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核武器”,集群效应开始显现
《中国经济周刊》2023年第12期封面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郭志强|江西赣州报道
6月20日,赣州市委副书记、市长李克俭在赣南创新与转化医学研究院调研时强调,要坚定不移强化科技创新赋能,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助力赣州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培育千亿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从2016年几乎为零开始,连续6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0%,2022年产值将突破230亿元; 由国内生物医学研究领军人物李洪亮团队领衔的重大疾病新药靶点发现与新药创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即将成立,赣南创新与转化医学研究院成立; 中国生物、山东威高、海尔医疗等生物医药产业的布局纷至沓来,越来越多来自全国各地的生物医药企业不仅落户于此,还计划将研发中心迁至这里。
位于三线的江西赣州为何能在我国生物医药产业中异军突起,并敢于瞄准千亿目标?
确定了发展方向,就必须一棍子地推进。
2021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提出“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设新材料、能源化工、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等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2022年4月,赣州出台《赣州市支持医疗卫生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试行)》,明确支持医疗卫生项目建设,支持区域医疗卫生中心建设一、支持产业创新升级,强化金融支持,强化生产。 支持医学研究等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根据赣州产业总体规划,生物医药产业主要集中在章贡区,明确是章贡的第一产业,也是赣州六大主导产业之一。
然而,这是一个进入门槛极高的赛道,是典型的人才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平台密集型行业。 正如赣州市副市长、生物医药产业链负责人赖正文所说:“生物医药产业不仅是一个有潜力、有活力、有带动力的产业,而且是一个资金投入大、研发周期长的产业。做大生物医药产业可能需要5年、10年甚至更长时间,但一旦取得突破,整个产业就会进入腾飞阶段,这就需要我们在加快发展的同时保持一定的投资耐心。如果我们要寻找某个发展方向,就必须一个接一个地推进。”
张贡区委书记连天朗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从庆丰药谷到赣州医疗健康产业园,我们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目标没有变。生物医药是一门硬技术,以生物医药带动产业发展。”创新。必须脚踏实地,长期坚持,一届又一届。”
2016年,赣州开始谋划生物医药产业布局。 当时,赣州医疗健康产业园(原庆丰药谷)开工建设,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
2020年6月,赣州推进生物医药产业链长效体系建设,成立市生物医药产业链推进协调小组,协调各方资源支持重点产业链发展,优先满足重点企业和重点企业需求。产业链重点项目,按月调度。每季度通报各产业链工作进展情况,每六个月召开一次产业链工作推进会。
2022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复赣州革命老区建设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2023年3月,江西省编制印发的《赣州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加快医药食品产业发展,打造医药食品产业双链条。 “药品+医疗器械”应加强。
敬业汇控股集团董事长朱元明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目前,赣州市委、市政府的发展思路与时俱进,比较接地气。实验室基本具备了解决了生物医药和宠物经济产业的科研痛点,赣州在生物医药产业科研上的巨额投入可能三五年内看不到效果,大多数地方政府都不敢投入,这样的投入是基于坚定的我们看好生物医药赛道的决心、勇气和战略定力。”
2022年9月,由章贡区政府与赣南创新与转化医学研究院共同建设的敬业汇京东智能供应链产教基地+宠物健康智能制造项目在朱元明公司正式签约。 该项目预计投资60亿元。
赣州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核武器”,集群效应开始显现
短短几年时间,赣州生物医药产业已初具规模。 赣州市政府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赣州园区共有医药企业130家,营业收入230.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两位数。
数据显示,今年1-4月,章贡区医疗健康产业实现收入超67.2亿元,同比增长28.35%。
张贡区高新区管委会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赣南创新与转化医学研究院坐落在张贡区,这是推动当地发展的“核武器”。生物医药产业。
2021年6月,赣州市引进武汉大学李洪良教授团队,共同建立新型高端生物医药研发机构“赣南创新与转化医学研究院”,提供重要的技术、人才和资源保障为生物医药领域高质量发展。
资料显示,目前该所正在针对心力衰竭、糖尿病等宠物开发10余种一类新药,针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心肌肥厚等疾病人群正在开发5种一类新药,已开发宠物食品100多种,其中26种进入市场。 此外,研究院还研发了3000多种高端生物试剂,并已进入市场。 目前,赣南创新与转化医学研究院正围绕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需求,大力发挥平台集聚效应,重点突破共性关键技术,大力推进创新药物、高端生物试剂产业化、以及宠物保健品。 中国生物、敬业汇、美国红狗、飞轮海药业、深圳赫兹等20余家龙头企业落户赣州,加快培育江西省新型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江西凯欣生物医药有限公司负责人曾鑫认为,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拥有可靠、专业的基础研究能力非常重要。 比如赣南创新与转化医学研究院,他们的团队是一个强大的基础研究团队,可以支撑整个产业链。 无论是行业前沿信息,还是学科人才培养和科研氛围,其带来的边界效应总会向外扩散生活网资讯,这就是基础研究的作用。
一个更重要的创新平台即将在赣州正式揭牌。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了解到,重大疾病新药靶点发现与新药创制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在紧张筹备中。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志南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国家重点科研平台落户赣州,将为老区发展增添新优势。” 俗话说:“有寺庙才会有和尚”。 随着赣南创新转型研究院、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的落地,人才的“虹吸”效应将逐步产生,人才聚集成为可能,意义重大。
