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147小编 来源:undefined
7月25日,第二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在海南海口开幕。此前一天,海南省商务厅举行新闻通气会通报,海南省政府决定追加1亿元资金,于消博会期间启动 “助商惠民 乐享海南”第二轮消费券发放活动。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消费券逐渐为大众所熟知。各地纷纷通过搭建消费平台、发放消费券、开设购物节等方式,积极扩大消费需求,激发消费活力,带动整个经济链条复苏。据统计,今年前4个月,浙江、江西、四川等20个省市先后发放了总额超过34亿元的消费券,有效提振了消费,激活了市场,惠及了民众和企业。做好稳消费促民生这篇大文章,还需从提升消费能力、改善消费预期、增强消费体验等方面入手,让稳消费促民生成为稳住经济基本盘的重要“法宝”。
提升消费能力,让民众“能消费”。正所谓:“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同样的道理,钱袋子里“有票”,消费不怕“剁手”。所以,促消费表面上看是提高贸易额,本质上是稳定就业和增加收入。如何让民众的钱袋子鼓起来,使大家有能力消费?必须在就业和增收上下功夫,尤其是保证中低收入人群的工作和收入。面对疫情冲击和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多的趋势,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不久前,浙江绍兴定向发放2000万元‘越心守沪’人才消费券,助力就业创业和招才引智。今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意见》,将“围绕保市场主体加大助企纾困力度”摆在首位。只有保住市场主体、稳定就业,才能有稳定的收入和消费能力,就能推动经济增长。
改善消费预期,让民众“敢消费”。消费问题是经济问题,也是民生问题。7月2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消费与民生息息相关,仍应成为经济主拉动力。民生保障支出是民众刚性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众对未来刚性支出的预期决定着敢不敢消费的意愿。受国际复杂严峻环境和国内疫情防控形势影响,民众生活成本和刚性支出进一步加大。一些地方发放的“民生”消费券起到积极作用,如北京市发放“绿色节能消费券”、湖北省发放“惠购”“惠游”“惠动”等“惠系列”消费券、佛山市发放购房消费券等,活跃消费的同时降低了民众刚性支出。现阶段,要围绕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公共服务领域,加快补齐民生短板,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使城乡居民消费减少后顾之忧,不断增强民众“敢消费”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增强消费体验,让民众“愿消费”。中国的消费潜力巨大,关键在于深挖细琢。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不仅形成了超大规模的消费市场,而且形成了更加追求创新和变化、更加偏好新产品和新体验的消费文化。消费升级趋势下,如何在庞大的消费市场赢得先机?除了有能消费的实力,敢消费的底气,还要有愿消费的动力。这一“动力”就是产品的质量和消费体验。今年大年初一,舞剧《只此青绿》杭州站演出开票,仅7分钟售罄;3月,全国巡演海口站演出场次一加再加,有观众为多看几次演出,从北京一直追到海南。这说明,产品质量和消费体验提上去了,民众自然愿意消费,抢着“埋单”。因此,只有创新优质供给、增强消费体验,不断满足民众对更优产品、更高质量、更好服务的需求,才能实现从“要我消费”到“我要消费”的转变。
从能不能、敢不敢到愿不愿消费,既是消费能力的提升,更是消费结构的优化和消费趋势的升级。面对复杂局面,必须做好稳定就业促增收、健全民生保障体系、适应新消费文化需求等工作,才能进一步提振消费和扩大内需,确保稳消费促民生惠及更多民众。
稿源:荆楚网
作者:李博文(宜昌远安)
责编:郭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