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公共道德底线的行为必须受到谴责和规范。
在京津冀强降雨紧急救援中,北京市房山区蓝天救援队队员王洪春、刘建民不幸身亡。 消息传出后,人们纷纷表示悲痛。
但不和谐的一幕还是发生了。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两名救援人员死亡后,一些网络博主和“网红”查到了他们的住处,“我带着一些东西和一些钱就回家了,甚至还拖着家人”。 拍照,还有人会提出挑衅性的问题。”房山区蓝天救援队队长陈海军透露,“家属很痛苦”,有博主会在死者家门口直播屋子里,“欢声笑语”。
两位队员生前从未接受过礼物,家人也希望后事能简单处理,英雄能“干干净净”。 因此,社会上个人、单位、企业、基金会的捐赠和捐赠也有所减少。 事物等,不愿被打扰。
但嗅到“商机”的“网红”并没有放过这个蹭流量的机会。 即使是死者,即使家属公开告知,他们仍然以“善意捐款”的名义蜂拥而至,甚至不惜牺牲死者的流量。 这种突破公共道德底线的行为必须受到谴责和规范。
利用自然灾害来获取流量几乎从灾难发生之初就开始了。 据刚刚从涿州洪水现场撤离、还在返程途中的紫阙救援队创始人介绍,救灾现场有人在救灾,还有人在摆姿势拍照。 一名自称前来救援的人带来了一艘只能容纳4人的小船,一名司机,一名操作员,还有一名负责拍摄的专人,只给救援人员留下了一个位置。没什么办法,先把飞机放上就位并表现得好像你正在拯救某人一样。”
他的说法也得到了证实。 就在前两天,网络上还曝光了一起假扮事件:在涿州救援现场,两名男子疑似在深水区与一名老人合影,身穿红色救援背心。 事件曝光后生活网消息,引起社会公愤。
救灾形势严峻,救援人员的逝去令人心痛。 这些闻讯而来的“网红”可能会干扰救灾的正常秩序,无疑伤害了人们的情感和良知。 而且,利用公共事件产生的流量与社会公益无关,而是服务于个体“网红”增加粉丝、吸引流量的需求。 这是一种病,一种恶,应该被治愈。
7月10日,中央网信办发布《关于加强“自媒体”管理的通知》,明确要求“灾害事故不宜消费”。 可见,这些小丑般的“网红”已经触及了网络管理的红线。 如果你明知而犯罪,你将会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
事实上,当一些重大灾难发生时,“网红”蜂拥而至已不再是例外,甚至几乎成为一种“次生灾难”。 2021年河南郑州发生特大暴雨灾害时,一群“网红”逆行进入灾区,表演、分发物资、“慰问群众”,博得关注。
这件事当时也引起轩然大波,随后有短视频社交平台发布公告回应,称将严厉打击利用河南灾难发布视频炒作人气、消费灾难等行为。
可见,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变得普遍,也成为不少“网红”屡试不爽的套路之一。 因此,短视频平台也应该总结经验,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对消费灾难的短视频和直播进行针对性管理,尽快扑灭苗头,防止类似视频被传播、炒作。甚至在网上被模仿。 对于情节严重、涉嫌违法的行为,监管部门也可以及时介入,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洪水无情,人有慈悲。 这个时候,无论是“网红”,还是围观的网友,都应该保持克制,保持对社会道德伦理的基本尊重。 面对紧急救援,不需要这样的交通和高温。 (新京报)
本网站转载其他媒体之作品,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权利所有人拒绝在本网站发布其作品,可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将视情况予以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