清朝科技整体落后的教训不可谓不重大。 即使是清末清华大学刚成立的时候,反对出国留学也是一个落后的观念。
出国留学并不意味着永远不会回来。 许多国际学生毕业后选择返回中国。 2021年,在清华大学研究生开学典礼上,时任校长邱勇表示,2002-2011年出国(境外)的清华校友有一半以上回到国内工作,而且这一比例还在扩大。
当然,怀疑者会说,如果一半人回到中国,那么剩下的一半人会留在国外为外国做贡献吗? 如果自费出国留学,毕业后留还是留是个人选择,而在国外工作一段时间,积累一定经验和技能后再回国的例子不在少数。
钱学森1935年赴美国留学,毕业后留美任教,参与美国国防研究,为美国火箭研制和人才培养做出了贡献。 同时,他也成为火箭、导弹领域的专家。 导弹缩小了国内外的差距。
针对“美国企业靠数千名清华毕业生支撑”的传闻,根据清华大学列出的数据,员工数量最多的是来自南加州大学,占比10.3%,约979人; 榜单前10名 清华大学暂无信息。 根据美国ITAR(国际贸易和武器条例)规定,涉及军用级武器技术和国家机密的企业不得雇用非美国公民或未持有美国绿卡的人员。
不过,在我看来,如果真的有几千名清华毕业生在公司工作,那将是一个好消息。 从全人类的利益和科技进步的角度来看,发展火箭和航天器是为了发展人类航空工业,使更低成本的载人航天成为可能; 从国家利益的角度来看,人们在工作中可以接触到最先进的航天技术,即使只有少数清华学生带着这些技术回到中国,对中国的贡献也是极其巨大的。
批评者不仅要关注“清华为美国培养了多少人才”,更应该关注“清华为中国贡献了多少”。
其实,如果你稍微关注一下科教新闻和历史,你就会知道,中国历代杰出的科学家、院士中,都有大量的清华学生。 清华大学也回应了“大国工匠没有清华毕业生”的传闻,并列出“大国工匠”表格予以回应。
而这个谣言是“十大谣言”中最不需要回应的一个。 那些相信这个谣言的人只能说明他们的基本科学素养令人堪忧。 更不用说,除了理工科人才,清华还为国家培养了许多文化和政治人才。 许多领导干部都曾在清华大学学习过。
所谓“清华招生办无人问津”的图片几年前曾在网络上广为流传,当时人们只是把它当作一个笑话。 因为大家都知道,并不是学生看不起清华,而是清华的分数线太高了,大多数学生没有太多的咨询的必要。
令人担忧的是,近两年来,这个“玩笑”被一些人当真,假装这是清华影响力下降的表现。 今年,有报道称某地高考状元放弃了清北的橄榄枝,选择了国防科技大学,更加剧了这一论调的热度。
国立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和清华大学都是优秀大学,成绩是大多数学生望尘莫及的。 但选择申请哪所大学是学生的自由生活网资讯,不同学生的选择应该得到尊重。 因为一个人的选择而否定他人的选择,显然是一种舆论绑架。
更令人担忧的是,围攻清华大学的行为暴露出危险的民粹主义和反知识分子的基调。 近两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用户群体的下降,网络言论质量有所恶化。 “清华汉奸论”、“文科无用论”愈演愈烈。 在他们看来,去美国留学是一种精英主义和利己主义。 他们考不上,孩子考不上名校,出不起钱,就把嫉妒和仇恨倾注在清华大学上。
仇视清华、仇视留学,隐含着一种“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不满和自我意识的缺失,而这种缺失和贫困如今在网络上肆意蔓延。
罗翔曾经描述过这个奇怪的现象:“一个人的知识越贫乏,他就越有莫名的勇气和莫名的自豪感。” 但人至少应该诚实。 如果他们中有一个人有机会去清华大学或者出国留学,他们不是会欣喜若狂,高高兴兴地去吗?
本网站转载其他媒体之作品,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权利所有人拒绝在本网站发布其作品,可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将视情况予以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