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现在又流行“逆转抛弃”
正当一些人争论“脱离”的时候,各大社交媒体上又掀起了“反脱离”的风潮。 不少人晒出了自己的“废物”改造成果:把湿巾袋上剪下来的塑料盖折成两半,它就变成了首饰收纳盒; 6个奶茶杯架可以做成隔热垫……当大家试图为这突然的节俭意识寻找原因时,都想到了爱节约塑料袋的妈妈。 有网友调侃:“20岁一过,中国血统就开始觉醒”。 当有人执着于“反破弃”时,也有人坚持将“破弃”进行到底。 对此,专家表示,生活需要在“脱离”与“反脱离”之间寻找平衡,“我们既不能做一个彻底的实用主义者,也不能做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变身“废物利用专家”,把奶茶纸袋变身书立
在“幸运咖啡”奶茶纸袋上画两条浅虚线,用剪刀沿着虚线剪开,然后将剪好的纸袋撑起,再剪出几个适合袋子大小的硬纸壳,将它们放在背面粘贴双面胶带,将纸盒固定在包的内侧……经过一番操作,一个美观又实用的书立就完成了。
这是小贾迄今为止最满意的作品。 “包中间的小人标志挺好看的,但是书挡做好后,刚做好就被妈妈‘抢’了,我就拿去单位放了书。”小佳说,她用自己攒下的“蜜雪冰城”奶茶袋做了同样的书挡,放在写字台上。
此后,每次在办公桌前坐下,小贾都会带着小小的成就感触摸自己的“杰作”。
现在,小贾的办公桌上堆满了他舍不得扔掉的瓶瓶罐罐:玉米须茶盒、银耳罐、虾饼、杨梅篮、奶茶杯……但有趣的是,小贾却小时候生活网消息,我对妈妈疯狂节省塑料袋感到厌恶,“妈妈甚至把我小学用完的作业本都留了下来。” 她说背面的空白页可以给我弟弟当草稿纸,但是直到那些作业本变黄之前,我弟弟也没用了。”
这几年,小贾的心态发生了变化。 开始高中寄宿生活后,她顿悟:“在学校,如果不节约一些塑料袋,就只能花钱买垃圾袋了。” 虽然专用垃圾袋并不贵,但在小贾看来,在学生时代,能省就省。
囤塑料袋似乎是每个“反审判、反抛弃”实践者的入门素质,小贾的“中国血统”也被唤醒。 “不乱扔东西”已成为她一贯的行为准则。 囤积的高级阶段是废物利用和改造。 小贾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她总能让那些“丢脸”的旧事物焕发新的光彩。
小贾并不认同“断舍离”所倡导的极简生活理念。 她直言:“就算让我定期清理,我也很难清理干净,而且很多东西都是扔掉之后才意识到的。”
养成物尽其用的习惯,克制消费冲动
七月是豆瓣小组“反段舍利联盟”的领导者。 就在上个月,致力于“把中国人的基因开发到100%”的反段舍利联盟刚刚成立。 群里的介绍是这样写的:“能不能把你想扔的东西寄过来,大家可以帮你想办法,也可以互相寄,只是请不要扔掉!” 截至目前,该团体已有会员近3000人。
在这一组的“大神技能区”,有人用肥皂盘当钉板玩耍,有人用喝果茶剩下的水桶当笔洗。 居然省了十几块钱!”
作为“反断舍离联盟”的组长,齐月一直觉得“断舍离”这个概念与她的生活不契合。 “简单明了的房间很酷,但我仍然喜欢被物品包围。” 包裹着生命。”
七月在家,存放时间最长的铁饼干盒里装满了杂七杂八的小东西,而到现在还没用过的库存就是耳环上的小硅胶软塞和精致漂亮的盒子,在她的话:“如果你把它扔掉,它会受伤!”