赣南创新与转化医学研究院副院长张鹏教授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我们团队响应党中央号召,支持革命老区发展,推动生物医药发展赣州通过人才、技术、平台的大力支持,实现产业发展。”
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张晓静表示,作为新时代的科技工作者,创新药物研发必须紧扣江西省和赣州市的发展战略,加快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
除了国家级平台赋能赣州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赣州当地的生物医药产业生态也“越来越适合企业成长”。
金津实业(赣州)有限公司总经理叶良德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与深圳高昂的土地成本等因素相比,赣州不仅园区土地价格优惠,而且在医疗器械认证方面也有较高的效率;此外,赣州背靠广东,在港澳大湾区,两地的供应链成本不会相差太大,这也是我们考虑的因素之一未来将抽调部分研发人员到赣州。”
作为深圳一家国有背景企业,叶良德的公司主要生产家用医疗器械。 在落户赣州之前,公司先后考察了贵州、东莞等地。 经过综合权衡,津津最终决定落户赣州。
曾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赣州在生物医药布局上既有前端产业,也有后端产业,产业链不断完善。比如我们办公楼下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对生物医药发展具有巨大的引领作用,这是一面旗帜——向全国乃至世界宣告:赣州拥有一支生物医药专业研发团队,可以提供研发专业服务。目前,赣州整个产业氛围已经已经创建,并且集群效应已经开始显现,这对于整个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非常重要。”
创新吸引人才方式,赣州人才紧缺问题正在解决
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是赣州的重要产业之一,但高层次人才的缺乏一直是产业发展的瓶颈。 在赣州深处的罗霄山脉,很难吸引一线城市乃至全球的高端人才,需要创新的理念和方法。
“事业留住”是高端人才选择赣州的关键。 作为第一批落户赣州的高层次人才,来自武汉的胡玉峰教授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我从武汉来到赣州,最喜欢的是赣州对高端人才的重视”这种平台发挥自己更大的价值,个人的视野和创业资源与北上广深是一样的。
朱元明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目前全国范围内以重资产形式投资纯科研项目的情况并不多见,因为这需要行业龙头的支持。其背后的逻辑是:科研投入大,必须匹配合适的科研团队;找到合适的科研团队后,团队和科研人才能否留在当地还是个未知数,这是很多当地关心的问题之一政府不敢投资纯粹的科学研究。”
为解决人才瓶颈,《赣州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积极与“大院大院”“名校名企”合作围绕医药食品、现代家居、有色金属、新材料等重点领域。 共建高端研发机构。
近年来,赣州瞄准生物医药领域高层次人才项目和前沿产业研发成果,提高人才引进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促进人才与产业无缝衔接。
赣州创新采取“政府聘用、院校注册、企业薪资”的人才引进方式。 赣南创新与转化医学研究院就是实践中的典型例子。
赣南医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张小康介绍,赣南创新与转化医学研究院引进的人才来到赣州工作后,编制直接落到了赣州当地高校。 在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
赣州还实行“双轮驱动”引种培育。 利用武汉大学科研团队的知名度,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引进了13名博士、近50名硕士。 同时,研究所与赣南医学院联合成立生物医药产业学院,每年招收100名本科生开展科学研究和实践学习,形成了阶梯式的人才队伍结构。
张小康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学校紧紧抓住创新和人才两个关键要素,采取校地联动、筑巢引凤的方式,联合成立了赣南创新与转化医学学院研究机构。 一条应用型医科大学建设之路。
陈志南指出:“人才来了,科研有了基础,很多创新高端产业就有了孕育和培育的土壤。”
随着人才和企业纷纷落户,实现从有到优的跨越,集群效应越来越明显。 据统计,近三年来,仅赣州章贡区就新引进威高集团、海尔医疗等生物医药企业43家,投资总额326.66亿元,行业内企业总数达130家。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研发团队向赣州转移正在成为更多企业的选择。 海尔家庭医疗未来计划逐步将研发转移至赣州; 曾鑫所在的江西凯欣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已将研发团队全部从广州“搬迁”至赣州,落户后人才稳定。 叶良德所在的津津实业(赣州)有限公司也在考虑在赣州部署部分研发人员。
在赣南创新与转化医学研究院白兰教授看来:“高端人才从0到1很难做到,我们就是那个1;但从1引进高端人才要容易得多”到100个。落户后,我们会形成口碑和产业效应,吸引更多高端人才来到赣州。”
多位受访者告诉记者,五年前在赣州,医学院找个博士学位非常困难,但现在赣州人才匮乏的问题正在得到解决。
张贡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3至5年,我们将重点围绕创新药物、医疗器械、宠物健康等打造生物医药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核动力,打造江西省人才、技术、资源枢纽,核心定位是全力推进赣州国家医学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最高技术壁垒和科技创新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李克俭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现在,赣州拥有优秀的人才队伍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可以发挥创新引领作用,吸引全国各方面优秀人才,并为行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在翅膀上。 “我相信,未来赣州生物医药产业一定会成为超千亿元的产业集群。”
(本文发表于《中国经济周刊》2023年第12期)
本网站转载其他媒体之作品,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权利所有人拒绝在本网站发布其作品,可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将视情况予以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