对于“囤积”行为,July认为“很多东西其实很考验储存能力”。 七月是每年的年中、年末大扫除。 在此过程中,她会整理家里的物品清单,并重新评估物品的价值。 同时,她也会时不时地搜索一下,看看是否有新的改造闲置物品的技巧。 因此,七月房子的“垃圾”生命周期最长不会超过一年。 “如果今年我还没有发现它的再利用价值,那么它可能就不会在我家里获得新的生命了。”
七月发现物尽其用的习惯也能抑制消费的冲动。 “因为家里东西很多,买东西的时候我会下意识地思考自己是否真的需要它们,买回来时放在哪里。” 齐悦表示,这样一来,控制“买买买”的冲动更有好处。 只需省钱并节省空间即可。
《反段舍利》算得上是对《段舍利》的高度诠释
网友智岳指出,是否做“断舍离”要看人生阶段,“人生要先加后减。年轻人需要经历很多,做加法,只有经历过繁荣才知道什么是”他们最需要并找到自己的内心平静。” 有网友尖锐表示:“脱离的前提是先拥有”。
法国作家玛丽·罗伯特也指出,“脱离”看似带来解脱,实则绝对是控制的体现。 “它是在框定、划分和操纵生活。真正的放手是‘顺其自然’,完全接受生活中令人眼花缭乱的不确定性。”
从目前的“防破弃”案例来看,无论是网友用油桶盖改造防烫锅盖、用蛋托当珠宝收纳,还是用洗衣液瓶、矿泉水瓶种花,大家都希望挖掘出不起眼的“废物”新的使用价值,并最大限度地利用它。
也有网友认为,虽然“反断舍离”看似与“断舍离”背道而驰,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算得上是“断舍离”的进阶版。 因为“扭转、抛弃”也能达到减少需求、抑制非理性消费的效果。 此外,也弥补了“脱离”可能造成的浪费。
解释
注意“无用之用”
全国首个媒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创始人徐文胜认为,媒介社会学除了物质的使用价值外,还具有精神内涵。 生活也需要在“脱离”与“反脱离”之间寻找平衡。 “我们既不能成为一个彻底的实用主义者,也不能成为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徐文胜表示,《段舍利》书中对“段舍利”的解释主要停留在物质生活层面,但实际上,对“段舍利”的理解和讨论还应该延伸到精神层面。 具体到现实生活中,毫无疑问,现代人的物质生活是相当丰富的,这主要体现在每个人都拥有许多电子产品和大量的快速消费品。 但事实上,欲望是很难满足的。 除了物质世界之外,灵魂深处的精神世界同样重要。
网友“重复、抛弃”,废物再利用很有价值,值得提倡。 因为这样首先减少了浪费和污染,而物质生产是无穷无尽的,如果利用现有的东西,经过简单的手工改造,就可以开发出和那些新产品一样的使用价值,这不仅体现了过去的生活温度,它还可以融入现在的时尚元素,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此外,在亲手改造的过程中,也能诞生许多独特的艺术作品。 从微观上看,“反卷舍里”是指网友把食品包装盒改成笔筒等。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工业厂房改造成艺术区,并不是“反卷舍里”的典型案例。断舍利”。
不仅如此,网友在处理家里多余的、“碍事”的物品时,并不是简单地扔进垃圾桶,而是送给更需要的人,或者捐给更合适的地方,比如福利院家园、山。 即使是在二手交易市场上,以物易物、打折出售,让资源流通回流,这样的小动作,其实也创造了很大的意义。
与《断舍离》所倡导的价值观一致,应该适度停止对物质事物的追求。 在此基础上,“反评判、反抛弃”还要求我们看到物质使用价值以外的东西。 否则,我们就只剩下“基本衣食住行”的生活了。 当然,我们的服装越来越华丽,交通也越来越方便,但如果我们不知道这些变化从何而来,它们的价值是什么,对生活的追求也只会停留在表面。失去了物质,就失去了精神。 营养丰富后,我们很容易感到失落和空虚。
有些在当下看来无用的东西,其实有其内在的精神文化价值。 例如,我有一盏旧油灯。 虽然不再实用,但放到农耕文化博物馆里,就会释放出新的价值。 从“反评、弃”中还可以推导出一个原则:要注重“无用之用”。 那些“无用”的资源也值得珍惜。
本网站转载其他媒体之作品,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权利所有人拒绝在本网站发布其作品,可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将视情况予以撤除。